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開鐮(1 / 1)

推荐阅读:

被李學慶在廣播裡指名道姓的一通臭罵,這下喬鳳雲更是名聲在外。

趁著還沒到秋收的日子,甚至有不少聽說了這事的外村人,專門跑到李家台子,就為了看看能把村主任給氣到在廣播裡罵大街,到底是何方神聖。

“你能不能消停點兒,一天到晚的瞎折騰,現在好了,你那些破事都傳到我們村了,我在村裡都抬不起頭!”

喬鳳雲一臉懵地看著許久未見的劉金,這是她和前夫生的兒子。

自從她改嫁到李家台子,十來年都不曾見過,一直到劉金結婚,她從李學成手裡硬扣出了200塊錢,劉金才認了她這個娘。

“我……我……”

麵對劉金的指責,喬鳳雲差點兒沒背過氣去。

彆人笑話她也就算了,現在連親生的兒子都指著她數落,這讓她怎麼受得了。

“算我求你了,我還得做人呢!”

撂下幾句話,劉金轉身就走。

等喬鳳雲反應過來,想要追出去,人已經沒影兒了。

“媽,咋還不做飯啊?”

劉金剛走,在外麵瘋跑了一天的李天寶就回來了,進門就喊餓。

“吃,吃,吃,你就知道吃。”

喬鳳雲心裡窩著火,又被大兒子給數落了一通,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嚎起來。

“又咋了?一天一出戲,今個又是為了啥?”

正在吃著飯的鄰居們聽到哭聲,紛紛端著碗出門看熱鬨。

以喬鳳雲的壞名聲,自然沒有人上前勸解。

“誰知道呢,就當看戲了!”

恰好這時候,李學成從工地回來了,聽到哭聲,原本就難看的臉色變得越發陰沉。

在門口站了一會兒,也不管越哭越大聲的喬鳳雲,扭頭就走。

這破家,真是沒法待了。

好在沒過幾天,開鐮的日子到了,人們也沒空再盯著喬鳳雲這個笑話。

“天明,我還是跟著下地吧,振興有五嬸子看著呢!”

李天明正在磨鐮刀,聞言道:“那麼多孩子,五嬸子她們照應得過來嘛,振興才多大,你能放心?”

不放心是肯定的。

可開鐮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隻要能動彈的都得上工,就連學校都要放假,隻有一些年歲大的,身體有病的負責做飯,照看孩子。

宋曉雨二十多歲的年紀,不上工也怕彆人說閒話。

“咱又不占公家的便宜,誰說閒話?”

李天明說著,手在刀刃上試了試。

吹毛立斷!

“哥,你看我磨得咋樣?”

小五舉著鐮刀,獻寶一樣地遞給了李天明。

“還行!”

李天明又在磨刀石上蹭了兩下子。

“記住我說的話沒有?”

小五一把搶過鐮刀。

“彆傷著自己,你都說多少遍了!”

以前秋收,像小五這樣的小學生都是跟在大人後麵收拾散落的稻穗,今年上了六年級,按照學校規定,也要學著割稻子了。

看看,這才叫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呢。

學校裡有勞動課,專門有老師負責教高年級的孩子割稻子。

“哥,吃飯了!”

小蓉從廚房走了出來。

明天開始秋收,今天這一頓家家戶戶都做得格外豐盛。

就連平時節儉慣了的小蓉,也做了一盆紅燒肉。

豬肉是村裡養殖場的,最近這些年,每到秋收,都得宰上幾頭給鄉親們補充營養。

“肉!”

小五看見油汪汪的紅燒肉,放下鐮刀,招呼著振華和甜甜坐在了桌前。

“就知道吃,那天虧待你了!”

小蓉嘴裡念叨著,卻還是往小五他們三個的嘴裡塞了一塊兒。

“吃飯!”

轉天一大早,隨著廣播響起,社員們吃了早飯,拎著鐮刀,來場院這邊集合。

各隊負責收割的區域,已經提前安排好了。

等人到齊了,由各隊的隊長帶著一起出發。

“天明,比比!”

