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談論完海軍問題後,主要還是靠斐迪南大公這個海軍掌事人來運作,康斯坦丁則負責協調資源。
而恩斯特則要主持接下來政府的教育會議,因為東非第一屆小學生畢業的原因,公辦中學的建設也提上日程。
“當前東非完成了基礎小學教育的普及,第一屆學生也完成畢業,這對於王國來說是一件好事,不過相比於世界諸國來說,我們的教育體係是不完整的,尤其是進階教育,這就使得學生畢業後除非因為成績優異而被國家選中,可以參與進一步的教育培養,但是剩下的學生該如何處理,是一個重要問題。”教育大臣戴克赫拉夫在會議上說道。
恩斯特:“中學和小學教育不同,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師,目前來說,我們還不能配齊相關人員,可能還要稍等幾年時間,所以就必須先苦中苦學生和教師了,可以先把學生集中起來,在鎮子或城市建立寄宿製學校,同時改變小學時期的小班教學製度,換成大班教學,等到以後教師不再稀缺時再換過來。”
這實際上就是恩斯特前世在農村上學時的狀態,隻有鄉鎮和以上裡存在中學,村子裡存在中學比較少見,東非普及小學教育後,幾乎每個村在都有小學存在,但是中學不可能像小學那樣普及。
這主要是恩斯特的鍋,因為在早期人才培養上,要向軍隊,政府傾斜,這就會導致黑興根培養的知識分子幾乎都是速成的,應付小學還好說,中學需要的教師就不可能這麼隨意了,沒有幾年時間培養知識儲備都不可能達標。
這個時代中學不像後世那樣分為初中和高中,19世紀中期,歐洲才出現高中的苗頭,一般是作為上大學的預科學校。
恩斯特也不打算搞高中教育,兩套係統完全沒有必要,這就要求加強東非中學的學習時長,因為要學的東西比較多,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接歐洲大學。
恩斯特接著說道:“中學教育,就不能像小學那樣糊弄了,我們糊弄自己可以,但是這樣做歐洲的高校可不會太接受這樣的生源,對於中學教育,我們要加強管理,增強學科學習,尤其是文化課上的選擇,同時在小學畢業考試後實現學生的分流工作,成績前百分之二十的學生進入文科中學學習,剩下的學生則進入實科中學學習。”
文科中學也就是類似前世的初中高中結合體,而實科中學則是類似中專,現在歐洲大學是不招收實科中學學生的。話雖如此,實際上這個時代能上的起實科中學的也不是普通家庭。
而恩斯特這種接受過完整九年義務教育的優秀人才,打算給東非一步到位,順帶把中學教育作為東非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
第(1/3)頁
第(2/3)頁
恩斯特總結道:“東非的義務教育應該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具有普遍性的小學教育,每一個東非孩子都必須強製接受,學製為五年,然後是二元製的中學教育,也具有普遍性,但是兩者區彆在於成績優異的學生為深入大學做準備,而成績一般的則為進入社會做準備,學製同樣是五年。”
讓學習成績一般的中學生,畢業後直接流入社會,不是恩斯特不重視教育問題,而是因為當今時代的特色就是如此。
以比利時為例,1842年一家棉紡廠雇傭的童工(5—9歲)比例是1%,曆史上到1879年,這個年齡段的童工人數漲為9%。年齡更大一些的童工(10—14歲),在1859年就達到了34%的比例。
當然,比利時這種國家畢竟會特殊一點,畢竟利奧波德二世確實是比利時仁君典範,在對比利時實現工業化方麵確實有些成績,而粗暴工業化犧牲的就是比利時婦女兒童進入工廠和礦山。
普魯士就比較特殊了,雖然普魯士推行義務教育,這就使得適齡兒童可以在學校完成小學學業,但是初衷就比較奇葩,因為童工進入工廠導致軍隊的後備不足,普魯士出於軍事上的考慮頒布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工人保護法。規定10歲以下童工不得受雇,16歲以下不得工作超過16個小時,嗯,很符合普魯士軍國主義的風格,但是不管怎麼說,結果是好的。
當然,德意誌之前是鬆散的,各個邦國有自己的法律,普魯士統一德國後,俾斯麥就開始著手德國立法工作,將普魯士的法律推向整個德國,同時完善之前的法律法規。
相比較而言東非的孩子都是比較幸福的,東非王國從殖民地時代開始就製訂了嚴格的法律,禁止七歲以下兒童參加社會性勞動,七歲以上兒童則必須參加義務教育。
東非小學為五年製,等他們畢業時至少已經十二歲,其中成績優異或者提前完成學業的,還可以由教師提名參加王國的每年兩次的統一特招考試,然後赴歐洲留學。
所以第一批東非官方留學生雖然才五百人,實際上之前特招時已經有極少數學生提前出國學習,不過人數隻有四十三人,這批人也就是傳說中的天才。刨除掉這部分人,剩下的八百六十二人中有三百一十七人直接進入黑興根軍事學院。
剩下的則是一些學生,因為體能或者性彆(女生)等原因,無法直接進入黑興根軍事學院,所以需要在第一鎮市小學留級,等到第一鎮市中學完工後,再進入中學學習,而且是文科中學,這也算是特殊時期,特殊待遇。
以上東非第一屆小學生總數是一千四百零五人,這是整個東非王國的數據。
第(2/3)頁
第(3/3)頁
這也很好理解,東非招收移民一般在遠東就會進行篩選,其中十五歲以下的移民是不能單獨移民到東非(有家庭的不算),畢竟海上的風波一般人可吃不消。
這種情況隨著東非殖民地建立時間積累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因為東非王國移民人數大增,加上生育率爆發,過幾年東非的學校恐怕就會人滿為患。
而等到東非小學生畢業後,再進入同樣五年製的中學繼續接受教育,等到他們畢業後,也就是十七歲,這個年齡恩斯特認為是比較合理的。
東非把他們養到成年,接下來就完全看他們自己的了,從國家層麵來說東非政府充分儘到了自己的責任。
恩斯特接著說道:“本質上,我們實行的中學教育,依然是窮教育,所以統一考試不可避免的會在多樣性上有所犧牲,所以對於一些偏科嚴重但是某些科目極其優秀的學生,我們也不能忽視,政府方麵可以對這類學生進行特彆考察,組織全國性的單一學科考試,把這部分學生提純出來,成立一類特彆學校,不過這種學校要放在城市或者大型鄉鎮中,這也算是我們對特殊人才的優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