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權力的交接,低調,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和影響,不生波瀾,讓你的競爭對手不知道他真正的敵人是誰,讓他在確定敵人的時候,就已經落入掌控。才是權力交接最好表現。
李鴻章自從回到北京後,就一直賦閒在家,作為近兩年來最得意出色的徒弟,娶的又是李鴻章的侄女。李鴻章來是正常的。給張克站台,又是必要的。
你要儘量麻痹你的競爭對手,不能讓他們過早的察覺,聶士誠,宋慶、袁世凱這種威脅非常大的潛在競爭對手,那是一定不能請的,但又得罪人,所以結婚不能太高調。你要想辦法敷衍過去。
但需要邀請什麼人?就大有講究了。
邀請你要打造自己的勢力中會和你同流的人。比如像各種洋務派的人物,大家都是都是新派的,還都是乾實業的,掙錢的,各種相通的,你要結婚了,請大家一起來祝賀是不是很正常?
他們有錢,有權,張克在明年之後會慢慢發展出暴力,兩者正是相互結合的最佳組合。
而李鴻章的出現和站台就是他們能夠順利組成一個小團體的前提,沒領導支持誰跟你?又可以保證張克的領導地位,要不然你資曆確實不行,容易出事。
在婚禮上和張克結婚,成為他的妻子名字叫做李愛蓮。這個人選是很有講究的。因為張克和李鴻章明確說,自己一輩子就會明媒正娶一個女人,需要一個合適的賢內助,那麼這個人就不能隨便。
要不然請參考漢武帝和阿嬌舊事。地位不能太低,要不然有輕視之意,就算張克不在乎,將來外人看來,可能會影響不好,張克成了事,會做大的,將來誰靠誰還說不定。
在李鴻章的家族長大,李鴻章家地位太高,子女難免囂張跋扈,不好相處。
想來想去,找到了李愛蓮,她是李鴻章親兄弟側妻所生,性格溫婉,知書達禮。並不強勢,就非常合適了,性格上沒問題,血親也比較近。
婚後幾天,把大家大老遠 叫來,都知道有事,透過氣了,都沒走。
約在一起,開始開會,李鴻章主導,張克副之。
講解討論目標和計劃。說明先帶著大家下麵開小會,是從錢財的籌集開始,物資的收購準備,一些戰略物資的轉運,移民條件統一,鐵路工人招募配合,秀才基層人員招募等。
蘇進唐山鐵廠,機器槍械加工。
沈保靖天津機器製造局,機器製造,彈藥生產。
李在道,錦州難民安置。
盛宣懷銀行,鐵路總局,
等等老人多,新人少,都是和錢物有關係的人。
等他們討論好計劃,各自回去準備,李鴻章會再召集,北洋集團的各部頭頭開大會。或者直接通知,比如聶士誠,宋慶、袁世凱各部北洋遠近軍頭,地方督撫,親近實力派。
開大會不是現在要怎麼樣,而是給大家通信息,讓大家知道有什麼事會發生,做準備,等真的發生了彆驚訝,迅速行動。
我乾的,我帶頭,你們到時候和我一起乾就完了,好好分析分析彆站錯隊,會死人的。
在對手發覺,反應過來之前,有時間差,這是積累贏麵的時間,儘可能把握住。
在這個在沒有機器農機的時代,缺少牲口,隻有鐵器充足的背景下,一個成年男人差不多可以種10畝地。嗯。再多的話他就會錯過農業時節,影響到產量,力量使用差不多到極限了。
一畝地的產量大概在100kg左右。
移民按家庭成年人數量來為基礎分地,男人10畝,女人5畝。一個人少的正常的家庭算兩人15畝地,那他就可以生產1500kg。一個是成年人,他一年的消糧食在200kg。
清末這個時候,人均水平大概是350斤。就是一百七八十公斤的樣子。
1500kg也是足足7個半成年人的供應。要知道,我們分發土地是按照一個成年男人計算。超過50歲以上的男人會減半。超過50歲的女人不分地。家裡有孩子有人成年就積極鼓勵分家。那麼一個家庭最多是一個成年男人,一個成年女人,他的父親,他的母親,2~3個孩子,7~8口人,25到20畝地。
一年生產兩千到兩千五百公斤糧食。給他們剩下大概是一半糧食。上繳一半糧食。嗯。收稅大概是收50然後隨著時間政策需要,改變稅率。比如當兵,不交稅?少交?有沒有人願意當兵?都要根據數據反應調整。
不當兵地不是自己的,是公家的租給你的,當兵了地直接給你?
