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明渣的逆襲 > 第55章 君臣

第55章 君臣(1 / 1)

推荐阅读:

“皇上聖明!”

“皇上聖明!”

底下的漢臣們一起山呼海嘯,害得那些旗臣也不得不繼續跪下,嘴上大喊著“皇上聖明”,心裡卻是怒罵這些漢臣膝蓋軟,心眼多。

“平身吧。”

玄燁滿意地看了一眼滿殿群臣,目光落在黃錫袞身上。

“黃錫袞,溫處道僉事姚啟聖,現在何處?”

“回皇上,浙江兵敗,叛軍勢大,姚啟聖已經返回鄉裡,蟄伏待機。另有杭州副將陳世凱兵微將寡,不得已隱忍四明山。”

黃錫袞趕緊解釋,為自己漢軍鑲紅旗的大舅子開脫,也是為自己開脫。

要是放在兩年多前吳三桂剛造反那裡,不要說李之芳,恐怕姚啟聖這個逃兵也會被正法了。

吳三桂的兒孫吳應熊和吳世琳被處斬,其餘幼子俱免死入宮,這便是前轍。

要知道,吳應熊的妻子建寧公主,可是玄燁的姑姑。

“浙江糜爛,姚啟聖陳世凱能不附賊,已是難得。”

玄燁輕描淡寫一句,目光轉向滿朝的文武百官,眉頭又皺了起來。

“湖廣激戰正酣,西北剛剛平靜,浙江又糜爛於叛軍之手。你們都說說,現如今該如何應付?”

迫降了王輔臣,平靜了西北,朝廷在浙江的精銳卻被叛軍一舉殲滅。耿藩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浙江又陷入了敵手。

不但是禦座上的玄燁眉頭緊皺,下麵站著的文武百官也都是心神不定,有人甚至浮想聯翩。

胡無百年命,莫非,這滿清的氣數已儘?

“皇上,以奴才之見,湖廣戰事正酣,西北大軍要對付四川的戰事,朝廷難以抽調兵力,不如讓江寧將軍額楚、江南總督阿席熙、江蘇巡撫慕天顏伺機南下,剿滅浙江叛軍。”

索額圖上前奏對。

“皇上,朝廷已布置重軍於京口,浙江叛軍一時難以北上。臣附議索額圖,守住京口、江寧一線,先應對湖廣江西的吳三桂叛軍,此為燃眉之急!”

儘管素與索額圖不合,明珠此刻也隻能如此,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臣附議!”

“臣附議!”

其他臣子紛紛進言。

臣子們建議一致,玄燁輕輕點了點頭。

對於年輕的皇帝來說,浙江淪陷,清軍精銳毀於一旦,讓他驚慌失措之餘,數次後悔不已,恨自己輕率魯莽撤藩,不但逼反了吳三桂,更是失去了長江以南大部。如果叛軍北上,漕運隔斷,甚至沿運河北上,後果不堪設想。

“聖上,奴才以為,吳三桂垂垂老矣,隻想劃江而治,維持江南半壁江山。吳軍應該不會渡江北上。欽天監南懷仁等人所鑄火炮威力巨大,朝廷應速派勁旅,攜帶火炮南下,剿滅浙江叛軍,平定湖廣,恢複浙江!”

明珠肅拜奏道。

“浙江叛軍,不過疥癬之疾,吳三桂才是心腹大患。讓額楚和阿席熙帶火炮南下湖廣,剿滅叛軍!”

玄燁看了看泱泱眾臣,冷哼一聲。

“叛軍猖獗,海內動蕩不安,朝廷內外,宜上下一下,共渡難關!”

“皇上聖明!”

殿中眾臣一起叩拜,禦座上的玄燁,又恢複了雄心壯誌。

“黃錫袞留下,其他人退朝吧。”

太祖太宗,不也是經曆了重重災禍和考驗嗎?

回到禦書房,玄燁的臉猛然黑了下來,看出來皇上心緒不寧,黃錫袞俯跪在禦案前,頭都不敢抬。

皇上喜歡在禦書房召見臣子,會說些貼心話,但看皇上今日的神態,似乎並不祥和。

“黃錫袞,你們黃家世受皇恩,朝廷待你們黃家不薄,黃機在做甚?不吭不哈的,是要投靠浙江叛軍,還是要獨善其身啊?”

玄燁慢悠悠開口。

“皇上,臣冤枉啊!”

官服濕了許多的黃錫袞心驚肉跳,連連磕頭:“皇上,浙江叛軍勢大,黃家不過百餘奴仆,如何與叛軍抗衡?黃家對皇上,對朝廷忠心耿耿,定在蟄伏待機。皇上明鑒!皇上明鑒!”

對於皇上來說,杭州黃家要麼壯烈殉國,要麼攜家北上,與叛軍公然決裂。在杭州城默不作聲就是心虛,不表態就是騎牆,左右逢源,皇上剛猛,絕不會接受。

“好了,好了,朕也就是那麼一說。”

玄燁聲音柔和了許多,臉上似乎有了許多感慨。

“賊情熾張,我大清已是危機四伏,朕欲與天下有誌之士一起,全力剿賊,早日平定天下。杭州黃家名門望族,都是忠義之人,朕又豈會不知?”

