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島已經世界上最為偏遠的地區,但核彈爆炸的動靜還是驚呆了世界各國。
“沙皇炸彈”爆炸的威力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它引起的火球直徑達到了8公裡。
在1000公裡外都可以看見如太陽般的閃光,並引發5級地震波,連芬蘭都有震感。
同時,它的高溫融化了20公裡範圍內3米深的永凍土層。
引發的電磁脈衝還直接導致阿拉斯加的預警雷達和通信係統癱瘓了20個小時。
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爆炸引起的大氣擾動,繞著整個地球上空轉了三圈才散去。
最讓人恐懼的是,這次爆炸還讓整個歐亞大陸板塊橫移了9毫米。
都說人類大自然麵前是小蝦米,但沙皇炸彈的出現證明了人類的科技發展,已經到了可以影響地球正常運轉的程度。
聽說爆炸發生之後,整個五角大樓都陷入了死寂,而正在白宮中辦公的肯尼迪聽到消息後,手都抖了好一會。
因為科學家給他分析了這次爆炸的威力。
沙皇炸彈若在紐約上空引爆,足以瞬間蒸發曼哈頓,衝擊波將摧毀波士頓到華盛頓的所有城市,放射性塵埃甚至能飄到歐洲。
就這,還是縮減了一半當量的鴿版“沙皇炸彈”,如果是另一顆1億噸tnt當量的完全體,那結果都無法想象。
儘管此後毛熊家開始轉向核彈的小型化研究,但這次試驗也徹底改寫了核威懾的規則。
它證明了,單一武器是足以摧毀一座大陸的,而國卻沒有任何可以防禦的手段。
這種大殺器,成就了毛熊的赫赫凶名。孫誌偉覺得,咱們家缺的就是這一類東西。
那誰誰不是說過麼,有些東西我們可以拿在手裡不用,但不能在我們要用的時候手裡卻沒有。
這是一個戰略主動權的問題。
如果有必要,孫誌偉並不介意再去一趟莫斯科,把僅剩的一枚“沙皇核彈”搞回家。
不過,家裡大概率不會同意他去冒險就是了。
畢竟咱們家的df5號都已經研發成功了,目前已經有了自保的能力,過度的威懾反而容易引發負麵反應。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可不是說著玩的,連正規軍都被要求忍耐了,他能怎麼辦呢,且忍著吧。
時間很快來到12月份,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即將到來,各個商家都開始搞起了促銷活動。
華盛頓的鑒定店麵當然不會搞什麼促銷,現在的古董都在漲價,他要是降價那不是傻麼。
還有鑒定費用,那代表著他的身價,搞降價鑒定那會拉低他的身份,他可不會乾。
而礦場的礦開采出來供不應求,自然也是不用搞活動的。
於是,他的產業裡能搞活動的也隻剩下瑰麗珠寶店了。
珠寶店搞活動就要準備大量的貨物,黃金他是不缺的,因為咱家裡有金礦啊。
但是他的名下卻沒有寶石礦和鑽石礦,這個成本可就省不下來了。
不過現在鑽石和寶石的價格還不是很貴,他隻有一家店麵,需求數量也就不多,隻需要少量進一些貨暫時也夠用了。
但這也是權宜之計,黃金珠寶行業肯定是要擴大的,他已經在考慮怎麼進軍鑽石和寶石領域了,首先是要有礦。
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產出國有四個,分彆是南非、毛熊、澳洲和加拿大。
其中儲量最大的是澳洲的阿爾蓋地區,那裡的岩體含鑽石量極高。
同時,那裡也是粉鑽的搖籃,世界上90的粉鑽都源自阿爾蓋地區。
毛熊和加拿大的鑽石都在靠近北極的凍土圈,當地環境惡劣開采艱難,現在開采還沒有形成規模。
很多人都覺得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產地,其實是個誤區,南非鑽石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那裡產出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鑽石。
比如,戴比爾斯黃鑽(4285克拉1888年)、艾克沙修鑽石(失蹤9952克拉1898年)、庫裡南鑽石(310675克拉1905年)、尼阿科斯鑽石(12825克拉1954年)、泰勒·波頓鑽石(24080克拉1966)。
早年發現的這些著名鑽石都已經有主了,特彆是庫裡南鑽石,它已經被分割成了9顆大鑽石和96顆小鑽石。
其中最大的那顆庫裡南一號鑽石被命名為:非洲之星,它重5302克拉,現在被鑲嵌在英國王室的權杖上。
第二重的庫裡南2號鑽石,重3174克拉,被鑲嵌在英國女王的皇冠上。
正是這些舉世矚目的鑽石成就南非鑽石的美名,但無論是產量還是礦脈整體品味來比較,南非都不是最好的。
從產量上看,到了21世紀20年代,澳洲年產4000萬克拉鑽石,產量最高。
從品味上看,南非北部的博茨瓦納,每年出產全球50的寶石級鑽石,品味最高。
可惜,這些地方的鑽石礦基本都被壟斷了。
要麼被國家壟斷,比如毛熊家;要麼被資本壟斷,比如戴比爾斯公司。
戴比爾斯是一個維多利亞時代崛起的鑽石壟斷組織,它的總部在倫敦,主導著20世紀全球大多數鑽石的勘探、開采、貿易及加工業務。
現在著名的鑽石分級標準:4c標準(即重量、淨度、色澤和切工),就是該公司於1939年提出。
你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有一句話你肯定聽說過:“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這句廣告語現在還沒有出現,它是1999年港島廣告人勞雙恩翻譯來的。
它的翻譯原句就是源自戴比爾斯在1947年推出的廣告語:a diaond is forever。
當年一戰剛剛結束,經濟形勢都不太好,鑽石行業蕭條,為了提振鑽石的銷售,戴比爾斯將目光放在了唯一看上去比較穩定的就是國。
1938年戴比爾斯找到費城的廣告公司 ayer,這家公司據說能夠依據廣泛調研了解國人對鑽石的需求,隨後通過營銷策略改變他們的態度。
最終出爐的研究表明:在 30年代經濟蕭條的環境下,美國人認為鑽石隻是超級富豪專有的奢侈品,他們更喜歡把錢花在汽車和電子用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