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兵法(1 / 1)

推荐阅读:

沒有人是笨蛋,等消息逐漸開始傳播開來的時候。不甘心失去權利力的清庭,不甘心計劃在東北受挫失敗的俄國人將開始戰爭準備。

對清庭的準備主要是製約遏製,通過時間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以拖待勝,這不是自己的長處領域,和慈溪相互製約了30年的李鴻章才是總操盤手。

張克要考慮對俄國的戰爭準備。

那就必須來了解一個概念,兵法。兵法就是在一個時代背景下的為了對目標進行打擊,獲得勝利,對練兵,用兵經驗規律的總結記錄。

兵法是戰勝對手的方法,所以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敵人的情況,進行適時的調整。所以你要了解彼此優缺點,對時代背景做調查。

在我的理解裡,中國最早的兵法,戰國孫子吳起,時期背景是蠻荒無序。

其核心兵法內容是令行禁止和選鋒。

那時打仗就是人多打人少,一個軍隊可以令行禁止,那麼在人多打人少具備優勢的時候,就可以命令軍隊進攻。在人少打人多麵臨不利局麵,可以選擇後退,順利轉進。打勝仗多啦,戰力強了,越打越好打

選鋒其核心目的就是選聽話,不怕死,有欲望和仇恨的人充當軍隊的前鋒。帶領大部分人向前衝擊。然後向前衝的獎勵,向後退的懲罰,建立秩序,如此而已。

再說李自成,時代背景是小冰河天氣變冷,天災遍地,糧食減產,饑民遍地。

他的兵法很簡單。他把自己的士兵分為老營,前營和流民營。我稱之為督戰隊戰法。老營殺前營,前營殺流民營,一級督戰一級。

這套戰法的核心是騙和利。要利用《大家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食》的宣傳口號,利用信息流通不充分,敵人上下關係緊張的矛盾,發流言,吸引流民來投,降低抵抗意誌,不停的裹挾平民。然後用自己的部隊充當督戰隊裹挾流民去送死。

他的敵人是官軍,官軍的政治傳統是不能光明正大的殺老百姓,因為如果你光明正大的殺老百姓,就不會有老百姓給你納稅,就會自我瓦解。但李自成是賊,他的督戰隊戰法,會毫不猶豫的屠殺老百姓。一方不敢光明正大的屠殺老百,。一個敢光明正大的屠殺老百姓,那麼李自成就可以驅趕百姓為前驅,去衝擊明軍,填溝壑,堵刀兵,來為自己獲取勝利。利就是,原來不懂來投,或被裹挾,經曆幾次生死,沒死活下來了,沉默成本高,可以看彆人去死,混口飯吃,就留下來,進前營。看老營吃喝玩樂,羨慕了,主動做事進老營,有上升通道。

再說戚繼光,戚繼光的時代背景是什麼?他的對手是誰?

他的對手是日本內戰之後,戰敗出逃的半軍事組織海盜,海盜的特點是什麼?他們的內部秩序靠威望,搶劫和武力來維持,所以內部矛盾火並那是很常見的事情。因此平時在戰爭中常見的,正麵衝擊使用的動則長達兩三米的長槍是不適合隨身攜帶的,濕氣大,弓箭也不好保養。為了方便火拚,隨身攜帶武士刀才是王道,最正確的東西。

作為海盜搶劫的時候也方便攜帶,靈活。作為在戰爭中正麵衝擊使用的長武器,他們則是用了手炮火器進行代替。

麵對日本流寇,戚繼光針對他們轉進速度極快,前進的時候作為一個整體,撤退的時候作為散兵,長距離接戰用鐵炮火器,短距離作戰用冷兵器主要是武士刀的特點,設計了戚家軍。

麵對長距離殺傷的鐵炮火器,戚家軍也練火器對射,對峙。對方受不了後選擇正麵衝擊,一個基本單位五人兩人持盾,克服碳基生物對火器、手炮武器的恐懼,後兩人使用長槍克製武士刀等冷兵器的近距離殺傷,一人作為刀兵指揮,如果在長槍失守的情況下,可以補位。在追擊的時候,可以明確5人的方向,追擊哪個散兵。

