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對子女的教育及各方麵的安排是非常嚴格的。
他知道,秦國不能出任何一個昏君,一個昏君足以摧毀一個國家,並導致萬劫不複,任何一個繼承人都必須非常優秀。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力超過秦國,但一個不肖的兒子就讓趙國國力衰微。當年楚悼王啟用吳起變法,多麼的兵強馬壯,但楚悼王一死,吳起改革的成果就化為流水。
大秦,一個曾經的邊疆小國,積貧積弱多年,自從秦獻公開始,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直到始皇帝時期,又經過十年的統一戰爭,秦國才最終統一天下。
從秦獻公啟用墨家相裡勤、繼任的秦孝公啟用商鞅為秦變法開始算起,秦國統一天下一共用了八位秦王的兢兢業業和克勤克儉,合計一百三十五年時間才最終完成。如果中途出任何一個無能的秦王,秦國不會有今天。
對於大秦帝國未來的繼承人,始皇帝,他的心中並非沒有權衡與考量。對於帝國的未來,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憂心忡忡,因為他深知,一個錯誤的決定,便可讓這龐大的帝國頃刻間風雨飄搖。在眾多的皇子之中,扶蘇與胡亥,如同夜空中最亮的兩顆星辰,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讓他難以抉擇。
長子扶蘇,剛剛年滿三十,溫文爾雅,性格柔軟,心懷仁政,深得民心。他行走於民間,體恤百姓疾苦,每一次賑災救難和化解帝國事務的麻煩,都讓他的名字在百姓和官員心中生根發芽。他的優勢,在於那份能夠凝聚人心的力量,以及對和平與繁榮的不懈追求。他的弱勢,就在於他過於仁慈,行事瞻前顧後,不夠果斷堅決。
而胡亥,儘管比扶蘇年輕十歲,卻也有著不容忽視的才華與魅力。他機智過人,行事果斷,年紀輕輕就為複雜的帝國事務解決了不少棘手的問題。胡亥的可取之處,在於他那股不畏艱難、勇於開拓的精神,以及對權力的敏銳洞察與精準把握。在始皇帝眼中,胡亥如同一把鋒利的劍,或許能夠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但是也容易劃傷稚嫩的帝國自身,帶來難以把握的風險。況且胡亥,過於年輕,貪玩、好色、急躁、反複無常,處事有時不知輕重,還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磨礪。
然而,這兩位皇子各自的優缺點,必須放在現時複雜的政治背景之下綜合考量與權衡。帝國剛剛統一不久,六國皇親貴族中反秦勢力此起彼伏,扶蘇主張的心懷仁政可能麵對反秦勢力時手足無措,胡亥喜歡的嚴刑峻法又可能刺激六國百姓鋌而走險。如何把握這個度,一直讓始皇帝心力交瘁,因此未來繼承人的選擇也讓始皇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兩難境地。
他確切地知道,如果上天再給自己二十年時間,讓他把郡縣製官僚體係全部理順,把帝國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大一統的管理體製真正到位,屆時天下真正太平,再選擇扶蘇作為繼承人,他會帶領大秦帝國進入繁榮昌盛的美好時代。若自己天不假年,天下未平,選擇扶蘇可能就具有極大的風險。而選擇胡亥,他可能有足夠的手腕鎮壓六國反秦勢力,但他過於年輕,心性未定,還需要時間打磨,過早把大秦帝國交給他,也是一場巨大的賭注。無論如何,希望上天垂憐,能給自己更多的時間把帝國事務處理得更加如意才是最理想的選擇。夜深人靜之時,他常常獨自徘徊於宮殿的長廊之中,心中反複思量,卻始終無法做出最終的決斷。
