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內茶香氤氳,陸遠品了一口潤潤嗓子,繼續著自己之前的話。
“土地,士紳之根也,何故?因為土地可以種糧食,糧食是活命的東西,是故民以食為天,土地在誰手中,百姓就聽誰的話,這也是鄉野宗族手握百姓生殺大權的原因。
士紳掌握土地,源源不斷的產出糧食,世世代代傳續不衰,這些產出的糧食被士紳們儲存起來或者賣出去換成錢,糧價貴賤均由掌控土地者說了算。
咱們想要讓士紳們交出土地,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糧價壓下去。
若是用政策強行平抑糧價就會觸犯士紳的利益,很有可能讓士紳們串通一氣、囤糧居奇。一旦糧食無法進入市場,那麼糧價就會瘋漲,所以用政策來強做是不可取的。
想要平抑糧價的最好辦法就是咱們要握著比他們更多的糧食。”
“可是咱們手中才隻有十幾萬頃地啊。”
萬鏜皺眉言道:“江南六省,在冊的土地足有四百三十萬頃,咱們這十幾萬頃連零頭都不夠,如何能控製糧價。”
“這就需要銀行了。”
陸遠笑道:“最開始的時候咱們肯定無法控製糧價,所以可以先利用銀行來吸納民間流通的糧食。”
“什麼意思?”
“銀行可以存金銀,也可以收糧食啊,百姓家中或許沒有金銀積蓄,但必定會有糧食積蓄來預防災年,民間的存糧是極其海量的,士紳的存糧更是無可估量。
讓銀行按照市場行情價格來開辦糧食儲蓄,士紳或者百姓將糧食存入銀行,銀行照市價將糧食轉為錢開存單,每年給付利息給儲糧者。
這些糧食在士紳家的倉稟中儲存著又不能生崽,時間長了還會發黴變質浪費掉,曆年來每到梅雨季節,士紳們都會大量拋儲以換取錢財。
既然銀行願意收儲糧食,那麼這些士紳自然樂意將糧食折市價儲存進銀行,每年還能多利息,何樂而不為?
隨著時間的推移,咱們手中的糧食就會越來越多,自然逐步取代士紳掌控糧價。
握住糧價,土地的價值也就是咱們說了算。
諸位上司,陸某曾經和韓士英韓部堂說過,一家富總好過萬家富,握住糧價,宗親和士紳手中的上百萬頃良田,終有一天會是咱們的,怎麼操做,陸某想諸位上司比陸某更精通吧。”
一群老頭子的呼吸開始變得急促起來。
是啊,握住糧價之後再想把土地奪走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最簡單的方式,壓低糧價的同時拉高其他物價。
對老百姓來說,他們日常所需僅為糧食、食鹽和布匹,其他的物價和百姓沒有任何關係,就算高到天上去也影響不到。
這年頭能吃飽不餓死、不凍死對百姓來說就算是盛世了。
可士紳們怎麼辦。
他們吃得好、用得好、穿得好,年年還要走親訪友、拜訪上級,想要逞凶為惡,還需賄賂官府。
其他的物價一旦拉起來,那麼士紳就需要大量錢財來支撐日常所需。
糧食賣不出價,錢從哪來?
隻能是將土地抵押或者賣給銀行。
至於說哪些東西會漲價,士紳們還能比朝廷先知道?
政策的製定權可是在朝廷手裡攥著呢。
今年炒一個、明年炒另一個,根本不需要多少年就能將這群士紳折騰的奄奄一息。
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慢慢將土地從士紳手中奪過來,當手握多數田地掌控絕對糧價後,隻需要趕上一個災年的機會再一把將糧價拉上天,讓所有士紳和老百姓一樣吃不起糧食,倒逼著所有士紳和百姓將田地賣給文淵閣內這群老爺們。
就像過往幾千年來一樣,士紳地主如何兼並百姓,現在老爺們如何兼並這些士紳,順帶著再把老百姓也給兼並了。
幾個家族或者十幾個家族,吸乾江南六省幾千萬人的血!
最後老爺們主導朝廷一邊開倉放糧賑災、安撫百姓不使其造反,一邊再按照陸遠的方式將土地以租代售的還給百姓,如此便可以穩定社會秩序。
從此之後沒了九成九的士紳宗族,便是江南所有人替幾個家族或者十幾個家族打工。
巨無霸一般的門閥誕生了。
一家富總好過萬家富!
這種手段最簡單也最粗暴,而陸遠追求的一直都是細水長流、源源不斷。
“士紳者錢糧皆有,所牟取之物無非躋身官宦,咱們江南多的是大儒,當年王陽明立心學,引起儒學同心學之間的學術之爭,許多大儒立書院、育門生。
咱們也可以在南京建一所書院,請諸如悅之公、晉叔公這些位明公來書院掛個名,不需要明公們授課,哪怕隻是掛上名字,都足以讓這些士紳趨之若鶩的將孩子送進來求學。
他們要的不是孩子學成考進士,而是通過這個圈子認識到那些他們一輩子夠不到的人。
書院不收學費,但是能不能進書院就全憑士紳們的心意了。”
“伯興的意思是,讓這些士紳花錢來爭取子嗣入學的名額?”
“不不不,一錘子買賣哪裡夠。”
陸遠言道:“銀行剛剛開張,總得讓這些士紳們支持一下吧,讓他們辦一筆大額的借貸,就用土地做抵押。”
“這麼做,有什麼用意嗎?姑且就算能通過借貸的方式賺他們一點息錢,可到期之後他們將錢還上,一樣可以將土地贖回去。或者他們拿了錢乾脆再存進去,左右無非是付出一點差額的利息,還不如直接問他們收學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