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決定興兵伐吳。
相較於吳國對合肥的執念,魏國之於吳國亦有一處執念所在,那就是濡須口。
對於這個地方,曹操在世時就先後進攻過兩次,一次被迫撤退,一次雖然勝利占據了須臾口,但因內部朝堂不穩,加上外部劉備勢力崛起,不得不放棄渡江伐吳,退回巢湖。
之後,曹丕在位時再次準備攻下須濡口而後伐吳。
當時,曹仁領數萬大軍攻打濡須塢,與新任濡須督的朱桓的五千人馬,在濡須口展開了激戰。最終,朱桓以少勝多,大破曹仁。曹仁慘敗撤軍,一月後,便羞愧而亡。
而如今,曹叡決意再次從濡須口伐吳。意在達成其祖父及先父未能完成之大業。
這次曹魏采取了兵分兩路之策。
一路由滿寵和毌丘儉帶領攻打濡須口,一路由司馬懿和曹爽帶領進攻洞浦口。
此路線是由曹丕生前伐吳的分兵三路之策演變而來的。
隻不過,如今南郡已被蜀漢軍牽製,魏國便將三路變成了兩路。
而當正在建業沿岸抵禦蜀漢水軍的孫權,得知魏國來犯的消息時,那顆一直懸著的心,終於還是死了
吳國,建業
孫權收到魏國對吳的用兵動向時,與之前得知蜀國出兵荊州時的勃然大怒不同,這次他臉上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情緒波動。
可以說魏國的出兵,是在他得知蜀國出兵之時,心中就早已預想到的。
隻不過,之前他心中仍舊抱有一絲僥幸心理。
前些年蜀國從魏國那邊奪下了隴右四郡以及涼州,萬一那曹叡選擇此時伐蜀重新奪回隴右以及涼州,雖然魏國強大對吳國並無益處。但當前這個形勢,這樣對於吳國才是最有利的情況。
然而,曹叡確實是有病。竟然連漁翁都不當,直接就來攻吳,真當我們吳國好欺負嗎!
此時的孫權回憶起了父兄剛剛離世後的那段艱難時光,自他登基稱帝以來,他已許久未曾憶起了。
“速傳威北將軍諸葛恪,令其率部馳援濡須口;遣衛將軍全琮,引軍至洞浦口抵禦魏軍。”
或許對於吳國來講,魏國與蜀國的同時進攻並非是一件壞事。
危機使已經漸漸離心的君臣,重新團結起來。
吳國,沿海,蜀漢戰船停靠處
“將軍,剛剛收到消息,魏國興兵伐吳,已經向濡須口及洞浦口發兵。”
王濬的近衛匆忙跑來向他稟報。
王濬聞言,緩緩舒了口氣。
雖說他這支水軍看著聲勢浩大,但其實每艘船上穿的帶甲之士並不多。
畢竟是從無到有組建起來的水軍,而且還是由未經訓練後的外族組建的。
王濬剛剛到達夷洲之時,能夠組織起來的夷人青壯加起來也就剛剛一萬人。這最開始的一萬人大部分還都是迫於王大的淫威,而參與訓練的。
這些人每日不僅要訓練,還要開墾荒地,耕種作物。或者說相比於訓練,耕種更加的積極。最後訓練出來能夠編入水軍的人數不足一半。
王濬到了之後,首先將整個夷洲的勢力梳理一遍。有了王大他們之前在夷洲打下的基礎,他很快便將夷洲整合了起來。然後,再從新收編的夷洲各族精壯中篩選士兵組建水軍。
期間,他還要兼顧夷洲島的發展。畢竟是未開化之地,民生建設都要抓,丞相還將造船工坊搬了過去。
經過了四年多的經營,夷洲的水軍隊伍已達萬人。也造出了一艘巨大的戰艦。
但是,王濬心中知道,距離吳國水軍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所以,諸葛亮這次的給他的任務隻是拖住陸遜的水軍,使其無法援助荊州。
“通知下去,一日後做最後一次佯攻,同時做好撤離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