戚家軍是正經的國家軍隊,有充足的後勤保障。日本流寇是需要主動進攻以獲取生活物資需求的,當其無法正麵突破戚家軍時。就注定了因後勤不支而走向消亡。

我們再說北洋軍隊的時代背景。前麵介紹過關於清朝的軍隊情況,其中共80萬正規軍編製,八旗共20萬是核心力量作為督戰隊使用。綠營兵60萬是地方正規軍鎮壓地方。作為鎮壓太平天國、撚軍和回亂的部隊。湘軍、淮軍、毅軍等不同部隊都屬於60萬鎮壓地方的綠營正規軍編製部分。

前麵我們講過關於北洋集團的起源,原地方鎮壓部隊失敗後,新生的作為私人部隊的團練占據了一部正規編製生態位。

而私人部隊有一個特點,就是字麵意義上,被一個人所私自擁有。作為部隊的主官,他的意誌命令就是軍隊前進,後退的方向,所有人不計得失的去執行。所有人圍繞主官一個人的命令來進行行動。

而日本軍隊則開始引進西方製度,建立班排連營團各級指揮製度。

如果說作為一個私人軍隊,他的特點是像一個指揮四肢不協調,缺乏鍛煉的人那樣隻能橫衝直撞。前進,後退做一些簡單操作。那麼新式軍隊就可以一個方向為目標,但各級節點做不同的指揮。

好像一個練武術的,他的腳呈八字站立,雙膝微屈,重心下沉,挺腰收腹,雙手一前一後,前麵的防住腦袋,後麵的準備進攻打人,頂頭縮腦,保護自己的要害,防止被打擊。各部分去做不同的事,協調合作。

在兩者體量差不多的時候,誰能打贏?毫無疑問是更加靈活的新式軍隊可以獲得勝利。

前麵介紹過了,作為清軍編練的新軍。武衛軍一共分為五部。在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有4部都根據主將的命令前去迎戰八國聯軍。然後被擊潰。為什麼袁世凱部沒有前去?

我給大家講講軍隊裡的事情。在新兵班的時候,班長讓我去打其他班長,我最好去,因為我不去,我的班長會把我提起來乾。如果我的班長讓我去打我的排長,那我最好去,因為我如果不去,我的班長會把我提起來乾。有玩笑的部分,但你最好當真。

當然我的班長不會讓我去打連長。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班長可能是5年兵,可能是8年兵,也可能是12年兵。而我的排長,他算上軍校的軍齡可能也就4到8年不等。班長的軍齡大,而排長的軍銜高。作為上下級,他們就可以溝通,在溝通中有時候雙方都無法徹底壓倒對方。但是班長麵對連長,無論作為軍銜還是軍齡。都處於徹底被碾壓的狀態,班長有時可能會和排長嘻嘻哈哈。但如果跟連長嘻嘻哈哈,排長會被連長提起來乾。這樣一來,班長也毫無疑問會被排長提起來乾。如果不服,他就會直接被連長提起來乾。

作為新式軍隊,建立各級指揮節點。靈活作戰的要求就決定了他會將指揮權下放各級。也就是說指揮權不再集中在主官一個人手中。

我必須對我的下級擁有絕對指揮權,這是我的根基。但我的手下也必須對他的手下,有絕對控製權,這是他的根基。那我和我的下級,同時對我下級的下級下命令發生衝突時,他聽誰的?有了衝突,就有了平衡,就有了製衡,就不再擁有絕對權威,這時我和我的下級指揮權是平等的,隻看誰可以笑到最後。而這時下級的下級作為下級是有選擇權的,隻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所以我的理解就是,作為上級的慈禧中央政府下達了命令。作為下麵五部軍隊的主官,傳達上級命令,宣布開始執行作戰計劃。

作為改革新軍不徹底,還是老傳統,主官的權利命令是軍隊完全核心的的四部向聯軍發動進攻,然後被擊潰士兵逃散。其中主官判斷很重要,但下級意見呢?要是意見統一,打這樣的傷亡比?這麼容易潰散?下麵不願意,上麵強行執行命令,所以如此。