始皇帝共有兒子二十三人,女兒十人。不論多少大臣如何勸解,始皇帝從來沒有考慮設立太子之位。公子扶蘇儘管是長子,但他一直也隻是和其他公子一樣,沒有太子待遇。
因此公子扶蘇一直以來的謹小慎微是有道理的,他知道,始皇帝比較寵愛的兒子除了他扶蘇之外,還有胡亥、公子高、公子將閭等,他們個個文武兼備,聰慧絕頂。
他知道始皇帝是怎麼想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更賢能、更睿智、更優秀,真正能夠擔當國家重任。
可最近的事情卻讓他有點焦頭爛額。
因為此時他正忙於籌備第二屆諸子百家大會。
聽前期始皇帝傳回來的聖旨,始皇帝這次巡遊,下令拆毀了魏、韓、趙、齊等國修築的堤壩以及阻塞交通的關卡城堡,解決了七國混戰時“以鄰為壑”、將黃河泛濫引向他國的問題。
此外,始皇帝還視察了大秦北部地區,視察了漁陽、上穀兩個重要的軍事陣地。
在燕地,始皇帝遇到了一位陰陽家的著名方士盧生,聽說盧生不僅會煉仙丹,而且還善於算卦。在始皇帝讓其推算大秦帝國能有多久的時候,這位盧生找出一本神仙給的天書,說“亡秦者,胡也”。始皇帝對此深信不疑,因此還在巡遊的路上,就下達皇命,令蒙恬發兵三十萬驅逐匈奴。
此次巡遊,另外還有一件令始皇帝很開心的事,說是始皇帝經過趙地和燕地之時,兩地的諸子們對兩年前由扶蘇操辦的第一次諸子百家大會稱讚有加。
第一次諸子百家大會由公子扶蘇負責操持,始皇帝因為不感興趣沒有參加,對過程和有關情況沒有過問。
可是在趙地、燕地聽到諸子們對第一次諸子百家大會的高度評價,始皇帝心情大悅,趕緊下了一個聖旨,讓公子扶蘇在他回到鹹陽宮之後,馬上主辦第二屆諸子百家大會,始皇帝甚至還在巡遊的路上把第二屆諸子百家大會的時間就定在這一年的十月二十八日。
接到始皇帝已經到達上郡的口諭時,時間隻有三個月了。
始皇帝準備親自參與第二屆諸子百家大會,扶蘇哪能不儘心儘力呢?他親自張羅、儘心籌辦第二屆諸子百家大會的相關事項,力求做到最好,讓始皇帝和諸子們都滿意。此時,諸子百家大會的有關安排基本已經成型,隻是還有許多許多的小細節需要斟酌而已。
可就在他忙得腳不踮地的時候,北鬥劍被盜了。正如許多人認為的那樣,北鬥劍代表了大秦的國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他必須萬無一失地找回北鬥劍。
晚上,扶蘇召集護衛們開會討論如何找回北鬥劍。大家圍坐一團,燭光昏暗,每個人臉色嚴峻,每個人的呼吸聲似乎都聽得見,燭光的丁點跳動都會引得人心慌意亂。
如果北鬥劍最後無法找回,依據《秦律》,等待他們的隻有一個字:死。
《秦律》之嚴苛,大家心知肚明,從相裡勤和商鞅開始,為了把老秦人塑造成守規矩的硬漢,打造一支沒有人情的虎狼之師,秦律越來越不通人情。
秦律甚至規定,棄灰於道者黥。如果你在大街上隨便丟垃圾,會受到“黥”刑(在臉上刻字)的處罰。秦律還規定,成年男丁無故嚎啕者,送官府。秦國堅決不允許一個成年男子無緣無故地嚎啕大哭。秦律對這種小事都處罰如此之嚴格,對於他們這種丟失北鬥劍的護衛來說,他們肯定會被判處“大辟”。
秦律規定有五刑,即黥、劓、剕、宮、大辟。
黥,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刻符號或字跡,然後塗上墨或彆的顏料,使刺刻成為永久性的記號。
劓,割去受刑者的鼻子,受過劓刑的人往往被派去守關。
剕,斬掉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
