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沙盤上的大宋 > 第369章 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能力

第369章 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能力(1 / 1)

推荐阅读:

傅崧卿聽得一愣一愣的。

作為傳統文人,他討厭商人,但他並不是那種心眼壞的傳統文人,而是一個講道理的文人。

講道理的人聽到一個自己不了解的說法時,不會急於反對,而是會在腦子裡先過一過對方的說法,與自己的看法矛盾的地方,會拿出來進行比較,然後考慮考慮是不是自己錯了。

這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可惜大多數人不具備。

一邊聊一邊走,前麵就是楚州城的衙門了。

這裡嚴格來說該是顏承平的衙門,但宮二娘子和嶽文軒現在也是暫時住在這裡的,也就使得這裡基本上成為了北宋國真正的“皇宮”。

楚州城是重新規劃的,所以大量的“政府部門”全都被規劃到了一起,以知州衙門為核心建成。

傅崧卿一眼就看到了“楚州工部”。

在他看來,“工部”是六部之一,非常高端的地方,然而,傅崧卿卻看到“楚州工部”的大門,有許多穿著打扮和貧民沒區彆的人在進進出出。

傅崧卿大奇:“你們的工部,允許普通百姓隨意進出?”

嶽文軒道:“當然允許,工部是要對外教學的,不讓普通百姓進出,如何教學?”

“教學?”傅崧卿聽到一個奇怪的詞:“工部還負責這個?這不是教諭管的嗎?”

嶽文軒笑道:“教諭隻能教得了讀書識字,卻教不了木匠、鐵匠、陶藝!”

傅崧卿大吃一驚:“什麼?你們的工部……教百姓這些東西?”

嶽文軒:“要不,進去看看?”

傅崧卿當然要進去看,想看得不得了呢。

他是個南宋官員,而給他帶路的荊軻版嶽文軒是個女人,這樣的組合,走進“楚州工部”,居然沒有被任何人阻攔,門口的衛兵隻是用好奇的眼光瞥了他們一眼,根本沒來擋他。

傅崧卿感覺到不可思議,想要這麼輕易走進南宋的工部,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他馬上就發現了,“楚州工部”與他印象中的工部,完全是兩個部門。

南宋的工部,是一個衙門。

而楚州工部,其實是一個學校。

這裡有一個很大的院子,裡麵有許多教室,每個教室都在教授不同的技術。

傅崧卿隨便走到一個窗口向裡看,就看到一個神色有點呆滯的工匠,一邊唱著歌,一邊在打鐵,“早打鐵、晚打鐵、打把菜刀送姐姐……”,在他身後,一大群百姓,正在認真地學著工匠的動作,還有人跟著哼歌。

嶽文軒:“這是鐵匠教室!鐵匠師傅一次教一屋子學生。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進教室去看,隨便學,不收學費,不作做任何限製。”

傅崧卿驚愕不已:“這位鐵匠師傅,就不怕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而且還是一次教出來這麼多徒弟……”

嶽文軒微笑:“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那是生產力不夠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事。如果生產力夠高,商品流通快,那整個社會就會嚴重缺乏工匠,在那種情況下又怎麼可能餓得死師傅呢?師傅反而會更吃香。”

傅崧卿仔細一想,可不是麼?

傳統話裡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那通常是發生在小城市裡,一個小城市容不下兩個鐵匠鋪,徒弟一旦出師,自立門戶,就會搶走師傅的生意。但若是生產力足夠高,做不完的活,師傅加上徒弟,活兒都乾不完,自然是誰都不會餓死。

傅崧卿感覺自己又學到了點東西……

走到隔壁教室,這裡是木匠師傅了,他正在教徒弟們打造一個彈棉花用的大木床。

傅崧卿把睛睛湊到窗戶上看的時候,正好看到師傅在演示用新式彈床來彈棉花。

這一看,傅崧卿的眼光就轉不開了。

彈棉花這事兒,誰不愛看啊?

一眼就上癮!

傅崧卿眼光都移不開了,看著棉花在大弓的彈動下飛揚,不禁嘖嘖稱奇:“這樣彈棉花,感覺好厲害的樣子。”

嶽文軒:“傅大人,抓住重點!你應該關注的是,這一批木匠都學會製作這種彈床之後的事。”

傅崧卿猛地一醒,對呀!差點抓錯了重點。

這一屋子新木匠,都跟著師傅學會了製作這種大彈床,那得製造出多少大彈床來?

嶽文軒道:“這些木匠,會被城裡的各個紡織工坊請去,幫他們製作大彈床。但是很快,城裡的工坊就不會缺彈床了,整個城市的彈床飽和後,這些木匠就會散去彆的城市,又在彆的地方為彆的商人製作大彈床,這項技術很快就會推廣開來。”

傅崧卿:“彆的地方沒有大量種植棉花,也用不上彈床啊。”

嶽文軒嘿嘿笑:“既然楚州適合種植,那氣候與土壤與楚州相近的地方,都適合種植……大人仔細想想,一旦紡織技術提高,棉花需求量大增,那附近州縣的農民會不會種棉呢?現在棉花的價格,比糧食高得多,許多原本種糧的農民,都會改為種棉。”

傅崧卿腦門一醒:“棉衣要降價了!”

嶽文軒:“正解!實際上,楚州的棉衣早就已經降價了,大人仔細想想,剛才一路進來,街上的行人有多少是穿棉布衣服的。”

傅崧卿早就感覺到楚州百姓精神麵貌不同,現在仔細一回想,猛然醒悟,自己進城之後看到的百姓,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穿的新棉衣。與他在彆的地方看到的百姓們大多穿著破舊的麻布完全不一樣,所以才呈現出一種不同的精神麵貌。

“棉花種這麼多。”傅崧卿:“糧食就會種得少,能夠吃嗎?”

嶽文軒又笑:“糧少了不夠吃,糧食便會漲價。農民們一看到糧食又漲起來了,自然又會棄棉種糧,反正咱們北宋的新農作物,都是一百來天便會成熟,調整一下也不怕。這樣的調整會使得農產品的價格不斷地你漲我跌,你跌我漲,最後穩定下來。這就叫‘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能力’。當然,完全交給市場自己調節也不行,咱們官府也有‘國營農場’,專門種農民們不願意種的農作物,進行‘逆周期調節’。”

傅崧卿“啊”了一聲,雖然不是很懂這個新鮮詞兒,但是他卻大受震撼,官府居然專種農民不愛種的農作物?用來調整農作物價格?

他開始感覺到了,北宋的官員們,明顯更懂內政,比起南宋那群官員強多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