袁世凱編練的新式軍隊,因為編練的比較成功。所以他對部下沒有絕對的指揮權。命令發布後,下級發生了抗命行為,加上袁世凱自己的猶豫,所以才沒有發動進攻。

那麼,為什麼後來慈禧重新掌權後,沒能對袁世凱進行處罰呢?作為傳統的軍事主官擁有全部權力。你要對自己的指揮權負全責。戰勝了有上級獎勵,打敗了受到上級處罰,有可能會被自己的部下取代,所以他們不能輕易犯錯。有應付上級的需求,也有被部下背叛的可能,風險一直存在,而且很大。當袁世凱失去了部分指揮權,也就意味著他的指揮權是和下級分享的,如果有獎勵,是他們都有獎勵,如果是處罰,他們一起受罰,因為他們是一個集體。所以被部下背叛的可能性變小,所以在袁世凱有部下支持的情況下,才有能力向上抗爭,慈溪的權術手段,也無能為。

而這時的背景是什麼?新軍武衛軍一共5部,有4部和八國聯軍進行交戰,被擊潰後殘部四散逃跑。榮祿和董福祥兩人帶一部分跟慈溪外逃。作為原來同屬於李鴻章北洋團體關係比較親密的聶世成,宋慶兩部分,聶士誠戰死,宋慶老邁(1902年沒得)而且他們剛剛打了敗仗,失去了組織,有時候上級的權威可以強行執行,但不代表下麵的人沒有反對意見。下級軍官也是有彼此的關係,互相聯係的(北洋武備學堂,留洋經曆,受訓過程)。他們看到袁世凱也受到命令,但卻抗命,一下就感覺找到組織了。袁世凱有意拉攏他們,他們有意投靠。三部分軍隊開始合流,袁世凱部,開始增加到15000人。

新軍一共5部分,但每個部分的數量是不一樣的。比如,作為中軍親王榮祿統帥的部分就有1萬多人。袁世凱有7500人,原來隻占新軍18的比例。在其他四部大量逃散損失的情況下, 他在新軍中的比例開始上升到13,甚至12。

而作為部隊老長官的李鴻章。作為老牌傳統人物,他對部隊的控製是三個方麵。一個方麵是外部壓力,以慈溪為首的中央勢力一直想完成對軍隊的吞並,控製。而將部隊作為私產的軍隊主官自然會反對,互相抱團。一個方麵是內部的互相製約。比如袁世凱、宋慶、聶世成三部,作為一個三角形互相製約。加上後勤財力的控製。一個方麵是私相授予,情義拉攏,利益輸送。

1901年,李鴻章去世。北洋集團擁有大量的財富,財富失去權力的庇護,將會變成肥羊,任人宰割。

此時袁世凱擁有軍隊,卻沒有後勤保障,原本就關係親近,加上互相需要,私人關係,有信任保障,於是雙方迅速合流,開始了有李鴻章北洋集團到袁世凱北洋集團的承接。

後期依靠財力優勢,將北洋軍隊擴充到六鎮。清庭隻能控製15鎮。袁世凱可以影響45鎮。在北洋六鎮,新軍之中,袁世凱開始慢慢占據優勢。

而清廷的根基優勢,則在於那麵上的20萬八旗和傳統的幾十萬地方綠營兵,在袁世凱派兵進東北,滿清東北排漢活動失敗後,徹底喪失活動機能。地方中立觀望。武昌起義調不動一兵一卒。八旗腐朽無力。

講下自己的看法,同治中興,是不是1860南京條約,五口通商後,在口岸收進出口貿易稅?這時傳統優勢產業還沒有完全被國外競爭對手打掉,貿易盈餘到持平。再到1870後海外工業革命發展,大量出口商品到清朝,開始每年虧錢,這錢占多大比重?好像是讓太平天國後清庭中央財政翻了一番,原來的內部稅加上了對外貿易稅。有這錢中央才能和李鴻章搭班子,一起乾,拿錢給李鴻章乾洋務,換慢慢交權,用時間和財富拉攏瓦解地方勢力。

甲午前,海軍費用修園子才會鬨得沸沸揚揚,對外貿易的收入,海關收入,中央財政的錢基在萎縮,不爭吃個屁啊?裂痕加劇,甲午戰敗,後麵才開始翻臉,政治不穩。

北洋軍隊的建立,確實完成了中國傳統軍隊向現代化軍隊的轉型。但他作為一支軍隊,沒有明確的對外作戰目標,後作為統治工具,它的大部分作戰目標都是對內進行鎮壓,對傳統老式部隊進行碾壓。

