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吧,直接進入小段模式。
第一小段:
彆難過,世間都是這樣的,不管走到哪裡,總有令人失望的事情,一旦碰到,我們就很容易過度悲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放心,閉上眼,睡一覺,說不定明天就有新鮮的事兒發生。——薩豐《風之影》
其實,很多人的心理都一樣,希望未來發生的事情都可以掌控在自己手裡,這樣就不會感到焦慮不安。
如果第二天要發生的事情都覺得自己掌控不了,就會產生恐懼,接而焦慮起來。
我大學出來後的第一份實習工作,對於我而言,就是一份每天晚上入睡前和第二天早上醒來時都會感到無比焦慮的工作。
因為要和人打交道,而那時的我最怕的就是處理人際關係。
比如給陌生人派傳單,給客戶演講啊之類的,幾乎都是我的軟肋。
雖然害怕焦慮,但堅持忍忍去突破的時候,也會發現一些新的樂趣。漸漸地,和人打交道就沒有那麼恐懼了。
隻是之後因為家庭的緣故,我辭職了,去做了一份與機器打交道的普工,也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份工作。
在第二份工作中,那種焦慮感隻在剛入職的前半個月有一點,後麵都是睡得安穩,不做惡夢,醒來也充滿激情活力。
為啥會變化那麼大?因為第二份工作不需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且主要麵對的是機器,非常適合我的性格。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開始創作了《我喜歡的女孩子們》初稿。
因此,打破焦慮的方式就是適應。
焦慮是因為害怕,不確定,而適應就相當於熟悉,可掌控。
最近看到了一段關於對焦慮的特彆描述:焦慮不是敵人也不是惡魔,它像是一個過度保護你的朋友,因為它曾經看到你受過傷害,所以想保護你的安全,不要粗暴地對待它。向它證明你已經強大到能處理事情並保護好自己,它自然就會離開了。
感覺這種對焦慮的描述挺溫暖的,用擬人的手法讓焦慮變得更接地氣,能讓人換個心態去看待它。
因此,心情放鬆,並且努力地去應對當下,明天自有明天的答案,一切也許並沒有你當初所害怕出現的那麼糟。
第二小段:
憤怒,容易令人失去理智,看起來像個瘋子或傻子。——《而今天的我,很像傻子》
嗯,憤怒的情緒爆發就像是在心靈世界裡來了一場劇烈的火山爆發,會毀滅心靈世界裡的很多美好,還會讓人失去理智。
有憤怒情緒很正常,但如何處理憤怒情緒就顯得比較重要。因為一旦處理不好,就容易害人害己。
忘記是誰說的一句話了,我覺得很棒:你可以表達憤怒,但不可以憤怒地表達。
第三小段:
在想做什麼事和應該做什麼事之間,如果習慣性選擇後者,容易導致自我的壓抑。但若不如此堅持,做想做的事的樂趣也會貶值。——雨停
總是為了責任而活,會活得很累。但無視責任,總是為了自己的喜好而活,哪怕是快樂,也是一種很淡的快樂。
做應該做的事,有時屬於一種苦。做想做的事,有時屬於一種甜。先苦後甜的感覺,就有一種深刻的快樂。
沒有對比,便沒有深刻。有平淡,才顯得激情有活力;有苦,才能讓甜更入心。
於我而言,這就是自我世界的大戰——內啡肽與多巴胺之爭。
刷短視頻、玩遊戲所產生的多巴胺也許能很快地讓我進入快樂,但短暫且後勁不快樂的副作用明顯。刷完短視頻和玩完遊戲,回到生活中,會發現很多事物都無比枯燥,難以體驗生活中的美好。
而靜下心來寫東東和看書,或騎自行車十公裡以上,過程看似漫長且無聊,但那個過程裡藏著很淡的快樂,而且那些淡淡的快樂會累積起來。直到寫完東東,看完書,騎完車後,身體所產生的內啡肽卻可以讓我感受到一種淡淡卻持久的愉悅。回到生活中,還會發現很多事物都藏著美好,更容易讓我熱愛生活。
雖然我明了兩者之間的區彆,但如何在兩者之間選擇,很多時候都取決於我的心情。
然而,用心情生活,就容易意氣用事,會選擇比較輕易得到的快樂。
所以,在我的內心世界裡,哪怕我是認可內啡肽的,但在現實中,我選擇更多的是多巴胺。
有點諷刺,就如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做某些事是不對的,但還是會做,因為快樂的成本低。有時,甚至根本控製不了自己。
所以,現在整個社會的人大部分都是享受著低成本的快樂,也屬於大腦表層的快樂。當大腦表層的快樂褪去,那種無聊、對各種事物都沒有興趣的虛無感就會占據大腦,從而產生各種負麵情緒。
在當下科技與電子技術發展迅猛的時代,我們可以體驗到連古代皇帝都沒法體驗到的快樂,但,我們也會產生一種新的精神疲憊。
嗯,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快樂,但也會有獨屬於那個時代的煩惱和精神疲憊。
總之,無論什麼時代,管理好自己的內心世界,守護好自己的主角劇本,人生這部大劇就沒那麼容易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