李天明正抽著煙,金利走了過來。

“行啊!咱爺倆給鄉親們打個頭!”

說著,把半截煙叼在嘴上,李天明下到地裡。

“叔,讓您兩分鐘!”

“嘿,瞧不起誰呢,一起開始!”

鄉親們看著兩人,紛紛起哄。

“老金大哥,天明給你留著麵子呢!”

“咱村裡有誰乾活比天明麻利,隊長,你這不是自己找沒臉嘛!”

每年秋收,金利和李天明的比賽都快成固定項目了。

也是為了給大家夥鼓勁兒。

“開始!”

兩個人同時貓腰,手上的鐮刀一刻不停,剛開始,金利還能跟得上李天明的節奏,但漸漸地,兩個人便拉開了距離。

論地裡的活,甭管是老莊稼把式,還是村裡的年輕人,還真沒有誰能比得上李天明的。

等李天明把這一壟割到頭,金利還剩下差不多四分之一。

“我哥贏了,我哥贏了!”

小五興奮地又蹦又跳。

“又讓你小子贏了,咱們明年再比!”

輸給李天明,金利並不覺得丟人,那小子就不是個人,有誰見過連著割一畝地,連腰都不帶直一下的。

“都彆看熱鬨了,開乾!”

鄉親們乾得熱火朝天,就在這時候,一輛車朝這邊開了過來,停在壟溝邊,王作先走了下來,身旁都是市委領導。

每年秋收,王作先都要下鄉來考察,李家台子更是他必到的一站。

“老杜,那就是李天明!”

王作先對著身旁一位戴著眼鏡,身量不高的中年人說道。

這位的名字叫杜樹平,原先是安徽省某市的革委副主任,最近剛剛調任海城。

聽到王作先的話,杜樹平隻是點了下頭,他的注意力全都被眼前這一大片金黃色的稻田給吸引了。

海城這裡的農業生產,要比安徽那邊強太多了。

不是安徽的老百姓不勤勞,而是……

一會兒旱,一會兒澇。

政策上又忽左忽右,老百姓的心氣兒都快被折騰沒了。

以前他還在安徽任上,到了本該秋收的時候,他要做的不是組織農業生產,而是……

阻止老百姓逃荒。

“老杜,咱們再去那邊看看!”

再往前不遠就是工廠了。

杜樹平之前也曾聽說過,永河縣作為海城的試點,大力發展工業生產。

村辦集體企業這些年各地都在搞,有的還走在了李家台子的前麵,隻是因為政策的原因,很難形成規模。

杜樹平原以為李家台子這裡也是那種小作坊,可等他看到廠房的時候,不禁被驚呆了。

“王主任,這……”

“那邊還在建新的廠房,等到明年開春就能投產了。”

杜樹平順著王作先手指的方向看過去。

“王主任,這些工廠的性質……”

“都是大集體,靠著村民集資建起來的。”

聽到王作先的解釋,杜樹平稍稍鬆了口氣。

關於李家台子,他之前聽到過很多傳聞,也了解過,上級領導對於李家台子如今的工業發展,存在很多爭議。

“步子是不是邁得太大了!”

全國各地還在努力解決老百姓溫飽問題的時候,李家台子這麼一個小小的村莊居然已經發展起了工業。

“既然是試點,步子邁得不大,怎麼往前走?”

王作先今天來李家台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杜樹平更多地了解一下李家台子的發展模式。

馬上就要上調中樞了,杜樹平正是他的繼任者。

王作先可不想辛辛苦苦經營出來的大好局麵被破壞。

杜樹平自然也清楚王作先的心思,隻不過……

看著這些廠房,還是讓他感到膽顫心驚。

“我們再去村裡看看!”

既然要了解,那就要了解得全麵一些。

隻有讓杜樹平真真切切地看到,什麼是農村未來的發展方向,才能更清楚未來的工作要如何開展。

“天明,走了!”

李天明直起腰,看著開進村子的汽車。

“乾活!”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