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說書(1 / 1)

推荐阅读:

道人是高殷的小名,他拿出文稿,恭敬地遞給高洋:“是篇故事,兒近日看三國誌有感,便構作‘演義’一篇,請父皇閱覽。”

高洋看著標題的《三國誌通俗演義》,來了些興趣:“噢?三國誌?是哪三國?”

楊愔起身回答:“應是《魏誌》、《蜀誌》與《吳誌》,太子言三國誌,應是將三誌合一。”

陳壽創作的三國誌,一開始是魏蜀吳三誌分開流傳,直到北宋才合做一起。因此提起三國誌,這個時代的人尤為陌生。

高洋看了兩眼,便坐直起來,將卷首語誦出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儘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詩的格式雖然奇怪,但其中蘊藏著巨大悲愴與歎息之色,曆史的輿圖似乎在眼前緩緩展開,蒼涼之感襲來,眾人的心緒也不由變得悵然。

高洋品味片刻,莫名搖了搖頭,隨後遞給宦官齊紹:“念。”

齊紹識字,大聲誦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寥寥數語,便從周末概括到了漢末,漢朝舊事起伏,靈帝、十常侍、張角三兄弟接連出場,局勢跌宕,令高洋大為新奇,這種故事可沒聽過。像是鼓勵一般,高洋連連點頭,齊紹的朗誦聲愈發大了起來,吸引了西側的高湛等人。

東側倒是也有人注意,然而多是女子,聽了一會兒便回去稟報,似乎是不感興趣。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誌,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懂行的人聞言,便知道是蜀漢的先主劉備了,更懂行的人,就會覺得這是在暗指高歡和高洋。

因為劉備出身涿郡,神武皇帝高歡出身渤海脩縣,兩地相隔不遠,又同樣的姿容出眾、能得眾人之力,豪傑爭相依附。

且高洋登基之前不甚出眾,沉默寡言,好聽點說就是韜光養晦,正合劉備的“喜怒不形於色”。

可以想見,太子在寫這篇《三國演義》時,將皇帝和神武帝合在了一起。

第一卷的桃園結義,便是影射司馬子如、孫騰等配享神武太廟的功臣。

高洋自己也聽出來了,因此聽得頗為暢快。

齊紹也是個會說書的,他從未聽過三國故事,但讀到張飛,便知道這是個急性子,第二句開始就故意粗聲說話,還會加入些許情緒,漸漸地,齊紹抑揚頓挫的說書聲,將眾人帶到了書中的世界,機警的樂師再度改樂,配合他的語調。

“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念完第一回,齊紹躬身遞回手上的文稿,等待高洋的反應。

高洋連忙道:“快快快!尚有第二回否?繼續!”

眾人都聽得癡迷,連康虎兒都為這段故事心馳神往,連忙屏住呼吸,怒目巡視周圍,被高殷發現,心中暗笑。

第二回開篇,張飛要殺董卓,被劉備和關羽攬住,引得不少人唉聲歎氣,高湛憤憤:“我看董卓這廝就不是什麼好鳥!”

楊愔等漢人撫須,似笑非笑,一句話暴露了他的曆史水平,日後董卓做的事情可大著呢,怎麼可能死在這裡?

而後劉備鞭打督郵,眾人連聲叫好,這裡高殷改得與羅貫中所寫的不同,一是因為曆史上的確是劉備鞭打的督郵,二是劉備還是高歡、高洋的影射,自然這裡的高光要還給劉備了。

之後十常侍誅殺大將軍何進、袁紹等人誅殺宦官、董卓劫走陳留王、欲廢立而不得,又勾搭呂布誅殺丁原而儘奪朝中大權,劇情峰回路轉,高潮連綿不斷,一時間眾人議論紛紛,有人拉著楊愔、燕子獻的袖子,問他們漢末是否真發生過這樣的事,兩人隻能回答道:“大體如是。”

有趣的是,念到董卓廢立皇帝之時,沒有多少人議論,甚至連齊紹的朗誦聲都小了許多。

到了十八路諸侯討董、關羽溫酒斬華雄,氣氛又熱切起來,甚至有人真的摸出了金鼓,雖然他不敢敲動,隻拿在手上晃悠,卻也引得人們哈哈大笑。

念完第五回,三英戰勝了呂布,高洋率先拍手叫好,臣子們紛紛附和,齊聲讚妙。

見齊紹念得口乾舌燥,高洋便讓他下去休息,隨後將高殷喚到身旁來:“寫得不錯!比你以前做的那些什麼濕啊乾啊的,好多了!”

“父皇所言極是。能讓父皇喜悅,兒寫的就值得。”

高洋拍了拍他的身子,還是瘦弱了些,不如自己當年:“這些,和之後的篇章,你抄幾份,送到涼風殿去。”

“正是正是!比晉乾寶的《搜神記》有趣,讀起來也輕鬆。”

高演已經拿過文稿,隨手翻了翻,同時稱讚高殷的字:“晚些時候,我讓我的記室也來抄錄幾份,可惜啊,他的字也沒太子的順眼。”

高殷馬上對高洋說:“恰好兒有一個想法,不僅可解皇叔抄閱之煩,還可解天下人讀書之難。”

高洋挑眉:“噢?話可彆說太過了。”

高殷揮手,示意康虎兒上前,拿出兩塊木板,恭敬地將其中一塊遞給高洋。

高洋慵懶地接過,起初不太在意,細細一抹,表情變得驚奇:“這是……”

隻見正麵寫滿了字,反麵則是對應字的反體陽文,高殷在另一塊木板上的陽文處蘸上墨汁,然後蓋在紙上,下一刻,原本的黃紙就出現了一篇文章。

在場王公頓時色變。不是他們沒見過世麵,實在是這套技術耀眼,幾乎顛覆了現今手書抄錄的局麵。

“兒算過,一個印工一天可以印上一千五百到兩千張紙,一塊印板可以連印萬次。國家日後如有書籍要刊印,政策要向下落實,憑此技術可更加便利,兒將它稱作‘雕版印刷’。”

眾人傳覽高殷手中那塊印板,輪到燕子獻時,他嘖嘖稱奇:“要是每本書都是這個字跡……那太子的盛名,真是播撒四海了。”

這並不誇張,畢竟這可是四大發明的技術。

現在紙也已經普及開來,完全可以用這種方式批量生產各類書籍,進而擴大知識的傳播速度,為天下人種下讀書的種子,對文人墨客的影響不可估量。

單就這一項技術,高殷在讀書人中的地位就低不了,還會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水漲船高,可以說緊緊抓住了讀書人們的心。

即便有所謂的世家大族,抱著知識壟斷的想法要抵觸,也做不到。

雕版印刷本就是世家顯赫的唐中期發明的,何況現在是亂世,世家能存活就已然不錯,更不會冒著得罪讀書人和皇家的風險抵抗一項有利所有人的技術。

而且世家自己也需要印刷術,多年戰亂,人命都難保,更何況是自家的藏書,隻要這項技術開通,世家的需求反而最大。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