在錦州地區。冬天在東北地區來說的還是比較晚的。高粱可以在7月中旬以前播種。大豆和穀子和玉米(沒良種出現,不耐寒,此時小規模出現)在6月中以前終止就可以。也就是說。他保留一個月的時間,留著來開荒。
3到6月之間來的移民,隻要不耽誤當年的糧食播種。他們當年種下的糧食,第二年就可以收成。會被安排立刻去開荒。
過了這個時節,種地來不及了,來移民的就需要供應兩年的糧食。
所以過了這個時間,他們將不會被直接安排開荒種地。因為時間已經過去了,著急忙慌把地開出來,也種不了什麼。會被安排去建造房屋,修整道路。
根據這個賬來計算,看看他們需要多少糧食,可以進行多少移民,畢竟是關係到整個計劃的未來。
按頭一年開荒的新田,產量不足,隻出產標準的百分之50以上,維持移民自身需求,少量交稅。
兩到三年時間左右一定可以達到標準生產能力。
那麼計算公式也就也就來了,第一年。為他們提供種子和糧食消耗。等到他們到秋天。就可以自給自足。到達第二年,他們就可以上繳糧食。到達第三年,他們就可以按照標準上繳50。
此時作為第一年。作為這個公式的起始點,基數越大。那麼到後麵發展的速度也就越快。
此時糧食價格因為人口增長變的供應緊張。平均一石30公斤,要一兩銀子左右,那麼一個人200公斤,就要七兩銀子?大規模的收購糧食,糧食必然會漲價。當然,作為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大省,在山東數十萬人的糧食收購,有多大的市場反應?隨著這些糧食收購,也有大量本地人口轉移,會全國沿海收購,但有火車的地方自然簡單,省錢。
我傾向於糧食不會大規模漲價。一人口糧漲價7兩銀子是足足夠的,因為還包含孩子。
此時開完會,定下規章。從3月中旬開始,正式在北方開始招人,在整個沿鐵路帶開始大規模招人。提前回去就開始物資儲存準備。
凡是應招的人員提供基本口糧,但是要寫合同,到天津免火車票,直接到錦州安置,一直到農作物播種時間前一個月。為標準。之後再招聘相同的人數。
大家是真的顧前不顧後啊。拆東牆補西牆,也要把人數給乾上來。這時候再藏錢那就是真的傻啦。
再直接一些。這是一筆生意,非常賺的生意,大概率會包賺。這筆生意要怎麼計算呢?去掉前期投入,每年50的收益。你想一下,你投入100塊錢,然後等三年後每年,年收益50塊錢。你想一下這筆生意有多賺。
上千萬兩的白銀被預定出來,各方去籌措。大家對比一下前麵鋼鐵廠,那也是很重視的東西。一年多時間才慢慢通過招股,分批到賬。
這一次呢,從開會決定到實際行動,不過一天時間。就預定出了上千萬兩白銀。除了滿清,也就是北洋,有這個實力玩得動。
這一千萬兩白銀就是奔著第一年就移民100萬人去的。4個月抓緊,移民50萬。消耗銀子糧食350萬兩,過了時間再安排人員50萬人消耗700多萬兩。
大家對比一下北洋新軍。嫡係部分兩部分15萬人加袁世凱一部2萬人,一人一個月是四到五兩銀子。一個月是大概10萬。一年120萬。一杆步槍大概要20兩銀子,加子彈那就是50萬兩銀子,其中還有三分之一的炮兵,炮兵肯定比步兵要貴得多呀。按照300萬兩銀子。加上軍管各種開銷,四五百萬兩銀子打得住嗎?
但這四五百萬兩多少是國家財政在開支,多少是北洋在開支?這個時期,清國除了新軍的六萬人。在地方還有賬麵上的,防止人民反抗的,大概七八十萬總是有的。
這七八十萬正規軍,他們的軍餉大概是新軍的一半。大概兩三兩銀子。兩三兩銀子。
折合物價大概就是90kg到60kg糧食。一年700kg到1000多公斤。一人要吃200公斤。平時稍微花銷一下,自己老婆孩子吃一些。大概也就這個水平線了。
加軍官,平均每人三兩,每月240萬兩,一年3000萬的開支?(清朝財政一年一共八九千萬兩)
等清朝沒了,錢去了哪裡?軍閥混戰消耗光了,交稅的地主揣兜裡啦。
當然,我隻是往絕對充足的方向算的。算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讓看的人,大概有概念。我們不少人都看過清朝時的人們的照片。他們一年可以保證200kg的食物供應嗎?清朝兵丁的計算是將所有的生活用品全部包含在內的。
我查了一下,在中國的票據時代,一個工人每月大概是。16kg一個白領大概是14kg。除了糧食供應,應該還有其他供應油布鹽等不包含在裡麵的。
等大規模賺錢的時候。要應付各種開銷,比如組建最少20萬人的部隊保衛東北,20萬人的武器彈藥。但這筆生意隻要做下去。十幾年之內向東北移民1000萬人以上。橫掃整個中國。都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建國的時候,當拿下東北,而東北有3000萬人。那麼最少可以拿出1500萬人的糧食供應。少算一些,算1000萬人。蔣介石有多少軍隊?也就是幾百萬軍隊。雙方的實力其實差距不大。但是在組織模式上,已經完全開始蓋過國民黨集團。
而且就是因為可以拿到東北每年1000多萬人的糧食供應。日本才可以支撐他那幾百萬人的陸軍部隊,加上幾百萬的後勤人員,機械,武器生產各個環節的工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