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民國32年,3月5日。
中午時分。
懷安縣西側,緊挨著平綏鐵路的柴溝堡鎮一個小村子。
張雲在這個平綏鐵路旁的小村莊裡,建立了獨立支隊出發前的臨時指揮部。
此時,獨立支隊的作戰參謀團隊已經全部從無名山駐地趕來。
不大的指揮部裡,數十名高級參謀熙熙攘攘,聚在一堂。
大家按照工作分工,圍繞著天氣、地理、後勤、補給、醫療、情報、協調等方麵,進一步細化著遠征作戰的細節。
整個指揮部裡忙忙碌碌,甚是熱鬨。
張雲站在偌大的華北地圖前,一邊細致觀望著蒙古高原和東北四省的地形地貌,一邊傾聽著劉長青彙報最終擬定的遠征計劃。
“司令,目前確定的行軍路線,是騎兵團從柴溝堡出發,西繞興和、尚義、張北等縣,向北進入蒙古高原,而後向東偏北方向出發,直撲西拉木倫河河穀;
1縱、2縱、3縱、戰車團、防空營、炮團以及跟隨我軍出戰的其他兄弟部隊部隊,則轉而從烏蘭察布出發,直接沿著蒙古高原向東出發,在尚義、張北縣與騎兵團路線重合,向西拉木倫河河穀進軍。”
劉長青指著地圖上兩條長長的虛線,詳細講解著行軍路線。
“之所以將機械化部隊出發地點選在烏蘭察布而非張家口西側的懷安,主要是考慮到地形和行軍速度。
在實地偵察了從懷安繞行興和、尚義的道路後,我們發現該路線需要翻越一些山脈,且山口狹窄。
雖然機械化部隊可以強行翻越山脈,但會極大限製部隊出擊速度,不利於機械化部隊行進。
相反,機械部隊經鐵路抵達烏蘭察布後,可以直接沿著高原出擊,一路較為平坦。
從烏蘭察布到西拉木倫河河口大概420公裡,基本都是草原地形,且是明清以來草原商隊常走的路線,地麵相對結實。
過去幾個月裡,我們和總部已經安排偵察人員多次勘察地形。
此時正值冬末春初,蒙古地區乾旱少雨,草原路麵雖然有些不堪,但不至於讓坦克、汽車等陷入泥坑,我們的機械化部隊可以快速野戰行軍。”
張雲從腦海中打量著偵察人員已經“點亮”的精準地圖,緩緩點了點頭。
坦克雖然號稱全地形裝備,但由於裝備重量太大,很容易陷入沼澤、泥坑等地形中難以自拔。
參謀部規劃的這條路線,經過民間商隊幾百年的摸索,確實已經證實是草原地麵條件相當好的線路,足夠讓部隊保持15-20公裡/時的野戰行軍速度。
劉長青繼續彙報道:“抵達西拉木倫河河口後,我們將快速占領並通過西拉木倫河河穀。
西拉木倫河河穀長約80公裡,寬約15公裡,最窄處僅有四五公裡,是大興安嶺和燕山山脈之間的唯一缺口,也是鬼子唯一有機會利用地形阻擋我軍進攻的位置。
第(1/3)頁
第(2/3)頁
一旦部隊通過西拉木倫河河穀,就正式進入了廣袤的東北平原地區。那裡路網縱橫,平原居多,鬼子再也難以限製我們的突擊。”
張雲將目光轉向了西拉木倫河河穀。
西拉木倫河,紅點密集的位置就是河穀。
明末曆史上,滿清除了死磕山海關試圖通過遼西走廊入關之外,其實還有3條路線可以繞過山海關入寇京師。
這三條道路,從東往西對應著京師周邊的三個關口:喜峰口、古北口、居庸關。
喜峰口在河北唐山遷西縣和寬城縣交界的地方。
從遼寧朝陽出發,沿著大淩河等河穀翻山越嶺往西南走,就能到喜峰口。
這條路其實還有一個名字叫“盧龍道”。
三國的時候,遼西走廊尚未退海,積水多,沼澤也多,無法走人,曹操打烏桓、複遼東,走的就是盧龍道。
不過,該路山路崎嶇,難以通行車輛,隻能走騎兵和步兵。
古北口在北京密雲東側。
從沈陽出發,先往北到科爾沁沙地,再沿著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往西,接著到赤峰,然後順著老哈河南下到平泉,跨過灤河到灤平,就可以抵達古北口。