宮,又稱淫刑、腐刑、蠶室刑,割去受罰者的生殖器。
所謂大辟,即死刑,分為斬(梟首、棄市)、刺、絞、烹、坑、腰斬、車裂、淩遲等,還有死後鞭屍、戮屍、脯刑、醢刑等。
護衛周文首先開口,他認為不用擔心。他儘管被香氣所迷,武功無法施展,但他看得很清楚,北鬥劍是李斯的護衛呂方所盜,直接去李斯門上要就行,北鬥劍的分量,諒他李斯也不敢私藏。不光是他看見了,呂方逃跑時門口巡邏的衛兵也看見了,大家都認識那個人就是呂方。
聽說是李斯的護衛呂方,扶蘇表情有點緩解,他覺得如果是呂方,問題不難解決,即使他與李斯關係沒有那麼要好,但也不差,大家都為秦國做事,都是有分量的人物,從李斯府中要回北鬥劍應該不是難事。扶蘇把目光轉向護衛長陳勝。
陳勝表態,如果是呂方,要回來一點不難,他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那人的長相是李斯的護衛呂方,但他總覺得如果是呂方,大家都認識,肯定會戴上無人認得出來的黑麵罩。那人不戴麵罩,其實目的就是想讓大家認出他是呂方。
另外是功夫。同是護衛,儘管沒有經常交手,但也有多次機會互相切磋過,呂方的功夫絕對沒有那麼高。平常切磋功夫時,他陳勝隻使出了五成功力,剛剛與藍衣人呂方交手,發現這名藍衣人呂方的功夫遠在自己之上。麵對另一個真正有功夫的高手,在實戰中即使是高手也很難完全隱藏其功力的。由此可見,呂方的功夫深不可測。
最後陳勝感覺到,呂方使的功夫似乎是他們墨家功夫,而且是入門級的墨家功夫,如鷂子翻身、邯鄲學步、掌推泰山等都是入門招數,但是招數細節與傳統墨家功夫不儘相同,這些招數比傳統的墨家功夫更為厲害。
僅僅幾招墨家入門功夫,被此人簡單改造之後,效力大增,其功力是許多墨家頂級高手都無法達到的。這是何人?難道是墨家弟子?卻又不儘像墨家弟子。
因此陳勝懷疑是不是有人易容,偽裝呂方?如果真是呂方,那麼盜劍的目的可能不僅僅針對扶蘇公子,也同時有目的地針對了李斯丞相。
聽了陳勝的猜測,扶蘇臉色變得更加蒼白。他頓時發現最近一連串不好的預感可能是準確的,似乎有人在特意針對他。
不管如何,必須儘快找到北鬥劍。隻有在始皇帝回到鹹陽之前,找回北鬥劍,扶蘇才有減輕罪責的可能,陳勝、周文等護衛們才有活下去的希望。否則,後果不敢想象。
調查隻能先從李斯的護衛呂方開始。
第二天一大早,扶蘇、陳勝、周文等人直接登門拜訪李斯。
看見代管朝政的扶蘇公子親自出馬,李斯、李斯的兒子李由、吳廣等人親自出麵迎接。李斯拱手表達了歉意,三番五次地表示:“扶蘇公子有事相召,吩咐便是,李斯即刻到,豈敢勞駕公子親自登門。”
但是聽到是自己的護衛呂方盜走了北鬥劍,李斯、李由和吳廣都震驚了,趕緊查找呂方的下落。護衛稱,呂方因為老娘病重,請假了七天,目前是第四天,假期未滿,人還沒有回來。
扶蘇、陳勝、周文和李斯、李由、吳廣等人一起趕緊去找呂方。
呂方不在家,問其母,呂母六十高齡,雙目失明,顫巍巍地躺在床上爬不起來,問了半天,才得知呂方根本沒有回來過,她已經五六天沒有見到呂方。幸好有街坊鄰居過來每天給她送點吃的,否則她都得餓死。
以前因為有老娘臥病在床,不論發生多大的事,呂方三天之內必回家一次。而現在已經五六天沒有回家了,看來呂方發生了什麼變故。
李斯給呂母留下一筆錢,離開了。
呂方是隱藏得很深、謀劃了很久,一直待在李斯府做臥底,隨時準備偷走寶劍的人?還是他被人殺了,有人假扮了他?
吳廣建議調查兵分兩路,一路走明道,由扶蘇、李斯安排所有宮廷衛士探尋呂方是否在任何地方出沒;一路走暗道,由陳勝、周文、吳廣等人發動墨家兄弟打聽呂方的下落。反正呂方生要見人,死要見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