劇透曆史:從三國開始蜀漢篇第405章雍熙北伐甘露殿中。
對這趙二苦心孤詣攻取太原,最終又因急功近利輸了個精光,李世民不置可否。
隻能說即使都是“二”字輩,但太宗與太宗之間亦有差距。
以及這高粱河之戰也完全算不上意外,畢竟後世曾經那隨隨口的諢詩他可還記得清楚。
西直門外殺聲急……奈何驢車有漂移。
唯獨讓李世民在意的是這宋史曲筆之處是不是太多了點。
兄長因何而死不能寫,何以顧命繼位不能記,就連這敗績都需簡言相護。
再想想上個月時候還交代褚遂良,稱玄武門之事不可曲筆需詳實而記,李世民便想忍不住的搖頭:
“文風盛矣,秉筆者少矣。”
“紙價賤矣,能書者反寡矣。”
這倒也不是單單對這北宋有意見,更多的或還是唐之國主的身份,對這承唐之王朝的一種惋惜。
這番感歎也讓廳內多默然,杜如晦上前一步道:
“太叔季死三兄,仍麵不改色直書‘崔杅弑其君’。”
“秉筆直書之名能見史冊,固有太史氏之氣節,亦有執簡以往而不計死之史官。”
“宋無二者,或因被儘殺之。”
李世民當然明白杜如晦的意思。
這宋未必就缺了鐵骨錚錚的史官,而那趙二未必就如崔杅一般好相與。
往好處想,說不定宋朝能秉筆直書的史官都被殺完了呢?
再次搖搖頭,李世民也感覺糾結這個實在是令人頭疼,於是最終也暫時將其放下,轉而歎道:
“這郭進,可惜了,若其能活,或這攻幽州城能少死一些好兒郎。”
房玄齡都不用抬頭就清楚,陛下這是一見到名將就起愛才之心,就疾犯矣。
能文能武,以少勝多,含冤而死,可以說每個點都戳到了陛下的心坎兒上。
“這郭進若是在幽州城下,宋軍或潰更快也。”
房玄齡搖著頭出言反對:
“後世稱宋軍內患便有‘謀立德昭’之事,從那宋後欲立趙德芳來看,這趙德昭多半乃是宋太祖親子。”
“由此猜測,或是趙光義不行賞賜而令宋軍強攻幽州,士卒本有怨意又久攻不下,便近嘩變。”
“若這郭進在軍中,則必卷入此事,最終或會使宋軍內亂……”
說著說著房玄齡便已連連搖頭住口,這北宋的水實在太深,他也有點把握不住了。
李世民點點頭,將目光重新移回光幕上,但那王小波起義之事卻在他的心頭隱隱翻騰不休。
久曆戰陣早已經讓他的嗅覺無比敏銳,這短短三字便已讓他有渾身戰栗之感。
後輩已不止一次稱“古代”不平等,那便是認為後世得平等。
而這均貧富,似乎便合了平等之意。
那若是王小波這等均貧富成了的話,下一步該當如何?
幾乎不需要思考,李世民心裡便蹦出來三個字:等貴賤。
一股微微的冷意順著背脊直竄腦門,李世民覺得自己或明白了後世因何無帝王了。
不過光幕並沒有留給李世民太多時間深想,因為光幕上看得清楚,那趙二又要出擊了!
【從曆史角度來看,高粱河之戰是終宋一朝離收複燕雲十六州最近的一次,此戰大敗是確確實實關係到了北宋的國運和國本的。
但對當時北宋內部來說,雖然幽州大敗,但趙二好歹也有滅了北漢的功勞能糊弄一下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而真正讓北宋患上“恐遼症”的,還得論雍熙北伐。
高粱河之戰三年後,遼景宗病死,十歲的遼聖宗繼位。
其生母蕭綽被尊皇太後,臨朝稱製。
韓德讓與耶律斜軫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朝政。
在這種情況下,北宋的雄州知州賀令圖上表,說契丹現在主少國疑,國母更是和那韓德讓有不正當男女關係,契丹罵聲一片正待王師呢!
這一封奏折可以說撓到了趙二的癢處,大傻子樂壞了,當即就開始籌劃北伐。
事實上在雍熙北伐的時機選擇上,北宋上下都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賀令圖覺得太後親政,必是以色娛人和那顧命大臣有著不正當的權色交易。
但實際上蕭太後真就是古代相當少有的女性政治家。
遼景宗死後不到兩年蕭太後就基本擺平了國內的隱患,兩個顧命大臣任其驅策,就連高粱河攆不上驢車的耶律休哥也公開表達了對蕭太後的支持,此時遼國上下可稱君臣一心。
而且即便是再退一步來講,蕭太後即便真和韓德讓有著不正當關係,以契丹風俗來看壓根不算事兒,更彆說罵聲一片了。
反觀北宋這邊呢,飆完驢車之後趙光義絕口不提禦駕親征之事,而是改行指揮了,在出征之前就製定了三路大軍北伐的構想,並事無巨細將每一路大軍要做的事情規劃的明明白白。
簡單來說就是兵分三路,以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為界,東路大軍在河北平原吸引遼軍主力,中路軍攻占太行山隘,然後跟西路軍合力先蕩平太行山西麵,然後再支援東路大軍。
事實上以如今的眼光來看,這個戰略有著很大的拍腦袋成分,因為北宋北伐的根本目的永遠隻能是東麵的幽州。
太行山裡麵不管是輸還是贏,都不影響河北平原上遼軍仗著騎兵優勢追著宋軍打。
結果就是西路和中路大軍一路贏贏贏,東路大軍一路輸輸輸,遼軍把河北平原的宋軍掃蕩完畢,西中兩路缺乏戰略支撐點拿下來也守不住,最終隻能潰敗。
而東路大軍的潰敗也不僅僅是騎兵差距的問題,還有趙光義的騷操作。
東路領軍的曹彬是趙大的舊將,在趙二時期備受猜忌。
雍熙北伐前,鎮州的都監誣陷曹彬收買人心,趙二乾脆且直接的罷去了曹彬樞密使之職。
一個月後鎮州都監獲罪,曹彬冤情得解,但趙二也依然沒有給曹彬恢複樞密使之職。
結果就是東路大軍眼看中西路頻頻得手,沒有樞密使職位的曹彬職低位高無法彈壓手下被迫出兵,結果被遼軍徹底打爛掉。
事實上根據《太宗實錄》的前後記載來看,東路軍無論是出兵還是撤退都是出自趙光義命令,曹彬事實上已經被趙二親手架空。
結果等到兵敗之後,趙二將責任直接扣到了曹彬頭上,稱此戰敗由是“奈何將帥不尊成算”。
這手操作不得不說讓up主想起了一個曾空投手令指揮戰場的運輸大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