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奧匈帝國將巴爾乾半島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但是巴爾乾半島上的國家以斯拉夫人為主,這使得俄國在巴爾乾半島上占據主動權。
而奧匈帝國本來就非殖民大國,失去了巴爾乾這個重要市場,幾乎是將奧匈帝國往死裡逼,而奧匈帝國一但對塞爾維亞宣戰,那同為斯拉夫國家的俄國顯然不可能坐視不理。
巴爾乾半島幾乎是奧匈帝國唯一可以擴張的方向,同時是奧匈帝國國力更進一步的唯一希望,而塞爾維亞想要建立的南斯拉夫國家本來就和奧匈帝國領土重疊,還有可能分裂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所以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幾乎不可調節,除非塞爾維亞放棄對奧匈帝國領土的野心。
但是這次巴爾乾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思潮將進一步膨脹,恩斯特已經可以預見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緊張關係。
而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戰爭,極大可能性會引發整個歐洲的連鎖反應,進而促成歐洲全麵戰爭的爆發,所以一戰爆發的關鍵就在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
雖然內心對日後的奧匈帝國充滿同情,但是恩斯特也不可能違背東非國家利益,涉足歐洲全麵戰爭的泥潭,這也是恩斯特為什麼要提前布局波斯尼亞的重要原因,如果情況往最壞的局麵發展,東非要儘可能保證奧匈帝國解體後,東非在當地的話語權,而沒有比扶持一個親東非政權更有效的辦法。
……
隨著巴爾乾戰爭爆發,時間轉眼來到1913年,距離前世一戰爆發隻有一年多的時間,而就在恩斯特積極為一戰做準備的時候,噩耗傳來。
萊茵帝國皇帝康斯坦丁在1913年2月3日這一天悄然離世,東非全國陷入一陣悲痛。
作為帝國皇帝,康斯坦丁雖然很少插手國家大事,但是康斯坦丁早已經成為帝國的象征,從東非王國到萊茵帝國,康斯坦丁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可以和東非國家建立到強大的曆史息息相關。
而東非作為一個由殖民地發家形成的強大帝國,對於本地土著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但是同樣給予了本國歐亞居民新的希望,如果沒有東非存在,他們的命運將走上截然不同的局麵。
要麼在美國做二等公民,承受美國社會的鄙視,要麼死在遠東帝國混亂的局勢之下,亦或者在沙皇俄國的殘酷統治下充當灰色牲口。
第(1/3)頁
第(2/3)頁
而東非整體上對於大多數國民來說相當於一片皇道樂土,過去五十多年裡,東非經濟飛速發展,國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同時綜合國力攀升,讓東非公民在全世界也能享受到應有的尊重。
而康斯坦丁作為帝國最高領導人,理所當然的受到大部分國民愛戴,但是這位東非皇帝還是擺脫不了生命的桎梏,和這個他親眼見證成長的帝國告彆。
而康斯坦丁的死對於恩斯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恩斯特從小和康斯坦丁相依為命,感情是極其深厚的。
當然,康斯坦丁這一世的命運也因為恩斯特而發生了極大改變,在這一世,他不僅成為了世界上一個強大帝國的皇帝,而且一直活到了一百一十三歲,相比較於前世孤苦伶仃的死去,可以說相當圓滿,享儘了天倫之樂。
而康斯坦丁的死也代表著一個時代落下了帷幕,東非全國為此哀悼七天,舉行盛大的國喪。
從北方的傑濟拉到南部的布隆方丹,從東方的東方市(奔巴島上的城市)到西邊的羅安達,東非全國都處在一片悲痛之中。
而康斯坦丁的死,同樣牽動著世界局勢的變化,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派出重要人員前來參加康斯坦丁的葬禮。
作為一個重要帝國的皇帝,康斯坦丁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除開他萊茵帝國皇帝的身份以外,康斯坦丁本人的經曆就足以在引起一點波瀾。
因為康斯坦丁經曆過拿破侖時代的歐洲重要老人之一,是歐洲近代史的活化石之一,同時是歐洲君主之一,雖然黑興根親王國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德意誌小國,但是確是很多歐洲貴族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更何況康斯坦丁後來還成為非洲大陸上強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
德國,奧匈帝國,俄國,英國,法國等主要國家的皇室或者貴族,亦或者其他國家政府領導人基本都派出人員,給這位在歐洲也算德高望重的老人送行。
萊茵宮等全國地方,紛紛降半旗致哀,在首都萊茵市,送行隊伍超過二十多萬人,這一天萊茵市生產活動全部停止,大部分市民參與哀悼活動。
而康斯坦丁的遺體則根據其天主教徒身份,被安排在萊茵大教堂安葬,康斯坦丁的與世長辭,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巴爾乾戰爭,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
第(2/3)頁
第(3/3)頁
畢竟在康斯坦丁離世後,恩斯特將首次以帝國皇帝的身份處理國政,而在世界格局如此緊張的今天,東非這個世界大國的任何政局變化,都有可能引發世界局勢的變化。
雖然,在東非恩斯特一直都是事實上的一把手,但這並不意味著康斯坦丁影響小,康斯坦丁的一些想法可以直接對恩斯特造成影響,從而引導國家政治的轉變。
所以在康斯坦丁離世後,恩斯特的執政方針顯然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這對於歐洲諸國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東非的國際地位讓歐洲各國,必須對東非進行拉攏,避免東非站到各自敵人的那一邊去,其中尤其以法國最為緊張。
為了擊敗德國,法國可以說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甚至向英國和俄國兩個敵人和解,這放在以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英國作為法國百年世仇不需要多說,而俄國曾經歐洲憲兵的名號同樣是踩著法國的皇冠得到的,並且兩國還曾經在克裡米亞大打出手。
所以法國能夠放下和英國,俄國的曆史宿怨,可以說相當難得,而法國從始至終都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擊敗如今法國最大的敵人德國,德國是近些年來對法國威脅最大的國家,更甚於英俄,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對法國沒有致命威脅,而俄國距離法國十分遙遠,隻有德國和法國之間存在不可調節的矛盾,甚至可以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關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