但麵對革命軍,就不行了,隻能打消耗,麵對吞並,也很僵硬,派去東北總督三省的徐世昌沒占住,被下麵本地的張作霖崛起。

結論是這是學西方國防軍建立的,準現代軍事組織,後開始向軍政府過度。是根植於良好財政的部隊,政府財政不足後,迅速失去生命力,開始墮落衰敗。

甲午前就開始出問題,海關貿易稅逐年下降,中央財政出問題,海軍更新沒錢了,和慈溪爭修園子的錢。

甲午後,增加進出口海關,加速白銀外流,內地財政開始下降,關稅收入也被搶了,但還有口氣,1900戰爭就是列強這口氣都不想留了,要把沿海,沿江,完全打開,關稅完全乾掉。

不是原來說的,收到借出的馬關賠款就把海關還給你,讓你接著過日子,而是要完全乾掉海關,握在列強的手中。

後麵賠款不要了,你們想想是什麼情況?列強傾銷地,加關稅阻擋自己的商品銷售?我聽說為出口退稅補貼的,沒聽過出口加稅的,非管製商品。

美國願意,其他不接受,無非是清朝海關在列強手裡,政府收入,商人出錢的央地矛盾。美國商人強勢,列強政府強勢。

袁世凱中央先天不足,政治經濟和地方勢力爭奪失敗後,昂貴的部隊反而是巨大的負擔,不甘心失敗,派軍到各地鎮壓,卻開始了軍隊本地化,軍閥化的開始。

本不懂練兵,但知兵事,任用新式軍官,時來乘風而起,勢起而剛愎自利,不得善終,為後人笑。

要考慮對俄作戰,就要明確雙方的背景是什麼。自己的大部分武器裝備是步槍,少量火炮,步槍的有效射程是300米。對方也裝備有步槍,但俄軍大量裝備了炮兵,炮兵的攻擊距離按公裡數來計算,輕易的超過千米。

此時的戰爭,正麵戰術很簡單,步兵衝,炮兵轟。

在遭遇敵人後,炮兵利用射程優勢率先發動打擊,然後步兵上前搜索殘敵,如果殘敵抵抗激烈,就再使用炮兵進行轟擊。直到對方組織崩潰,己方占領陣地。

我軍的優勢是本土作戰,後備兵員充足。

敵方的優勢是炮火射程遠,火炮多,可以用火炮開路。

那麼問題來了,自己可以在部隊崩潰之前將對方的炮兵彈藥消耗完嗎?

近代戰爭,比較完整的近代戰爭,根本就是對鋼鐵的比拚。就是這個原理,誰擁有更多的大炮和彈藥,就可以壓製對方。誰就可以更多的殺傷對方,用彈藥換取人命。

誰的彈藥先耗儘?誰的人員補充先跟不上?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還沒有修通。俄國在遠東的軍隊是沒有完整的後勤體係的。不能大規模持續生產。他的彈藥炮彈是依靠從千萬裡之外的俄國本土運輸而來。

那麼你能不能拚消耗,用人員把俄國的在遠東的彈藥儲備消耗光呢?要知道,炮彈也是要花錢的。一個合格的步兵多少錢?一發從俄國運到遠東的炮彈花多少錢?

這樣背景來設計兵法。

戰鬥的規模就一定要大。隻有大規模的戰鬥,才能讓對方的火力優勢變得稀疏到可以承受的程度。大規模縱深防禦戰鬥,才能層層抵抗,一個陣地一個陣地的消耗對方彈藥。

先期的戰鬥人員殺傷,進攻不是目的,目的是消耗彈藥。先將對方彈藥儲備,消耗到一個危險的境地,再利用人力優勢進行對峙,消耗敵方後勤,利用自己本土補給的低水平財政消耗,優勢對峙,俄國的後勤財政。

將作戰思想明確下來,負責後勤財政的,到各級高級指揮官知道,低級指揮官不會知道,因為他們就是被用來消耗敵方炮彈財政的。

他們隻知道,如果他們戰死了,家人將會得到田地和補償,自己受傷了會有養老。

如果他們後退,就會被執行軍法。家屬就會被剝奪土地趕走,自生自滅。國家會被毀滅。先輩的土地會被奪走。兒孫會無立身之地。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