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想表達我的創作理念,以免引起誤會。
1科普。
首先是科普問題,其實我覺得應該叫做曆史邊角料。
其次我個人看來,隻要是我之前沒提過的,又比較有趣的,都可以拿來作為內容延伸拓展。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自己看嗎?”
可真的會嗎?如果我不鑽研,不找出這種細節,曆史就沒有連貫性,就不會有那種“啊原來他是這人子孫”“原來曆史上的蠢貨其實很有料”的揭秘感,正如我對高洋的人設重塑,對楊愔所謂“政清於下”的祛魅。
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有很多人否定婁昭君的能量,但我想說,我的觀點基本來自於《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與《婁太後與東魏北齊政治》,如果去看了,就能發現婁昭君的確有很大的政治能量,而她又是如何揮動權力杖柄的呢?
我不細寫,大家就會看到婁昭君的宮中突然有了密道,密道裡鑽出來幾百個手持兵刃的柔然人。這些柔然人從哪來?為什麼有兵器?為什麼還會有密道,是不是我給她開掛了?
不解釋,就是機械降神了。解釋,那我就“科普水字數”了。
這點我也很難取舍,隻能說這是我第一本正式的曆史小說,我還在慢慢摸索,希望能快速進入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狀態吧。
2作者視角
其次,我想說明的一點,作者視角和讀者視角是不一樣的。
就像現在的更新問題,我敢肯定,如果我將整個政變的劇情寫完,一次放完,抱怨的聲音就不會比現在多,這點是我不給力,真的很抱歉,我最近也有點懈怠。
還有一個很以己度人的事情是,以我的理解來看,現在的部分指責,其實是對主角可能遭遇的敵意和危險,所滋生的不安全感。
因為高殷沒有控製一切,壓製一切,因此即便他是故意縱容的,也依然覺得他會玩脫,玩脫了怎麼辦,會不會陰溝裡翻船而被殺,因此產生了不滿。
這種想法很正常,我看小說的時候,見到主角被壓製,也會憤怒,羞惱,覺得不舒服。
所以我其實分辨不出來,部分的責罵是因為我的更新量不夠,沒能第一時間將整個情節展現完畢,導致了讀者沒能及時安心而產生額外的不滿,還是劇情真的有bug或者違和,不應該這麼發展。
如果是前者,我會儘量提速,如果是後者,我也會快馬加鞭,補充一個合理的解釋。
3創作理念
這些天的章評,其實很好地表現出了一個關於安全感的問題。
我理解的爽文,其實就是主角被愛的過程,主角被作者所愛,被天地時運所愛,取得各方適齡女性的愛護,取得部下的忠誠之愛,大恨就是大愛,總之一切的情感,其實都是對主角的各方麵的愛的投射。
而愛與愛之間也是不同的。比如我摔倒了,母親將我扶起,是寵溺的愛;父親希望我自己站起來,是希望我能自強的嚴苛的愛。
前者過度了,我會變成一個媽寶的被寵壞的廢物;後者過度了,我又會變成一個沒有自信的慫貨。
而落在小說裡,這份情感則變成了“爽”的問題。
爽的基礎,是主角的成長、升級與獲得,籠統的說法是主角的資源不斷增加,即便物質沒有增加,在經驗和精神上的磨礪也是在持續收獲的,這就跟人被殺就會死一樣,違背這點的甚至不構成文章。
那麼如母親般的溺愛,是不讓主角吃一點點癟,雖然主角暫時不是最強的,但在他活躍的這一畝三分地,所有反抗和針對主角的角色也會迅速被擊敗,成為現實和精神的雙小醜,例子很多,我就不舉了。
而另一種呢,是經過考驗和磨礪,表現出具體的成長,付出一定的代價後所拚搏而得的,就比如《道詭異仙》的李火旺,誰能說他的實力是白撿的嗎?不能吧。
許多文都是披著後一種磨礪的皮,實際走的前者的道路,我也不打算違反這一點。但曆史文恰恰卡在了這一個尷尬的角落,即“皇帝權力無限”這個錯誤印象裡。
皇帝真的權力無限嗎?確實也沒有,明朝皇帝下個江南就被群嘲,清朝甚至讓天理教打入了皇宮,光緒被慈禧毒死,這還少所謂“皇權專製達到頂峰”的時代。
而且皇權≠皇帝,皇權是圍繞著皇帝所構建的一係列維護統治的集團,皇帝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但權力並不隻會集中在皇帝手裡,偶爾也會流落給權臣、外戚、後宮,想奪取真權力,皇帝自己也要努力,這點我已經闡述過了。
但問題在什麼呢?在我的理解裡,皇權無限雖然是現實的錯誤印象,但曆史網文這個領域,它是正確的,皇權就該無限,至少最終的目標一定是讓皇帝成為現人神、哲人王。
正是因為現實不可得,所以才要在書裡爽一把,而我們這些作者就通過讓讀者爽和記憶深刻,通過共情來支付溢價,從而賺到錢,這才是商業的邏輯。
但溺愛的往往不被珍惜,必須要自己下心思來爭取的才會有記憶,就比如晉陽和龍城,我在這本書裡提到哪邊最多?肯定是晉陽,因為它比龍城重要。
高演和高濟,都是婁昭君的孩子,我提到哪個多?肯定是高演,他比較難搞,解決了高演,高濟隻是順手的小卡拉米。
所以我不得不寫皇權的拉扯,即便高殷登上了皇位,他也必須要壓製臣下的私心,他的政令一定會被扭曲和違背,這才構成劇情的衝突和矛盾,也符合一定現實邏輯。
