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殷宣布命令:
“今日當議定大行皇帝廟號、諡號事宜。當依漢、晉舊法,詳加考據,擬定尊號,務求允當,以彰聖德,垂範後世。”
就著這個議題,臣子們紛紛議論起來。
首先就是廟號,人總得有一對父母,也就有著祖先,宗廟就是祭拜這些祖先的地方。
但數百年下來,理論上漢獻帝劉協要祭祀的祖先可是有足足二十三個,秦始皇嬴政要祭祀三十六代秦君,這肯定是不行的,因此禮製又做了規定,給他們設置上限,天子祭祀祖宗的太廟,上限就是七個功勞最高、血緣最近的祖先,每多一個,就把之前一個踢出去,這個踢的行動叫做“毀廟”,它並不是真的毀,隻是搬出去,去跟比較遠的、不太重要的先祖一起睡大通鋪,這個大通鋪叫做“祧廟”,而“不祧”,就是隻要這個王朝還存在,那這位祖的牌位就永遠呆在太廟裡,每一代新君都必須祭拜,享受最豐盛的香火。
而太廟中牌位的擺放,不是按照1234567的順序,而是按照6421357,最中間的是受封的始祖,左邊的二、四、六世祖為昭,右邊的三、五、七世祖為穆,父為昭、子為穆,按照世代區分出來。
這是從周朝開始就流傳下來的宗法製度,通過這一套輩次排列規則確定子嗣們的地位,從而確立主支和旁支;通過這套製度,貫徹了嫡長子繼承製,也就保證了大宗的利益,從而穩固整個家族的根源。
否則今日兄弟可以取代侄子繼位,那麼明日外甥就也能套層皮來奪取家產了,你朱棣可以起兵搶朱允炆的位置,那我朱高熙就不能跟你朱瞻基掰一掰手腕?憑什麼?你家的皇位不就是這麼來的麼?
某種意義上,昭穆製度就是中國古代特色的私人財產保護製度和繼承製度。
所以對於同輩兄弟是否昭穆的定性,就非常重要,決定了宗法製度的順利運轉與否,繼而明確這天下是家天下還是族天下。
這個問題上,同樣有著兩種說法,一說既然是兄弟,就是同世代,因此不能算是昭穆;但另一說則認為,既然死亡的是國君,那麼君臣之義就大於父子之情,所以君臣名分已經確定,那麼在昭穆的次序上,兄弟也可以算是同昭穆的。
昭穆這個問題,是中國禮法製度的終極難題,從西周到清朝,一直困擾著各朝君主,畢竟每一朝的君王都會遇上“如何把基業完好地讓子嗣繼承,而不是被外臣、宗室、外戚奪走”的難題,跟上麵這三種貴物比起來,完全依附於皇權的宦官已經是幫助最大、損害最小的勢力了。
晉朝就是被這個問題困擾最深的前輩,因為它經曆了四代人才得以篡魏建國,其中的司馬師與司馬昭正是同輩親兄弟。
而廟號係統裡,最早是沒有“高祖”這個廟號的,根據東漢韋賢的說法,“王者始受命,諸侯始封之君,皆為太祖”,打從一開始,始封之君就是太祖。
之所以出現高祖,是因為劉邦被漢人以功高,上諡號為高皇帝,而彼時廟、諡不嚴格,因此稱其為高祖。
於是高祖就成為了太祖的代餐,太祖涵蓋了“始受封”與“始受命”的雙重含義。
始受封,簡單來說就是開始接受冊封,也就是第一個被授予爵位和封地的人,而始受命則是家族裡第一個受命成為皇帝,或者接受上天使命的人。
高祖僅有“始受命”的含義,當王朝開局比較順利,開國君主速通的時候,用太祖就可以了;但如果王朝的通關時間略長,繼承的統序有點麻煩,那高祖就會出來,作為太祖的補位。
回到司馬氏這裡,就是司馬炎要解決的,就是父親和伯父的昭穆問題。
司馬師沒有兒子,因此司馬昭過繼了自己的次子、炎的弟弟攸延續兄長的香火。彼時和後世的人都認為,以司馬懿的功勞,就是實際上的太祖,但如此一來,太祖就是地位最穩固的先君,那麼他的正統繼承人,也就是司馬師以及承襲他宗嗣的攸才是晉朝的嗣主,他老爹昭隻不過是師英年早逝而臨時代管的家族管家而已,那麼他司馬炎的合法性,也就不如其弟弟攸了。
現實情況也是如此,這才是最令司馬炎破防的事情,他接老爹班都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彼時阿攸十九歲,又繼承了懿傳給師的舞陽侯爵位,按理來說阿昭應該把權力交還給阿攸。
結果他交給了阿炎,某種程度上,司馬昭不僅弑殺了魏帝,還背叛了父親和兄長,昭和炎是司馬家內部的僭主。
要不怎麼後麵有八王之亂呢,造反和背刺是司馬氏的家學。
而昭穆的問題,就在毀廟中暴露出來。因為西晉是將世宗師、太祖昭列為同穆的,也就是同一輩人,這樣實際上拉高了司馬昭的地位,因為這就意味著他不是代管兄長師的繼承人攸的基業,而是作為弟弟承接了兄長師的基業。
但這樣一來,天子七廟應當是七世人七廟,且宗廟等級是作為始祖的【太祖廟】,顯赫遠祖的【二祧廟】,還有近世先祖的【四親廟】。
現在因為師昭同昭穆,而變成了六代人七廟,兄弟倆毀廟的時候是要一起毀的,也就是太廟裡隻剩下兩昭三穆。
而群臣要求司馬炎將皇位歸還給司馬攸的呼聲很高,如果真的將皇位還了回去,不僅自己這一支失去皇位,而且司馬炎自己和司馬攸又是同輩,還是同昭穆,以後毀廟也是一起毀的,這樣就變成了五座廟、兩昭兩穆,而諸侯的太廟規格正是“諸侯五廟,二昭二穆”。
也就是說我們一統天下的大晉王朝,因為種種充滿私心的操作,成功的將昭穆、宗廟製度給玩崩,把自家從天子活活玩成諸侯的檔次啦!
那麼為了不讓大晉被後人笑掉大牙,同時為了保住自家的皇位,司馬炎就必須將父親的地位抬高到比伯父師更高的地步,於是他便以父親昭為“太祖”,而以真正的太祖司馬懿為“高祖”,轉移了太廟的祭祀重心,從以司馬懿為太祖的格局,變成了以司馬昭為太祖的格局,同時規定太祖之廟萬世不祧,這樣若乾年後,祖父懿、伯父師等人就一個個滾去祧廟,他老爹司馬昭鳩占鵲巢,成為大晉真正的太祖,而隻要皇位始終在他司馬炎的後代身上,那麼昭穆就不會出問題,他自己也因為開國皇帝的身份,必然得一個祖的廟號,以二祧之一永遠留在老爹的身邊吃香火,算盤打得震天響。
總之,無論是活人還是死人,總是影響力強的一方決定另一方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先君,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利益團體,出於不同的目的來維護先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