玄燁的話聽在耳中,黃錫袞連磕了幾個響頭,顫聲道:“臣謝皇上恩典,臣退朝以後,即刻給家兄與姚啟聖書信,傳告皇上的恩德,讓他們蟄伏待機,以備不時之需,並將浙江的大小事宜,一一奏報。”

傾聽著黃錫袞的奏報,玄燁的臉色又緩和了幾分。

“黃錫袞,你的忠心朕明白了。下去吧,好生做事,朕等著你的奏報。”

“謝皇上恩典!”

黃錫袞又磕了幾個頭,這才爬了起來,戰戰兢兢退了出去。

“皇上,侍讀學士張英,翰林院侍講高士奇,在外侯旨。”

宮人的話傳來,玄燁沉默片刻,這才點了點頭。

“宣!”

張英與高士奇進來,跪下磕頭,這才心事重重站了起來。

“高士奇,你是浙江餘姚人氏,叛軍賊首王和垚也是。對於此賊,你可曾有所耳聞?”

玄燁劈頭蓋臉問道。

高士奇趕緊上稟:“皇上,臣不曾聽過此人。不過,臣私下打探過,此人並無什麼家世,其父王士元,不過一教書先生爾。王和垚的恩師為餘姚縣令高家勤,是位飽學循吏。並無其它奪目之處。”

餘姚縣大了,況且相差了幾十歲,他又常年在外,怎麼可能認識一個無名之輩。

“此賊是姚江書院的學生,有神童之譽,先後依附於餘姚縣令高家勤、浙江總督李之芳,得李之芳提攜,屢立戰功,得以率其部追隨康親王,並做下驚天大案。”

玄燁對王和垚的底細,倒是知道不少。

對他來說,浙江叛軍的橫空出世,打碎了他平定東南的大計,對於叛軍賊首王和垚,自然多了許多重視。

“皇上莫非是要招降王和垚?”

侍讀學士張英察言觀色奏道。

他曾是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士,處的時間長了,對皇上的心思,猜了個七七八八。

“朕也想招降王和垚,但此賊做下如此惡行,猶如前明李自成,又豈會被招撫?此賊臨陣倒戈,浙江糜爛,東南又陷入混亂,民不聊生,朕恨之入骨,心裡難安啊!”

玄燁搖頭:“八旗不堪重用,官員貪錢怕死,屍位素餐者比比皆是。如不能儘快擊潰吳三桂,隻怕大清的江山危矣。”

大清入關不過三十年,八旗子弟便已糜爛不堪,現在所能指望的,唯有綠營兵。

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奮於陝;

徐治都、萬正色奮於楚;

楊捷、吳興祚奮於閩;

李之芳奮於浙;

傅宏烈奮於粵;群策群力,敵愾同仇。

要不是這些綠營漢將,大清的局勢,已是岌岌可危了。

“皇上,浙江叛軍不過數千人,不如派大軍南下,剿滅叛軍,平定浙江,伺機恢複東南。”

張英再次小心奏道。

“朕也想派大軍南下,但如今湖廣江西戰事正酣,官軍主力聚集荊湖。若是讓江寧與鎮江大軍南下,一旦為叛軍所乘,或是台灣鄭氏率水師北上,豈不是因小失大?如今隻能固守江寧鎮江一線,寄望於福建與台灣內訌,東南內亂。待剿滅了吳三桂,再圖平定東南。”

皇上的一番感歎,兩位臣子唯唯諾諾。

“皇上,朝廷增派大軍於鎮江,便可備台灣鄭氏北上,並震懾浙江叛軍。臣倒想起一人,或可為朝廷建功。”

高士奇忽然說道。

“是誰?”

“回皇上,此人原是台灣鄭成功麾下,通陣法,善水戰,因與鄭成功交惡,父弟為鄭成功所殺,歸降我大清,曾任福建水師提督。遷界令後,其人如今正蟄居京城。朝廷用人之際,可讓其南下,先駐守京口,伺機攻打台灣,為皇上分憂。”

“你說的是施琅吧。”

玄燁明白了過來,他翻了翻桌上的奏折,找到一份,看了許久,這才放下奏折。

“就讓施琅南下,任鎮江水師總兵一職,李煦為鎮江知府,二人一同南下,鎮守鎮江吧。”

內閣中書李煦,漢家正白旗,是故浙江布政使李士楨的長子,浙江叛軍王和垚部攻破杭州滿城,李士楨在布政司衙門自儘。而他的兒子李煦幾次上奏,要建功立業,為亡父報仇。

鎮江滿城,為漢八旗駐守,隻有兩千旗兵,不但守城力量薄弱,便是水師也差強人意。也正因為如此,朝廷才向鎮江增兵,調派三千水師。

一個與台灣鄭氏不共戴天,一個與浙江叛軍血海深仇,這二人前去鎮江,正得其人,正應其事。

不過,滿朝君臣對浙江的反叛,似乎遠遠不及對湖廣吳三桂的重視。先剿滅了吳三桂這腹心之患,才是平定天下的根本。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