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也不會姑息沈憐的傲慢。於是,她淡定地說:“憐妹,你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有我的生活方式,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學技藝好,但要記得,內在修養更重要。”
沈憐聽了沈煙的話,心中有些不滿,但也知道姐姐不容易改變。
她隻得咬牙切齒地說:“姐姐,你就繼續做你的好人吧,看誰能笑到最後。”
兩人間的氣氛變得尷尬而緊張,沈憐轉身離開,沈煙則默默地關上門,心中滿是對這段爭執的無奈和遺憾。
她並不願意和沈憐鬨翻,但她也無法妥協自己的原則。
沈煙想著,等年關一過,還是得找個法子做生意,賺多了錢,換個地方住。
那時候就不用住在這些巷子裡,可以離得沈家人遠一些。
宋雲風回到家,見到沈煙,兩人坐下來商量著生意的事情。
沈煙向宋雲風提出自己想要開一家小店的想法,賣些日常用品和手工藝品,希望能夠增加一些家庭的收入。
宋雲風聽了沈煙的計劃,皺起了眉頭:“煙兒,你知道開店的風險有多大嗎?而且我現在在縣衙當差,忙得連家裡都顧不上,根本沒有時間幫你打理生意。”
沈煙輕輕地拍了拍宋雲風的手,笑著說道:“夫君,我知道你當差很忙,我也不指望你能全心幫我。我隻是希望你能夠支持我,至少在精神上支持我。”
宋雲風看著沈煙堅定的眼神,心中湧起一股暖意,他點了點頭:“好,既然你已經決定,我會全力支持你的。雖然我幫不上忙,但我會儘力為你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沈煙聽了宋雲風的話,心中感激不已,她知道自己有了丈夫的支持,就有了更大的動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她決心要努力做好生意,為家庭帶來更多的收入,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於是,沈煙開始籌備開店的事宜,她積極地尋找合適的店鋪位置,並準備好所需要的貨物和資金。
雖然,張大山也開了鋪子,沈煙可以從舅舅那裡拿到一些錢,可是這布莊並不賺錢,勉強維持溫飽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自從布莊開了到現在,沈煙還沒問舅舅拿過錢呢。
沈煙想的是,嫁妝是娘的,娘的錢是外祖家的,給舅舅開個營生很合理,至於她,得靠自己。
可是眼下,最主要是把年過好。
沈煙不喜歡沈憐,這丫頭慣會裝可憐、裝乖,所以沈秀才比較喜歡她,對沈煙這個大女兒,則是一口一個“畜生”地叫著,父女倆已經很久沒有說過話了。
沈煙也沒想和沈家重歸於好,畢竟,當初,斷親書都寫了的,她和沈家已經沒有關係了,以後也不需要贍養沈秀才這等爛人。
從前,沈煙還未嫁的時候,沈憐總是諷刺她,說她旁,總之就是各種羞辱,讓沈煙很沒自信,一度認為自己很差勁,不但很胖很醜,而且很壞。
不過那是原主,現在沈煙從後現代穿越過來,可不吃這套,就算沈憐如何諷刺,她都能淡然處之,而且還能反擊回去。
而且,現在的沈煙還很記仇。
儘管沈煙並不想與沈家重新聯係,但她心中依然留有些許不快。
她回想起過去,沈憐對她的諷刺和羞辱,那種感覺曾經讓她備受打擊,但現在,她已經學會了坦然麵對,並且有了反擊的能力。
現在的沈煙學會了堅強和自信,她不再讓沈憐的言語影響自己的心態。
然而,沈煙的心中仍然存留著對沈家的憤怒和不滿。
她清楚地記得他們曾經對待她的種種不公,特彆是沈秀才,對她的蔑稱讓她無法釋懷。
因此,她並不打算與沈家重新修好關係,她已經做好了獨立生活的準備,不再需要沈家的支持或贍養。
沈煙決心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受任何人的乾擾或羈絆。
很快,沈煙曾經在鎮子上賣剪紙的事情就被傳開了,在巷子裡,周圍的鄰居們時而上門來打聽,如果正好碰到沈煙有剪紙,就會買上幾張。
正好快過年了,買幾張剪紙貼在窗子上,也喜慶啊。
隨著年關的臨近,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前來購買剪紙。
巷子裡熙熙攘攘,熱鬨非凡,鄰居們互相傳誦著沈煙的手藝,稱讚她的剪紙技藝精湛。
每當有人來到沈煙家,她都會熱情地迎接,並展示出自己精心製作的各種剪紙作品。
人們紛紛駐足觀賞,驚歎於剪紙的精美和神奇之處。
他們選擇心儀的剪紙,不僅是為了喜慶過年,更是被沈煙的手藝所吸引和感染。
有些鄰居們在選購剪紙的同時,還會和沈煙閒談幾句。
他們分享著家中的年貨準備,談論著過年的習俗和喜慶活動,溫馨的氛圍彌漫在小店裡。
沈煙看著前來購買剪紙的人群絡繹不絕,心中滿是欣慰和喜悅。
她努力工作的成果得到了認可和肯定,同時也為鄰裡間增添了一份溫暖和喜慶的氛圍。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沈煙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雖然說,鄉親們給的錢沒有在鎮上那些有錢人給的多,但是沈煙小生意也做,她想著,少賺點也是賺,攢一攢錢不就多了麼?
王君明年還要上學堂,王二嬸家境窘迫,她得負擔起王君上學堂的束脩。
另一邊,趙氏知道女兒挨了罵,在沈煙那沒討到好處,第二天一早就氣勢洶洶地上門來了。
“沈煙,開門,你個畜生!”
“這可是你妹妹,天天想著你,昨天才來看你,居然被你罵了回去,還有沒有天理了?!”
趙氏的吵鬨聲,引來了一眾圍觀群眾,大家開始指指點點,紛紛對這樁家務事討論不休。
圍觀群眾議論紛紛,有人憐惜地說道:“唉,聽說沈夫人一直以來都過得不易,可這也不能對妹妹這麼凶啊。”
另一位街坊附和道:“是啊,大家都知道沈煙的辛苦,她一個人嫁過來咱們這,本來就不容易。”
有人插話說:“可那個趙家的女兒也不是省油的燈,聽說經常惹事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