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起航又停下補給,完成補給接著繼續起航,漸漸地,人類終於發現前方的恒星與恒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群星的密度越來越大,看到這樣的情況,每個人都意識到,人類文明就要真正踏入英仙旋臂的主體範疇了。
兩條懸臂之間就算是最近的航線,也有近五千光年距離,因為補給的需要,人類不可能走直線,在加上補給的時間,故而耗費在趕路上的之間其實不止五百年。
抵達英仙旋臂主體之後,人類還不能停下,還要繼續順著原來製定的航線走,還需要走大概兩千光年才能抵達那個星圖中現實的星域。
在這橫跨旋臂的數百年間,人類也不光在趕路,科學研究活動、學術研究等工作一刻也沒停,不過因為曲速期間不宜做大型科學實驗的關係,很多學科的研究進展並不大。
可就算如此,時間也讓人類將晉升四級文明的科技成果都穩固了下來,就比如在重力勢井方麵技術,人類就進行了好幾輪迭代,而技術迭代的成果也被更新到人類各自造物上,天琴號地板內的設備就進行了一輪更新。
終於,人類在完成某次航行之後,真正踏上了英仙旋臂這條群星浩瀚的懸臂。
人類完成了跨旋臂航行壯舉,這無疑是一件可以載入人類史冊的事情,星盟的成員文明也為此感到無比榮耀,因為他們也親自參與到了這個偉大航行當中。
銀河係一共有四大旋臂,英仙旋臂是其中之一,而獵戶座懸臂則不過是人馬-船底旋臂的一個小分支旋臂。
作為大型旋臂的英仙旋臂擁有的恒星數量自然也不是獵戶座旋臂可比,恒星的數量多代表著文明孕育的概率更大,人類這算是來到了更為廣闊的地方。
從星圖上看,人類從獵戶座懸臂跨越抵達英仙旋臂的位置屬於英仙旋臂的後半段,往銀心方向是獵戶座懸臂、然後是人馬-船底懸臂、南十字旋臂,再往裡就是矩尺旋臂然後是銀河係的銀核,那裡恒星間密度很高,可謂群星薈萃,不過環境也相對惡劣。
而人類所處位置向外,跨越英仙旋臂本身後就是矩尺旋臂的末端,再往外就是茫茫虛無了,若是有本事遠航就可以一直往外走離開銀河係。而矩尺臂末端之後,其實還有恒星聚集形成的懸臂,從觀測數據上看,它是矩尺臂末端的延伸,不過人類將之稱為外旋臂。
第(1/3)頁
第(2/3)頁
外旋臂的延伸橫跨大半銀河係外沿,從頭到尾長達十幾萬光年,屬於銀河係銀盤之外的稀薄恒星聚集星域,這片區域也可以叫做銀河係外沿,這裡的恒星通常不會被算到銀河係的直徑範圍,因為它實在太稀疏,從人類視角看過去,就好像一片茫茫星雲籠罩一樣,有種薄霧濃雲的感覺。
因此如果將外旋臂的延伸地帶也算進去,銀河係直徑其實不止十萬光年。
人類正是基於對外懸臂延伸星域的觀測,發現了銀河係內外的轉速並不相同,以此證明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暗物質確實的間接證據,可以說矩尺旋臂外臂延伸星域對人類的科學理論發展幫助深大。
銀河係是如此浩淼,它的廣闊讓它可以容納無數文明、可以誕生無數文明,同時也可以掩蓋大多數文明的行動痕跡,以至於在許多文明的眼裡,銀河係就是一個毫無文明痕跡的寂寥之地。
廣袤的尺度隱藏了一切,同時廣袤的尺度也在保護著一個又一個原始文明孕育、保護著一個又一個低級文明成長。
人類是其中一個幸運兒,雖然在達到一級文明前夕遭遇了無妄之災,但卻也因為廣袤星河的保護,使得當初那個摧毀太陽係的未知文明沒有發現人類,從而有了逃出生天茁壯成長的機會。
廣袤的星河仿佛一把雙刃劍,它既是阻隔文明之間交流的最大障礙,同時也是保護弱小文明的天然屏障。
就好比現在的人類,如果不是親自出動探測器到目標恒星係內一個個行星的探測,在星際的尺度上是發現不了恒星內部是否存在智慧文明的。
或許,這就是人類從獵戶座懸臂航行數千光年到達英仙旋臂,走了如此長的距離仍舊沒有發現其他文明的原因之一。也許某個文明就在人類航線的附近恒星內,但是大家彼此都沒有發現對方。
沒發現更好,人類如今一門心思的要前往先驅者留下的小宇宙處,自然不想節外生枝,故而在安排星盟成員文明前去探查航線安全的時候,也沒有讓他們前往航線之外的恒星係。
第(2/3)頁
第(3/3)頁
就這樣,人類抵達英仙旋臂之後,便也沒有過多墨跡,完成補給之後就繼續踏上最後兩千多光年的星途,目標直指星圖所示位置。
這是“匚”字路線的最後一劃,走完這段旅程就到目的地了。
在英仙旋臂和在獵戶座旋臂航行沒有任何區彆,一樣是曲速航行、補給物資製造反物質燃料然後繼續走。而在這漫長旅程中,因為沒有碰到任何外星文明,也使得人類度過了難得的清閒時光。
來到新星域,為了安全起見,也為了自己航線的隱蔽性,人類也沒有像在獵戶座旋臂航行那樣動不動就用殲星炮炸行星開礦,畢竟那樣子實在太顯眼了,如果被其他文明發現炸行星的痕跡,他們完全可以順藤摸瓜找到人類的航線,從而也找到人類此行的目的地。
因此人類來在離開那個未知文明炸掉的兩顆衛星的恒星係之後,就一直采用傳統的開礦方式,以減少暴露航線的概率。
隱藏自己,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手段之一,縱然達到四級文明層次,人類仍然沒有忘記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