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聽聞巨鹿有仙人能呼風喚雨,通煉丹之法,掌雷霆之威,心中不勝向往,恨不得親身前來與仙人共參長生之妙。
但帝王之尊負社稷之重,萬民之期,不可輕移龍駕,所以特命我二人來請大賢良師上洛。
仙人入宮後,必會以高官厚祿相酬,珍寶美人相贈,帝師之禮相待。”
跪在地上的兩人,也不知是因為過於激動還是恐懼,身體正在微微顫抖,連帶著說話都不太利索。
陳勝“看”著麵前的兩人,覺得這對皇帝派來的天使有點寒酸,有點像假的。
不過秉承著一貫的謹慎原則,他還是蹲了下來,伸手按在地上兩人的頭頂。
萬道森羅性質變化萬千的真氣滾滾而下,瞬間便從大腦和靈魂中提取到一些關鍵信息,確認了他們的身份。
與此同時,他們記憶中更多關於此行的使命,皇帝劉鴻的困境,朝堂上大致局勢的相關情報也在同時為陳勝所知。
“沒想到這倆貨居然是真的天使,劉鴻能在皇命不出寢宮的情況下培植兩個心腹,也挺不容易的。
既然皇帝的使者來了,那我立教侵蝕炎漢朝的計劃,也就能步入到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了。”
陳勝閉著眼睛“看”著麵前的兩人,心中不禁一喜。
其實,即便今年皇帝不派人來找他,他也會找個機會主動前往洛陽去找皇帝。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太平道發展到如今近乎執掌一郡的規模,體量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快要苟不住了。
如果再不進一步向權力中心處靠攏,往日裡那些收受錢財、丹藥的宦官與大臣,太平道一直以來在朝廷裡的靠山,遲早會感受到這個組織的不受控製與威脅。
萬一被有心人扣上圖謀造反的名頭,可就坐蠟了。
陳勝能搞出為一郡乞雨的浩大聲勢來,靠是香火願力之助,他本身的武力和勢力,可還沒強大到能與整個朝廷抗衡的地步。
麵對朝廷大軍的圍剿,大概率隻能掀起一場動搖炎漢統治根基的叛亂,做個為王前驅之人。
這樣的結局,他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而陳勝的計劃也很簡單:那就是寄生在炎漢這個搖搖欲墜的正權上,從主宰朝廷的肉食者口中搶一杯肉羹的同時,爭取更多的發育時間,直至自己的太平道掌握能夠顛覆一切的力量。
這炎漢朝至高無上的皇權,宦官能碰得,外戚能碰得,文武大臣能碰得,難道我太平教就碰不得?
彆看劉鴻隻是個武力不高的傀儡皇帝,但隻要他還頂著皇帝的名頭,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一麵旗幟。
陳勝完全可以以一個扶大廈之將傾者的身份,出現在皇帝身邊,幫他突破至化氣境。
雖然《岣嶁神書》中區區一階的[丹鼎火],根本煉不出助人破境的丹藥,人道龍氣加身的皇帝,也不能用道術和神術輔助練武。
但以陳勝在大明世界的百年積累,一代宗師的武學經驗,隻要煉精境巔峰修士願意付出足夠代價,他是有辦法幫彆人強行破境的。
皇帝武功的突破,一定會在朝堂上引發滔天大浪,而得到劉鴻信任的陳勝,將會深度參與到之後的一係列正治事件當中。
在幫皇帝剪除反對者的同時,完全可以讓太平道吞掉失敗者原本掌握的利益,寄生在朝廷中發育壯大。
至於這麼做,會不會導致炎漢中興?
彆開玩笑了,一個王朝的崩潰是係統性的,除非劉鴻能成就武聖之境,以絕對武力鎮壓一個時代,否則再勵精圖治的皇帝也隻能勉強做個糊裱匠而已。
如此幾年之後,等到陳勝的武功道術更進一步,太平道也積蓄出了足夠的實力。
便是推翻炎漢,建立地上道國之時。
陳勝在心中瞬間盤算了一遍自己的計劃,閉目向著地上的兩人看去。
“苗內臣剛才說,隻要我去洛陽,陛下會以帝師之禮相待。
這個帝師的稱號,可有實職嗎?”
在被萬道森羅窺探記憶後,猶如章魚觸手劃過腦溝的黏膩與陰冷感,早已讓小黃門心中驚恐萬分。
這番蘊含神威的話落在耳中,便如同驚雷炸響,心中頓時升起一股無法抑製的慌亂感。
他連忙將身體伏的更低,吞吞吐吐道。
“這……這,帝師並無品階,亦無任何爵位和官職。”
“無官無品,又隻派了兩個小官來傳詔,看來陛下並沒有將我張首放在心上啊。”
窺視過他們記憶的陳勝知道,帝師遠不是皇帝的底線,為了武功晉升,他即便賣掉半個天下都在所不惜。
所以佯裝出一副失望之色,轉身向張家堡走去。
小黃門伏在地上,想要開口挽留,卻又恐惹惱了仙人,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皇帝陷於深宮多年,身邊無有任何助力,派親信來巨鹿郡尋仙實乃萬般無奈之舉,隻是心存一絲僥幸而已,並未抱太大希望。
如今終於見到了真仙人,卻無法完成皇帝的囑托,心中自然急切不已。
可他卻並未注意到,和自己一起伏跪在一旁的大漢,眼中閃過了一絲掙紮之色。
眼看陳勝已經走進張家堡,突然有一個身穿灰袍的太平道弟子,來到了他們身邊。
“兩位貴客遠道而來,今日天色已經不早,請到客房休息吧。”
……
張家堡,練功密室。
“洛陽來的那兩人,已經住進了客房。”
張貴跟陳勝彙報過這件小事,見到大哥點點頭,便開始接著一件件請示因乞雨而耽擱的太平教要事要如何處理。
“青州境內,我教第一批入境的道士在傳教時與官府衝突不斷,弟子們請求加派人手過去。”
“把人撤回來吧,暫緩過一段時日,官府的問題就能解決。”
陳勝閉目端坐一旁,毫不猶豫地就放棄了青州艱辛開拓數月的局麵。
張貴雖然不解,但也知道大哥應該是另有打算,於是接著道。
“現在正是青黃不接之際,河間郡因缺糧發生了人食人之事。
當地弟子請求調配一批糧食過去賑災。”
“準,先調北河倉的兩萬石陳糧,應該能解一時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