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戰神文鴛 > 第134章 李貴

第134章 李貴(1 / 1)

推荐阅读:

第134章 李貴

第134章 李貴

“大人此話何意?”

“皇上既然會把這件事拿到朝堂上商量就代表會同意的我建議。糧食增產是大功,如果讓皇上一個心腹大臣或者皇子來接手,這糧食增產的功勞是建立民心的好機會。”

“屬下覺得大人這麼有把握,肯定不止是上奏那麼簡單!”

“當然!其實我在奏表中順便提醒了陛下糧食增產的功勞。還留我在西北,到時候我真的就是功高蓋主,騎虎難下。陛下既然想讓我離開西北,我就給他點決心罷了。免得自己在這裡糾纏,徒增煩惱。”

“那陛下知道您的意思嗎?”

“也許能看出我是刻意的吧,他去年在我麵前奪走了四個重臣的兵權和官職爵位,可見並不是無才之主!就算陛下知道我是刻意的,也隻會覺得我會審時度勢罷了。”

“那大人就一直這麼尷尬下去嗎?”

“也不會吧……當皇帝是很操勞的,或許等我再熬十年陛下也就退位了。當然這是大不敬之言,你不要出去亂說!又或者我能讓陛下對我改觀呢……”

“雖然為大人感到不平,但甘興隻能期望以後陛下能信任大人。就像信任他的幾個兒子、謝驍、海雄、李庸……”

“沒想到你還知道這些……”

“大人時常分析朝局,甘興耳濡目染也就記下了!”

“正好你提到謝驍,聽說這個謝統領重掌禁軍以後被加封了一個二品忠勇侯的爵位,你怎麼看?”

“應該是大人所說,謝驍告病隻是皇上的計謀,重掌禁軍賜金封爵應該是皇上對他的補償……”

“錯啦!單純隻是讓謝驍休息幾天是換不來這麼大的賞賜的!”

“那大人的意思是?”

“從某些方麵上講,皇上的性命都交托在海雄和謝驍的手裡。謝驍守衛宮城;海雄守衛金陵,而皇宮在金陵城中……皇上平定權臣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最信任的人反而職爵那麼低。所以謝驍封侯不是因為勞苦功高,海雄能官升兩級也並不是因為西北大捷,而是因為皇上要有‘基石’施展他製衡之術。”

“屬下愚鈍……還看不到這麼深遠。抱歉)”

“以後你們都是我的心腹,你們有智謀的話,可能在關鍵時候能救我的命、救你們自己的命!所以我說什麼都是在教導你們!你們要記下,多思考……以後對事有自己的判斷。”

“屬下記下了……不過沒想到的是,海雄將軍升官竟不是因為大捷回朝!”

文鴛冷笑了一聲:“當然不是!我沒來西北的時候,九皇子、宇文澤、海雄和宇文玨折了朝廷二十萬兵馬,這是滔天大罪。就算大捷,要獎也是獎底層的士卒,獎勵他們艱苦作戰、沒有投降!要不是齊國能統領大軍的人才少,海雄他們早就沒命了!”

“大人,您彆說,我從您幾句話裡聽出了一點!”

“你說來聽聽?”

“朝中無人是東方羿的對手,隻有大人您能打敗東方羿!皇上必定也會想到這一點,所以皇上必定會把大人捧得高高的,一定不會讓大人有性命之憂!”

文鴛笑了幾聲:“這回你雖然想對了,但隻答對了一半!”

“那甘興還有什麼漏掉了?”

“齊國十幾個封疆大吏、戰將上千、統帥人才怎麼也有四五十,軍政院還培養了幾十個將才……如果皇上發現有誰的才乾突出,我就不是絕對安全了!今天就到這兒吧……一會兒我還要去檢查一下兵士們的抽調情況。”

“是……那屬下去幫大人準備回京的事情了!”

文鴛點頭……

皇帝這邊還在考慮什麼時候召文鴛回京……

外事太監李貴提醒著皇帝:“何不等春耕結束再召文鴛回京?”

皇帝很驚訝:“你竟知道朕在想什麼?”

“當然,為人心腹者,自然要為主所想。況且為君分憂也是臣下之職不是嗎?”

“那你說說,為何要等春耕結束再召他回京?”

“文鴛提出土地轉產,現在預計情況還不錯,但具體結果猶未可知……等文鴛監督著把春耕完善,到時候有功就是陛下派去的人的,出了岔子就是文鴛的責任。”

皇帝笑著:“好!真是好法子!那就如此辦!”

皇帝突然想到一件事:“對了,還有一件事,既然你都為朕想好了,就說說這文鴛回京後該官職不變,還是稍作調整?朕有意安排他去軍政院教習兵法……這樣既可以讓我齊國這些少將軍了解自己的敵人,也能學到一些優秀的謀略,還能不讓文鴛掌握實權!畢竟驃騎大將軍必須要禮儀性的掌握一點兵馬,現在朕覺得不是時候。隻能這樣安排,一舉三得,你怎麼看!”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

李貴這一點確實沒想到,他低著頭臉上一驚,看來是想到什麼大問題,但是不好明說!

李貴遲疑了一下,隻能應著:“陛下聖明,這樣安排也行……”

皇帝輕輕點頭:“那好,就這樣安排吧,你)下去吧……”

李貴其實算一個亦正亦邪的人,他雖然忠於皇帝,但也忠於這個國家。為皇帝對付大臣也是覺得這些大臣真的影響了國家安定。李貴知道文鴛的忠勇,所以李貴的心裡想準備保護文鴛的……

就像剛才,李貴明顯發現了皇帝想法上的絕對性錯誤,但他還是沒有指出來。

“皇上這個安排表麵上看起來是沒有大問題,軍政院的太尉沒有實權;軍政院又在金陵的掌控中、軍政太尉職級地位說上去還比驃騎大將軍要高一些。驃騎大將軍必須要領一些兵馬才符合政令禮節,這樣安排本來不錯,但是皇帝漏掉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齊國子民大多尊崇師長,文鴛去軍政院,以後門生遍布齊國朝野,到時候他如果要造反,振臂一呼,天下王師必有響應!但……”

這是李貴心裡想的話,但他不能說出來,因為為君、為主者希望被心腹理解,但為主者心思被看得太透又會心生忌憚!所以李貴不能多說……

而且也不能輕易指出帝王的想法錯誤,指出帝王的錯誤可視為大不敬!況且李貴覺得文鴛是忠臣,所以他願意相信文鴛而不去冒險……

如果冒險之處皇帝在想法上的錯誤,皇帝可能會覺得自己太聰明而忌憚自己。

或許更加嚴重的是,如果皇帝對文鴛的安排有問題,勢必讓民間謠言四起。

民心出現不穩,沒有人能但這個責任!皇帝深思熟慮後貿然改變想法,如果出現失誤有著難以想象的後果,到時候說不定會拿自己出來頂包……

李貴忠於的是齊國天下,不是忠於某個帝王。所以他現在隻能順應天意……

(本章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