或者從遼寧朝陽出發,沿著盧龍道前半段,再轉到平泉-灤平,同樣可以抵達。
這條路,其實也是鬼子修建錦承鐵路的路線,作為全麵侵華時第二條入侵華北的道路。
原本這條路同樣山路崎嶇,難以通行,但如今鬼子修通了鐵路,卻是基本打通了關隘。
東北1937年鐵路圖,黃色部分下半段就是承錦線
第三條路,則是從沈陽出發,沿著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往西到內蒙古高原,再繞到張家口,最後南下到居庸關(昌平西北)。這條路最遠,要多繞 1200 多裡。
不過,繞路雖多,卻也是三條道路中唯一可以通行馬車,運輸糧秣的道路,道路條件較好。
曆史上,滿清在吳三桂投降獻山海關之前,幾次成功入寇都是走的第三條路。
不過,曆史上滿清早已經收服了蒙古,因此無需擔憂這條關鍵的河穀被截斷。
但如今八路軍遠征,這條道路是機械化部隊除卻山海關、古河口外唯一可以通行的缺口,自然極為關鍵。
“西拉木倫河河穀現在是什麼情況,有多少鬼子兵力?”
“說來也是運氣,在全麵侵華之前,鬼子為了防備毛熊從西拉木倫河河穀攻入東四省,專門在那裡駐守了一個守備師團。
不過隨著毛熊和漢斯大戰,鬼子和毛熊簽訂合約,以及鬼子轉向南線,鬼子駐防在那裡的部隊早已經撤離,僅有一個大隊的鬼子駐防在不遠處的縣城裡。
第(2/3)頁
第(3/3)頁
目前我偵察營部隊已經抵達河穀東側附近,隱蔽在燕山山脈和大興安嶺山脈中,隨時可以前出阻擊該大隊防禦河穀。
由於那裡並未通行鐵路,最近的鐵路站點為通遼城,因此鬼子發現我軍意圖後,至少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大規模增援該河穀。
隻要我軍夠快,就可以趕在鬼子增援之前抵達並占領河穀,防止鬼子將我軍封鎖在關外。”
劉長青詳細說著。
這些謀劃,其實都是張雲、老家、總部等多次研究過的內容。
如今一問一答,不過是張雲查遺補漏的一種方式。
“如果我軍機械化部隊未能快速抵達呢?偵察營不過兩千多人,且沒有多少重武器,很難擋住敵人。”
“老家在去年就已經安排之前撤離東北的抗日聯軍重新進入東四省,且大部分都在大興安嶺活動。
如今有一部分部隊已經在河穀周邊大概40多公裡處活動,必要時可以安排該部隊南下增援。”
由於擔心抗日聯軍泄露進攻計劃,因此老家並未告知聯軍八路軍的反攻計劃,僅僅是技巧性安排部分部隊抵近該片區域,就是打算必要時安排部隊頂上。
“另外,”劉長青有些敬佩的看著張雲。“司令您之前專門安排近5000多部隊開展了傘降訓練,必要時咱們可以向河穀附近空投傘兵,增援偵察營部隊!”
傘兵,同樣也是張雲手中的一張底牌。
雖然張雲沒打算安排傘兵像漂亮國空降師那樣空投到敵人腹部,但必要時同樣可以傘降增援。
“我們預計,一旦我軍通過河穀,鬼子必然會有極大反應,會通過鐵路網在通遼地區集結大量部隊。
我們將在那裡與敵人進行第一次戰役級彆決戰,擊潰鬼子第一波部隊後,沿著通遼南側鐵路或者沿著平原一路南下,直撲沈陽方向。
在吸引敵人增援沈陽的同時,轉而向錦州方向發起進攻,控製阜新、朝陽、錦州一帶,接應南線部隊並打通錦承/錦古線。
這就是我們的第一階段整體反攻計劃,一旦順利完成,我八路軍80餘萬部隊可以控製沈陽以西大片區域,並可以通過鐵路得到後方源源不斷的兵力和彈藥支持。”
“”
一處地主家堂屋裡,
距離正式反攻還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