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吃一驚,愕然的目光看向了蕭和。
顯然,他是沒料到,在這個曹操僭越稱帝的時刻,蕭和竟然公開勸進,要將他也推上帝位。
眾臣們也是一驚,旋即心領神會,無不精神為之大振。
“大王,臣以為伯溫言之有理!”
諸葛亮馬上也站出來,慨然道:
“曹賊僭越稱帝,就是想以皇帝身份,為麾下鷹犬走狗加官進爵,許其世代榮華富貴,以誘使關隴豪姓死保偽魏。”
“此乃曹賊爭奪人心之手段!”
“臣以為,大王絕不能坐視不理,必當針鋒相對才是。”
“今大王雄踞九州,有再造漢室之功,天命所在,民心所向,理應順應天意民心,接掌大漢江山,禦極稱帝,君臨四海!”
“唯如此,方能彰顯大王蓋世之功!”
“惟有如此,方能令四方豪傑賓服,為大王赴湯蹈火,伐滅曹魏,一統天下!”
蕭和帶了個頭,諸葛亮也跟著一番慷慨勸進。
理由充分:
你老劉的功勞已經夠大,可直追秦皇漢武,連曹賊都敢稱帝,你老劉憑什麼不能?
再一個,你老劉登基稱帝,追隨你的四方豪傑,才能跟著加官進爵,手中所握的“原始股”,方能變現,落袋為安。
最後,你老劉做了皇帝,才能與曹操平起平坐,不然你在身份上就矮了人家曹操一頭啊。
“伯溫,孔明,你們,你們…”
劉備驚異的掃望著眾臣,一時間不知如何應對。
“大王!”
這時,孔融也站了出來,向劉備一拜:
“臣知大王顧慮著當今天子尚在,若進位為帝,則有逼迫天子禪位之嫌,會遭世人誹議。”
“然則先帝曾有遺詔,天子可輔則大王輔之,若不能輔,則大王可自取之。”
“當今天子才略平庸,難當伐魏興漢,統禦萬方之重擔,此乃人所共知之事。”
“大王則雄才偉略,有高祖之風,再造大漢之功,德行功業可比光武。”
“大王進位為帝,繼承漢統,乃名正言順,天意民心所向也!”
“臣請大王務必以再造漢室之大業為重,以社稷黎民為重,當進位為帝啊!”
孔融看出了劉備顧慮所在,當即站了出來為其掃清了稱帝的障礙。
劉協遺詔,這就是劉備稱帝的法理所在!
劉備沉默不語,情緒由最初的震驚,開始變的冷靜下來。
蕭和見狀,當即揖身再拜:
“臣叩請大王,以江山社稷為重,進位為帝!”
關羽,趙雲,諸葛亮,龐統,法正…
在場的重臣們,轟然伏拜,齊呼:
“臣等叩請大王,以江山社稷為重,進位為帝!”
“臣等叩請大王,以江山社稷為重,進位為帝!”
山呼海嘯般的勸進之聲,回蕩在大殿之中。
劉備抬起頭來,環掃著眾臣,身上已重新燃起起了上位者的霸道。
“劉備,劉備,你當真不願坐那個位子嗎?”
劉備走上了高階,來到了殿門外,仰望著蒼空叩問起了本心。
天子,皇帝,九五至尊…
時值如今,身為大楚之王,坐擁九州之地,帶甲之士四十餘,謀臣良將無以計數。
實力強盛到如此地步,若說他對那九五之位,從來不曾有半分念想,那便是自欺欺人了。
實際上,就在他加封楚公之時,就預料到了必然會有今天這一幕。
唯一沒料到的是,這一天會來的這麼快。
蕭和等眾臣的勸進之舉,又會來的如此突然。
先帝遺詔,蓋世之功,萬民所向…種種先決條件,令他就算進位稱帝,也是名正言順,不會為天下人詬病,這一點他也清楚。
蕭和諸葛亮的另一層意思,他也明白:
天下英雄,四方豪傑,追隨你劉備,部分人的確是被你匡扶漢室的理想打動。
比如諸葛亮,比如關羽張飛,趙雲,甚至還有蕭和。
可理想這玩意兒,看不見摸不著,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換算成榮華富貴。
大部分的賢士豪傑,所以跟著你赴湯滔火,不就是認準你有雄主之姿,跟著你必能打下天下嗎?
將來你做皇帝,他們封侯拜爵,子孫能襲承爵位,世代富貴。
再說的直白點,大家跟著你,就是為了博一個從龍之功!
為自己,也為子孫後代,用性命拚一個榮華富貴。
這切切實實的利益,方才是這幫謀臣猛士,為你殫精竭慮,為你赴湯蹈火的源動力。
現下可好。
曹操這個外姓逆賊,竟然都敢僭越稱帝了。
人家麾下夏侯惇,司馬懿那些個從龍之臣,個個不是三公九卿,就是鄉侯縣侯。
我們這些個人,卻還是區區一個楚王國的官爵,名爵上就比人家低一頭。
憑什麼?
就因為你劉備怕被人背後嚼舌頭,就因為你顧慮虛名?
所以我們的從龍之功,就遲遲不能變現,就要比偽魏那幫人矮一頭。
蕭和諸葛亮是在提醒他,趕緊也稱帝,將大家夥手中的原始股變現,莫要寒了大家的心啊。
這一層意思,劉備心如明鏡。
此時此刻,劉備更是感覺到,自己仿佛已被一股無形的“勢”所包裹。
這股“勢”,正不受控製的托舉著他,強行要將他托向那皇帝的寶座。
大勢所趨就是這個意思。
劉備更清楚,在這股大勢麵前,做不做皇帝,已然由不得他自己。
於公於私,於國於己,這個皇帝,你都非做不可!
沉吟良久後,劉備眼神中的顧慮猶豫,漸漸消失而儘。
取而代之的,則是皇者的霸道自信。
曹賊一外姓奸臣,手握區區三州之地,都敢不自量力,厚顏無恥的僭越稱帝!
我劉備乃皇族子弟,我雄踞九州,功在社稷,又有先帝遺詔!
我要實力有實力,我要血統有血統,要法理有法理,這個天下,除我劉備,誰還有資格坐上那皇帝之位?
劉備深吸一口氣,緩緩抬起頭來,望向眾臣的目光,已是霸道如鐵。
大殿內,瞬息間鴉雀無聲,安靜的一枚針掉落都似乎能聽的到聲響。
蕭和及在場眾臣,皆是屏氣凝神,齊望向了劉備,隻等著他給出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