當然,他最後還是會心想事成的,但這中間付出的種種努力,會比一個平白無辜撿到大一統皇權,幸福快樂無煩無憂過一輩子的無愁天子給人的印象要深刻。
【高殷統治了天下,最後和後妃子嗣百官萬民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很完美,於是你安心地關閉本書,日後想起,也知道過程安全輕鬆,結局平穩圓滿,皆大歡喜。
然後它就迅速淹沒在無數纏繞著血淚和死鬥的書籍裡,你甚至想不起主角的名字,轉而為彆的書籍的狂野、激烈而震撼,大呼過癮。
那我當然是不願意這樣的,至少我想寫得衝突合理且明確,從而在讀者的記憶裡占據一席之地,就像高洋的飛皇一樣,能夠在某些時候讓你能回來,重新品味那份驚險和刺激。
生出後怕的同時,又產生一抹自信:天命在我。
我想讓自己的東西死皮賴臉的紮根在讀者的心裡,能從我的書裡得到一些東西,或自信,或無用的小知識,想用儘一切辦法把人留住。所以寫曆史邊角料,查資料儘量寫得合理,但關鍵時刻又會給高殷開掛,不讓他丟了逼格和麵子,因為我知道讀者不喜歡。
而這些天高演和婁昭君的行動,是臂膀的更深一次的後縮,目的是下一次出拳的時候更有力、更迅速。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我之前提到過模仿《是大臣》《是首相》,寫一寫高殷頒布政令,結果被下麵的人故意扭曲,陽奉陰違,就像王安石變法一樣,最後革來革去,哪裡都是弊病,本質還是人性的懶惰和貪婪。
但這樣寫肯定不會有人買賬,所以最後主角還是會成功推行政策的,還是會有無數臣子捏著鼻子聽他的命令執行,最後改變了世界。
可我又忍不住在想,這樣寫的效果會好嗎?
如果我這麼寫呢?高殷成為當世人皇,神君聖主,討伐了所有敵人,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偶像,頒布的政令具有神性,沒有人敢打折扣,所有人都呼喚著“至尊萬歲”,不論是後妃,是貴族,是官員,還是注定被他這個說是封建專製其實是奴隸製帝國所壓榨的最貧賤的賤民。
如果我不寫矛盾,隻寫歌功頌德,直接皇意必達,是不是讀者也同樣看得很爽,心滿意足,成績能更好呢?
我不知道。這才是我第一本正式小說而已。我也還在摸索啊。
那麼我寫一個帝王,是同樣不知道前路如何,如履薄冰的凡人,比較共情呢?還是其實智珠在握,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的天命之子,所提供的安全感更濃厚呢?
4弱相關的描述。
還有關於荀濟的描述,我得承認是寫嗨了。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每天寫兩章四千多字,在此之上是看創作欲望和心情,或者臨場有興多寫一點,或者感覺有意思的細節就塞進去一些,隻要保底完成了四千多字,我覺得就沒太大問題。
荀濟是這樣的,因為他所處的小篇幅並不能構成一章,所以隻能塞在正文裡,當作邊角料。我昨天是先寫完了高演的劇情,然後開始寫高殷的,接著中間覺得要加入婁昭君的視角,從高演→婁昭君→高殷完成視角的轉換,高殷收束,最後再通過高殷將各場景串聯起來,完成這個情節的視角描述。
所以昨天那章其實是要寫四千來字的,把婁昭君的寫完,荀濟方麵的描述是中途順著塞的邊角料,但意外的是忽然被叫去聚餐,就沒時間了。
荀濟這方麵其實也是我無心插的一條柳。因為我不知道大家會對哪方麵有興趣,就會想多提一提,看反應而加戲,比如荀濟是潁川荀氏,現在高殷還沒功夫管理河南等中原腹地,但總會寫到的不是?
侯景是河南行台,高殷給他平反了,又寫了《三國演義》,裡麵描述了荀彧、郭嘉、陳群等潁川士子,是不是能以此為契機,同樣收攬一批潁川世家、侯景舊部的忠心,新造一個穎汝集團,讓高殷塑造的“河北奸雄”更加貼近曹魏的某個側麵,使得高氏的天命深入人心?這樣的劇情走向我覺得也許可能有些意思,就是不知道大家怎麼想。
今天想說的大概就是這些了吧,還有一些細碎的想法,整理好了再發問或者解釋,真的很感謝支持和提出意見的讀者們,即便是斥責也有著意義,雖然我不會全盤聽,但能夠讓我看到更多視角,無論如何都是好事。
清華就先拋棄不用了,八旗的名字也會改掉,政變之後就把這些處理了。
其實我還打算把玉碎和武士道概念融合進齊族概念裡的,畢竟玉碎就是在這個時代,而且就是北齊,甚至就是元景安身上的典故,純看典故本身,是很適合拿來做教義的。但玉碎被霓虹國拿去用了,成為了一個禁忌之詞,屬於是孫子跨時空給祖宗定性了,但沒辦法,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因此隻能拋棄這個想法了,搞一搞低配的“八荒同軌,三世報國”的設定。
其實古今中外對臣下的精神建設都是大同小異的,歐洲有騎士美德,春秋也有貴族精神,我還打算寫齊國人人學習齊律,背誦天保政論,深刻學習天保精神的。不知道大家的想法如何,我先說出來,有問題再看看怎麼改。
我也希望能夠完成一部你們能夠喜歡的作品,目前能力還有限,我也隻能摸索著前進。
順便一提昨天去聚餐,順便刮了幾張刮刮樂,中了一百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