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大唐李承乾:請陛下稱萬歲 > 第七十九章 皇帝老了,就應該退位去做太上皇

第七十九章 皇帝老了,就應該退位去做太上皇(1 / 1)

推荐阅读:

[]

101nove.com/最快更新!無廣告!

貞觀十五年,正月初一。

寅時初三刻,天色昏暗。

寂靜之中,“吱呀”一聲,東宮宮門大開。

一身淡黃色九蟒九章圓領袍頭戴九梁冠,腰配玉飾金符的李承乾,坐在步輦上從東門而出。

李安儼跟在身側,賀蘭楚石帶著十幾名千牛衛從兩側護衛而來,然後一起朝承天門而去。

李承乾坐在步輦上輕輕抬頭,目光望向朱雀門的方向。

此時隱隱約約能聽到一陣陣整齊的腳步聲。

李承乾輕輕的呼出一口熱氣,隨即又吸進一口冷氣,整個人瞬間清醒了過來。

正旦大朝,全長安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員,不管是年底已經陛見的,還是請假回長安過年的,今日都要到太極殿參與正旦大朝。

不僅是他們,長安城足夠品階的致仕官員,還有諸外番使者,諸士子代表,今日都要參朝。

步輦晃動之間,李承乾的眼神逐漸的平靜下來,經過了去年年底的種種籌謀,他算是終於在朝堂上重新站穩了腳跟。

去年,東宮出事,皇帝立刻偏向魏王,朝野頓時就開始人心動蕩。

但經過了昨夜之事,所有人都會明白,魏王試圖挑戰東宮位置的一戰,以東宮獲勝而告終。

太子的地位堅固而不可動搖。

當然,李承乾心裡清楚,皇帝心中依舊會有所想法,但隻要他不出錯,皇帝就不會太明顯的太偏向李泰。

這種足夠了。

足夠讓百官定心了。

李承乾看著遠處逐漸出現的承天門,心中平靜的笑笑。

現在,他和李泰之間的位置已經反轉,日後該急的人,就該是李泰了。

著急,就容易出錯。

……

李承乾幾乎同時和群臣在承天門下相遇。

一身淡黃色九蟒九章服,李承乾手按腰間長劍,平靜的站在承天門下,然後神色肅重的對著對麵的文武百官點點頭。

身體筆直堅毅,麵色冷肅莊重。

跟在李承乾身前的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魏征等一眾宰相都輕輕躬身,以示敬意。

站在李承乾左側的李治。

李治的身後是荊王李元景,漢王李元昌等一眾宗室親王,吳王李恪等人,還有站在後麵。

諸王身後,是程知節,尉遲恭,李大亮,李勣,張亮,牛進達,段誌玄,執失思力,郭孝恪,蘇定方等一眾軍方將領。

諸王,諸相,諸將軍,全部都身配兵刃。

便是李承乾這個太子也是一樣。

正旦大朝,朝製所許。

突厥,大食,波斯,天竺,吐蕃,高句麗,百濟,新羅,倭國,於闐,龜茲,焉耆,疏勒,琉球、安南、真臘、爪哇、回紇、鐵勒等共四十餘國國使,麵色謹慎的跟在諸相,諸尚書,侍郎,寺卿,少卿之後。

其他諸耆老和國子學子,就站的更後了。

幾乎所有人在看到李承乾的時候,都微微躬身敬禮,便是桀驁如程知節也是一樣。

隻有一個人,看到李承乾的時候,開心的點頭打招呼,這個人就是吳國公尉遲敬德。

李承乾略帶感激的微微躬身回禮。

前世的時候,當他腿腳不利之事,不少人開始遠離,不少人開始職責,有的人慫恿他直接造反,但隻有一個人,當著皇帝的麵直接說。

皇帝老了,就應該退位去做太上皇。

天下事有太子去處置。

這個人就是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沒有心機的一句話,讓皇帝不在意的笑笑,但卻讓李承乾深深的記住了這份恩德。

……

“咚咚咚”五更鼓響,宮門大開。

眾目睽睽之下,內侍監張阿難神色肅然的從承天門中走出,手中拂塵一甩,然後高聲喝道:“新年正旦,皇帝早朝,群臣朝賀!”

