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殿下,我們已經整合了德意誌地區的鋼鐵企業共17家,其中大型鋼鐵企業3家,其餘皆為中小型鋼鐵企業,按照國家類彆區分,其中奧匈帝國鋼鐵企業8家,德國7家,盧森堡2家。”
自從1870年以後,盧森堡開始大量開采國內的鐵礦,並在托馬斯煉鋼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鋼鐵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東非收購的兩家大型鋼鐵企業就是盧森堡的企業,還有一家大型鋼鐵企業則來是魯爾區的企業。
在1873年,德國的工業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短短幾年內,其煉鋼廠從原來的920個猛增到1720個,生鐵產量更是翻了一倍,達到了200萬噸,所以恩斯特挖走的鋼鐵企業對於德國來說隻是九牛一毛。
經濟危機中,整個德意誌地區大量鋼鐵企業破產,一般都是些中小型企業,大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則比較高一些,這也是黑興根財團收購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兩家是盧森堡企業的原因。
“截止到8月份,我們總共從奧匈帝國地區招募鋼鐵工人三萬四千多人移民到東非,按照你的要求捷克人就占了一萬三千多人,其餘則以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人居多。”
“太少了,還是太少了!”恩斯特有些不滿意道。
“殿下,主要還是運力不足的原因,今年我們在美洲投入的商船數量幾乎占了百分之五,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運力投入到鐵軌運輸上。我們自己的商船現在都不夠用,即便是和荷蘭,那不勒斯王國合作依然滿足不了這麼多需求。”
恩斯特沉思了一下:“嗯,這樣,看來隻能使用最後一招了。”
所謂最後一招,也就是雇傭英國商船,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黑興根遠洋貿易公司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航運公司,擁有大型商船一千多艘,這是因為黑興根遠洋貿易公司說是民企,實際上壟斷了整個東非的貿易,同時涉足美洲,歐洲和遠東貿易。
雖然黑興根的商船體積都不小,但是也沒有辦法和英國碰瓷,僅19世紀初,英國皇家海軍就有各種戰船一千艘左右,現在數量少一點,因為英國皇家海軍正處於換裝狀態,鐵甲艦每年下水,不需要再堆量木製戰艦,而是更加注重噸位。
而英國的民用船隻領域更是一枝獨秀,19世紀的英國是名副其實的船舶帝國,生產了世界上80%以上的船隻,並且擁有世界約一半的船隊。
東非把全部家當拿出來也拍馬不及,如果不是鐵甲艦出現,世界各國海軍連挑戰英國海軍的機會都沒有。
恩斯特接著吩咐道:“不過,和英國人談生意,不要和那些大公司談,而是和那些小公司甚至個體戶談,同時除了英國以外,地中海沿岸都找一找,彆管哪個國家,隻要價格比英國人還低,都可以談。”
航運價格一般來說肯定是英國最低,不過現在是經濟危機時期,總會存在特例。
第(1/3)頁
第(2/3)頁
黑興根財團自己的船隊在這方麵就差一點,一些必要崗位是無法代替的,但是船上的清潔工,廚師等職業可以讓華人來做,主打一個便宜。
“目前鋼鐵訂單怎麼樣了?”恩斯特問道。
“我們和奧地利政府談了一筆每年三十萬噸鋼鐵的生意,不過奧地利的產量實在太低了,這方麵主要還是德國產量比較高,僅魯爾區就達成了每年四十萬噸的訂單,加上我們自己企業產能的話一年應該可以向東非輸入一百一十萬噸的鋼鐵。”
“我們的鋼鐵產能除了盧森堡和魯爾區,最後主要集中在捷克地區,和斯洛文尼亞地區。”
恩斯特的收購的鋼鐵企業,在完成注資後,順勢進行了擴充,所以實力都得到不小的補充。
其中盧森堡和魯爾區是重點產區,一個是鐵礦豐富,一個煤礦豐富,捷克則差一點,斯洛文尼亞地區完全是因為的裡雅斯特這個距離東非最近的優良港口的原因。
當然,東非自身也要擔負一部分鋼鐵生產,這方麵要單獨建設鋼鐵廠,好消息是現在恩斯特一點也不缺技術人員和鋼鐵工人,所以在東非建設鋼鐵廠在技術上不存在問題。
不過,東非顯然不可能消化那麼多鋼鐵工人,其中一部分到了東非主要是填充人口的,也不需要他們從事鋼鐵生產,最大的可能性是安排到內陸去開荒。
跨行業就業問題不大,歐洲國家工業化也就這幾年時間,許多工人都是農村人出身,說他們不會種地,那是不可能的。
“借助這次經濟蕭條,我們要對奧匈帝國境內奧地利及其周邊的失業人口和農業人口進行大規模吸收,重點就是那些非德意誌人,至於德意誌人還是給奧匈帝國留著吧!”恩斯特強調道。
實在是哈布斯堡家族太不容易了,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人口加上拉丁裔(羅馬尼亞和意大利)就占了一大半,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加起來都湊不齊一半。
改變奧匈帝國全境人口結構,恩斯特是辦不到,如果僅僅是改變奧地利以及奧地利周邊還是可以辦到的。
有兩個地方,恩斯特認為對奧地利的作用最大,一個就是捷克地區,還有一個就是斯洛文尼亞,捷克意味著工業,而斯洛文尼亞代表著港口。
這次招募移民的主要對象就是這兩地的非德意誌人,至於東非這次從哪裡吸收德意誌人,除了德國是重點外,最大來源國是美國。
恩斯特在奧匈帝國的移民招募策略,放在以前,恩斯特肯定不會這麼乾,但是彼一時,此一時。
第(2/3)頁
第(3/3)頁
以前東非是急缺德語人口,在奧地利是饑不擇食,現在東非則不缺了,通過近十年的努力,德語基本上成為了東非的統一語言。
這兩年東非人口數據沒有統計,不過恩斯特預計當前東非人口應該在八百萬到九百萬左右,德語人群至少在七百萬以上。
至於不會說德語的新移民,放在東非這個大染缸裡,不出一年基本都能通過語言環境變成德意誌人的樣子,實在太笨那就沒辦法了。
統一了語言,那文化認同上的事基本上就是細枝末節了,現在東非可以從全世界挑選自己心怡的“優質”移民。
不過經濟危機中沒有必要這麼做,歐美各地都是失業人口,僅美國曆史上記載失業人口就超過三百萬,這隻是預估數字,真實數字肯定不止這些。
德國和奧匈帝國失業人口肯定少不了,恩斯特可以肯定德國失業人口數量比美國還多,因為德國當前人口是在美國之上的。
即便沒有經濟危機,德國的外流人口也是世界第一,這也說明平時德國失業率就高,經濟危機爆發後肯定更多。單從兩國國土來說,德國巴掌大的地方就不可能比美國應對危機的手段多。
曆史上德國人口外流逆轉都要等到十九世紀末期了,也就是1893年以後,所以德國的潛力還很大。
當前東非從德國吸納移民的重心已經從德國西南地區轉移到德國東北地區,除了西南工業發展(主要是洛林和阿爾薩斯帶動了鋼鐵和紡織業發展),消化了大量人口外,還有就是這裡被東非吸了十年,西南基本已經不存在人口過剩,反而是東普魯士地區因為工業發展水平落後,以農業為主,人口過剩嚴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