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北齊不被騎 > 第349章 顯祖

第349章 顯祖(1 / 1)

推荐阅读:

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了北齊身上,高殷現在遇到的困難,就是司馬炎的困難:

祖父高歡是齊國的奠基者,而伯父高澄是祖父的嫡長子,按道理來說,高歡死了是高澄,高澄意外離世,那麼應當接班的是他的嫡長子高孝琬。

然而我大齊自有國情在此,齊國的傳位發生了一些小意外,後繼者是高澄之弟高洋,所以這個昭穆的順序就被打亂了,和司馬昭時期一樣。

但高殷比起司馬炎,有一個非常走運的地方,就是高洋這個司馬昭二號成功登基稱帝,提前將天命確保在自己身上,然後傳給了皇太子高殷,而不像司馬炎搶奪弟弟的繼承權,使得高殷具有一定的合法性,畢竟稱帝建國為大。

對齊國來說,宗廟的定性涉及到統治合法性,是最本源的政治問題,同樣不能輕忽,否則隨時會被人拿來當做借口橫懟。

所謂的政治,就包含了這些對帝國建立以來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和定性,是高洋、高殷這些統治者為自己權力來源做出解釋和背書,為他們統治臣民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

而如果其他人找到這個借口的漏洞、發現一個更好的借口,同時他們又恰好有著一點行動力,那麼現在的帝王就會頓時傾覆——原先的高殷被掀翻,很大程度就和這個有關。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太祖”這個最頂級的廟號。

“創基立業曰太”,太就是大,引申為功勞最大的祖先,高澄時期始建宗廟,他沒有稱帝,名義上還是魏臣,所以隻建立四廟,給高歡上諡號“獻武王”;高洋稱帝後為天子,建立了六廟,天保二年十月,又把老哥高澄送了進去,湊成了天子七廟。

而因為崔昂等人“今獻武王始封之君,便是太祖”的說法,認為高歡是奠基者,所以應當做太祖。

高洋也曾對齊國的昭穆發起衝擊,希望將高澄擠出太廟,確立自己才是高歡的正統繼承人,但因為現實中文襄舊人的勢力龐大,安撫他們也是必要的整治工作,因此高洋妥協了。

高澄作為文襄皇帝進入太廟,且立高歡為太祖,換取他們對高洋的支持,同時高澄不稱祖,這是高洋的底線。

作為高洋繼承者的高殷,天然就有著把高澄的勢力清理乾淨,將高澄趕出太廟,以維護高洋一係在齊國太廟主導地位的政治任務;而且隻要把高澄趕出去,那齊國的昭穆就會恢複一世一廟的正常狀態。

曆史上高洋死後,原本的高殷給高洋的廟諡是高祖文宣皇帝。

高祖的含金量遠遠不如太祖,也因此在太祖是高歡的情況下,作為太祖之子,又是太後嫡子、至尊親弟的高演、高湛就有著天然的法統。

加之鮮卑人並不排斥兄終弟及,就使得在法統上,高演有太後背書、自身是嫡親宗王,又是長君,隻要掌握了軍隊和皇帝,就能最大程度的消弭政變的惡劣影響,坐穩皇位。

高演奪位後,倒是並沒有改掉高洋的高祖廟號,他死後高湛繼位,給高演上的廟諡是“肅宗孝昭皇帝”,而高殷作為濟南閔悼王下葬,不進入宗廟神主。

之後高洋的“高祖”廟號被高湛扯下,放在了高歡身上,改高歡廟諡為“高祖神武皇帝”,而高洋被改為了“顯祖”,甚至改為“威宗”,於是“太祖”的廟號空懸,其目的很明顯:

高湛就是想把太祖這個最尊貴的廟號留給自己,他身後還有著一個弟弟高濟呢!