李承乾站在群臣最前,神色肅然的拱手。

張阿難轉身站在一旁,李承乾手按腰間長劍,平靜的向前走去。

跟在李承乾身後的是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魏征等一眾宰相,還有無數文武百官,齊齊向前而行。

宮牆之上,旌旗招展,刀槍林立。

下方百官有序前行,手持笏板,肅然敬畏。

寬闊筆直的宮道兩側,火炬高高點燃。

四處可見紅色的綾羅綢緞,招引吉祥。

百炬擁馬,方布象城。

前行之間,太極殿已在眼前。

就在李承乾邁步踏上金階的一瞬間,東方的天空的大日初輝,恰好在這一刻,照在太極殿的宮牆上,璀璨奪目。

……

太極殿中,李承乾手捧玉笏,神色肅然站在金階三階之上,李治站在其下兩階。

魏王李泰不見蹤影。

群臣神色肅然,雖然很多人都目光清晰的看到了,麵色鄭重,但沒有人閃爍注目。

殿中侍禦史站在大殿兩側,目光筆直的看著群臣,誰有絲毫錯差,明日,殿中侍禦史就能將他們彈劾發配到萬裡之外。

就在群臣心底波濤洶湧之際,太極殿殿門口,內侍省典儀高聲呼道:“陛下駕到。”

殿中群臣同時躬身垂首。

身穿黑色金邊九龍九章袞龍袍,頭戴白玉十二旒,腰挎黑鞘長劍,一臉冷肅的大唐皇帝,天可汗李世民,緩步的走入殿中。

內侍監張阿難,禁衛將軍張士貴落後兩步,神色肅然。

本來正旦大朝,皇後是可以參朝的,但自從貞觀十年,李承乾的母後病逝之後,皇帝就沒有再封過皇後。

雖然內庭之中,也有過種種傳言,但甚至都不用李承乾、李泰和李世民他們三個出手,其他朝臣便已經上奏勸諫了。

尤其魏征。

稍微有一點風吹草種,這種事情,魏征立刻就會上書。

……

皇帝的身影從身前走出,李承乾沉沉低頭。

李世民平靜走到龍榻之上,然後坐了下來。

他的目光看向左側,內侍省典議立刻上前一步,高聲喊道:“皇帝至,眾臣行禮,趨。”

喊聲落下,殿中眾人同時向前半步,然後單膝跪在地上。

內侍省典儀,繼續高聲道:“脫舄!”

眾臣同時將雙足上的厚靴脫掉。

李世民目光看向李承乾,他能清楚的看到,李承乾的鞋襪比以往要寬大許多。

行動之間,雖然有所滯礙,但不是特彆注意,也察覺不出來。

難道他的機關藤甲,又有進展?

內侍省典儀的聲音再度響起:“解劍!”

李承乾深吸一口氣,將攜帶的佩劍解下,置於一旁。

殿中其他攜帶佩劍的官員和武將,也是一樣的解下佩劍。

大朝會,是整個天下群臣,唯一能夠光明正大的將自身的佩劍帶往皇宮大殿的時候。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佩劍資格的。

有這一資格的,大多數是有三品以上官職,爵位,勳的文武官員。

“俛伏!”內侍省典儀目光平靜的掃過。

群臣立刻雙膝跪倒在地,行大禮叩拜,同時齊聲高呼:“臣等拜見陛下,恭祝陛下萬壽無疆。”

宏大的聲音在整個太極殿不停的回蕩。

……

李世民坐在禦榻,看著滿殿俯首的群臣,神色逐漸淡漠下來,輕輕抬手。

一側的內侍省典儀再度高呼道:“興!”

“謝陛下!”眾臣這才叩首起身,然後持笏肅立,雙目低垂。

特進,參知政事,知門下省事,鄭國公魏征,神色肅穆的從群臣之中走出,走到大殿中央,持笏躬身道:“臣,知門下省事魏征,啟奏陛下,貞觀十四年,風調雨順,百姓安樂,諸業順暢,天下安定,臣以天下臣民,啟祝陛下萬壽無疆。”

李世民平靜的點點頭,說道:“諸位愛卿辛苦了!”

群臣再度俯首。

皇帝看向一側,點頭道:“太子!”

“遵旨!”李承乾肅然拱手,然後從一旁內侍捧著的托盤裡熟練的取過聖旨,上前三步,捧著遞送到魏征的手裡。

魏征對著李承乾微微躬身,雙手接過聖旨,然後轉身麵對群臣,高聲道:“有製!”

李承乾,李治,還有殿中群臣,全部再度跪拜在地:“臣等聆聽聖訓!”

魏征高聲道:“今夕歲首,時會四海升平之運,八方寧靖,功德賢均,內外恩並……王者至仁則見,蓋太平之符也。

天有曆數,鐘我皇朝。

威恩並隆,遠人賓服。

今履新之慶,與公等同之。”

“履新之慶,與陛下同之。”眾臣齊齊口拜,同時齊聲朝賀:“臣等恭祝陛下萬壽無疆,祈願大唐萬年無期。”

“大唐萬年,眾位愛卿平身。”皇帝的聲音再度響起,眾臣這才重新站立而起。

“來人,舞!”皇帝話音剛落,四十九名千牛衛便已經從門外而入。

刀光閃爍,綿密如網。

軍陣舒展,殺機淩厲。

後側肅立諸國番臣,心中越發的敬畏。

尤其是祿東讚,麵色越發的凝重。

時時以舞刀宴朝的大唐,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時時刻刻壓在他的心中。

秦王破陣舞畢,千牛退出。

眾臣齊聲高呼:“陛下威武,大唐萬年。”

內侍省典議高聲喊道:“再拜!”

群臣再度俯首行禮,同時齊聲高呼:“臣等恭祝陛下萬壽無疆,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眾卿平身!”禦榻之上的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

“謝陛下!”群臣這才起身。

中書侍郎岑文本,站出拱手:“啟奏陛下,諸州奏表,上呈祥瑞,恭賀陛下萬壽無疆。”

“可!”皇帝平靜點頭。

兩名千牛衛立刻抬一案奏折置於岑文本右側後,給事中以祥瑞表案案置岑文本左側後。

李世民微微點頭,岑文本拱手而退。

戶部侍郎崔仁師上前,拱手稟奏,同時有千牛衛將諸州上供的貢品,置於祥瑞和奏折兩側。

禮部侍郎溫無隱上前詣階,拱手道:“臣禮部侍郎溫無隱有奏,諸蕃進獻貢物。”

李世民微微點頭,看向側方,魏征上前承製,道:“製曰,可。”

太府少令,鴻臚寺少卿兩人左右,引諸蕃攜貢物上前。

一名明顯吐突厥人打扮的魁梧大漢,帶著金珠皮帽,穿一身乾淨皮衣,上前叩首道:“臣,定襄都督阿史那·斛勃,上呈駿馬三千匹,恭賀皇帝陛下,萬壽無疆。”

……

突厥,大食,波斯,天竺等諸國相繼上前奉禮,禮品有金盆,秘藥,珍珠,珊瑚等物。

終於,吐蕃國使祿東讚上前,手捧奏本跪倒在地,然後高聲道:“臣,吐蕃國使祿東讚,上呈駿馬六千匹,恭賀皇帝陛下,萬壽無疆。”

李世民呼吸頓時一肅,目光看向祿東讚,輕輕點頭,吐蕃人,在送禮一事上,足夠舍得。

李承乾神色肅然起來,正戲上碼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