何況他們四兄弟兄終弟及的情況太頻繁,現在輪到高湛自己處理這個麻煩了。

禪讓帝位給高緯、自己做太上皇,以及改變兄長和父親的諡號,都是高湛為了確保皇位在他的子嗣中傳承而做的努力,其中最大的阻礙婁昭君已經消失,使得他能完成這個計劃,但也因此逐漸失去了與晉陽兵馬的聯係。

最搞笑的是,高湛死後,高緯給他上的廟號是“世祖”——老爹你那麼寵愛弟弟阿儼,我擔心得很,太祖還是留給我自己吧!

而高洋的這個“顯祖”廟號,也有著曆史上高洋死亡的線索:

北齊承襲北魏製度,而北魏也是有著顯祖的,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在唐朝以前,隻有這兩人是顯祖。

拓跋弘在位時期,將北魏變成了統一北方、與南朝長期對峙的北方正統王朝,而高洋將東魏這個遮羞布扯下,使高氏化家為國,成為魏朝的繼承者;

拓跋弘年號第一個年號是天安,第二個年號是皇興,而高洋的年號是天保,高演的年號是皇建;

拓跋弘十三歲即位,二十三歲駕崩,前五年在位,後五年禪讓給太子拓跋宏,做了五年太上皇帝,而高洋在位十年,前五年英明神武,後五年則荒淫暴虐;

拓跋弘曾被權臣、太原王乙渾控製,最後在太後的幫助下殺死權臣,而高洋原先的爵位是太原公,兄長被殺後成為新的權臣,最後控製了皇帝;

拓跋弘曾經想將皇位禪讓叔父拓跋子推,遭到群臣極力反對,而高洋曾試探過是否要讓弟弟高演繼位;

拓跋弘也愛親征,親自率兵大破柔然,而高洋是英雄天子,對照嚴絲合縫,查重率簡直離譜。

這二人的死因,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高洋有著齊國諸帝唯一的“暴崩”,而拓跋弘年近二十三歲就駕崩,《魏書》的作者是魏收,他是這麼記載的:

“顯祖暴崩,時言太後為之也。”

兩顯祖都是暴崩,太後們有什麼頭緒嗎?

最讓人難繃的是,兩個太後都有著對應:

有個叫婁提的代人,當時擔任拓跋弘的內三郎,拓跋弘暴崩後,他跟人說:“聖主升天,我還活著乾什麼!”

馮太後很欣賞婁提的氣節,賜給他兩百匹絹,這個婁提後來有個孫女,叫做婁昭君。

丞相乙渾謀反,彼時拓跋弘才十二歲,馮太後“密定大策,誅渾”,而高殷繼位時十三歲,輔政大臣和宗王不和,婁昭君“密與孝昭及諸大將定策誅之”,被乾掉的輔政大臣裡也有一個姓可朱渾的人;

北魏奉行子貴母死製度,生下男兒便殺死母親,以防止後宮乾政,因此拓跋弘的生母已死,他尊奉嫡母馮皇後為皇太後,《魏書》是這麼記載的:“顯祖即位,尊為皇太後”。

剛好,《北齊書》裡對婁昭君也有這麼一句話:“天保初,尊為皇太後。”

之後拓跋弘駕崩,拓跋宏即位,一開始的年號是“承明”,《魏書》記載:“承明元年,尊曰太皇太後,複臨朝聽政。”

更巧了,婁昭君那邊也有類似的話:“濟南即位,尊為太皇太後”,兩人都因為顯祖即位而成為皇太後,又因為顯祖之子即位而成為太皇太後。

拓跋宏是承明,高殷是乾明,承明這個年號隻用了六個月,而高殷這個乾明帝,從高洋駕崩到被奪權,實際掌權時間隻有四個月。

不得不說拓跋宏的運氣是比高殷要好。

《魏書》還記載了,馮太後“後性嚴明……動加捶楚,多至百餘,少亦數十。”

而婁太後,則是“後高明嚴斷,雅遵儉約”,說巧不巧,她也喜歡打人,打了高湜一百多棍,把高湜打死了。

最後,馮太後的諡號是文明太皇太後,而婁昭君的諡號是武明皇後,一文一武。

所以齊顯祖死亡的原因,史家已經通過曲筆,偷偷地告訴後人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