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翊傳回書信,言及要用自己的食邑,來分賞給有功之臣。
劉備初時尚不解其意,經諸葛亮開導,他才明白過來。
說白了,李翊作為冀州的最高行政長官,麵對手底下一幫兄弟,還有一幫袁氏舊臣。
他需要通過封賞來收攏人心,以方便他後續的統治。
李翊當然也有這個權力。
可如果他真冒然大肆在冀州封賞官員,難免落得個“擁兵自重”之嫌。
遂通過這封書信,來暗示劉備。
若老劉你沒什麼意見,我就去“收買人心”咯。
雖然老劉可以不在意,但李翊身為臣子卻不能不這樣做。
想通這一點之後,劉備也不禁感慨:
“子玉一生唯謹慎,終是備有負於他。”
遂將李翊的要求通通滿足,並為李翊增食邑三千戶。
此次河北受到封賞的功臣,約有二十餘人。
既包括徐州老臣,亦有袁氏舊臣。
此二十餘人,包括張顗、馬延在內,皆封為列侯。
其餘依次受封,論功行賞。
河北軍民,皆大歡喜。
不表。
……
冀州,渤海,南皮。
這日,李翊正於案前,埋頭批軍折。
毛筆軟毫疾走,不覺案邊便已堆起了厚厚一迭。
書房內靜可聞針,除去墨水研磨的輕微聲響,便隻餘清冽的爐內檀香緩緩縈繞。
南皮功曹甄堯抱著一迭竹帛走了進來,見案上堆滿書迭,堆也堆放不小了。
乃出聲勸慰道:
“……使君,不妨歇一歇。”
“這公文是永遠也批不完的。”
李翊充耳不聞,仍是低頭,筆墨不停。
甄堯乃不敢出聲打擾,小心翼翼地清理案上的竹帛。
約過半個時辰,
李翊忽地抬頭,臉上掛笑,將剛剛寫好的竹帛遞給甄堯。
“甄功曹來的正是時候,我正欲尋你。”
“你且將這封竹帛,交到荀府君手裡。”
荀府君便是荀攸。
李翊當了冀州牧後,自然要為自己的治所選一位太守。
經過一番考慮,還是決定用徐州老臣。
最終選擇了荀攸為渤海太守。
甄堯小心接過竹帛,粗略掃一眼後,驚道:
“……使君要將渤海分作兩郡?”
“……是。”
李翊點了點頭,一捋頷下胡須,正色說道:
“此事吾也是考慮許久。”
“可將渤海南北分作兩郡。”
“南邊就以浮陽、般河為界,仍作渤海郡。”
“北邊就以束州、巨馬河為界,然後以東平舒為治所,作章武郡。”
話落,李翊又將手搭在案上,似考校一般,饒有興致地問甄堯道:
“甄功曹可知,吾緣何要為此事麼?”
甄堯可不比龐統,很多時候李翊都要反過來問龐統計策。
而甄堯還算年幼,李翊也有心培養這個年輕人。
“……莫非是因為冀州封賞之位不夠,所以才分出一郡,另行賞賜?”
甄堯大膽說出自己的猜想。
此次北伐,參戰之人極多。
立功的人自然也跟著多了起來,但官位隻有那麼幾個。
小了給出去是侮辱人,大了一是數量不多,二是怕胡亂給出去容易惹禍。
“……甄功曹隻說對了一半。”
“吾分出章武郡來,的確是想提拔一些功勳之臣。”
“但分此郡縣,亦有吾之戰略考量。”
戰略考量……?
甄堯眉頭微微一皺,“使君是說幽州的二袁兒?”
“……不,是三郡烏桓。”
李翊眼眸一蹙,沉聲說道。
三郡烏桓就是烏桓人。
提到烏桓人,就容易讓人聯想到張遼的白狼山封神之戰。
其實此戰,才是把張遼抬進武廟的戰役。
不過,有一個誤傳說張遼是“陣斬匈奴王”。
其實烏桓人並不是匈奴人的後裔,也不是他們的彆支。
早在西周春秋時期,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便生活著一個部落族群。
這支部落叫東胡。
不過隨著匈奴冒頓單於的崛起,東胡部落很快便被匈奴人打敗。
一部分東胡人被匈奴人附庸奴役,另一部分人遠徙東遷,入了大興安嶺的群山之中。
而這支東遷的東胡人,一支逃到了鮮卑山,一支逃到了烏桓山。
所以這兩支東胡人分彆發展為了鮮卑人與烏桓人。
沒錯,烏桓、鮮卑其實都是東胡人的後裔。
至於我們說的三郡烏桓,則是烏桓人趁著東漢內亂之際,侵入漢地。
烏桓王蹋頓,趁機占領了遼東郡、遼西郡、右北平郡。
這三郡都屬於幽州。
袁紹滅公孫瓚後,選擇了跟劉虞一樣的懷柔政策。
不僅以家族子女為己女,嫁於烏桓人,並矯詔封了蹋頓烏桓王。
烏桓人感念袁紹恩義,遂也心甘情願為袁紹效力。
如今的三郡烏桓,實力已經相當強橫了。
它惡心的點就在於,作為遊牧隨時可以攻打你。
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卻十分不便,又窮又落後。
你去打它,反而費錢費人,純純放血槽。
渤海雖然是人口大郡,經濟潛力極好。
卻也麵臨著被烏桓人侵擾的潛在威脅。
所以李翊才決定將渤海北部分出來,以章武郡作為戰略縱深與之隔開。
而渤海郡,則可以全力發展生產農業。
“那不知使君打算用誰為章武太守?”
甄堯又問。
“……徐公明。”
李翊沉吟片刻,選擇了徐晃。
“……喏,下官這就去與荀府君商定此事。”
甄堯未及出門,又有一侍者走進房內,行了個禮:
“使君,袁夫人在外求見。”
李翊隻輕輕嗯了一聲,繼續批閱案前竹帛。
那侍者見李翊點頭,又躬了躬身子,便退出書房外去了。
俄頃,袁瑩在侍女陪同下走進房內。
將兜帽摘下,任由侍女脫了披風。
“來了?”
李翊目光微微一抬,便直對上那雙美眸。
袁瑩福身行了一禮,才走近了些:
“外麵有些飄雪了?”
言訖,款步走至案旁,朝那研磨的童仆瞧了一眼。
後者當即會意,擱下墨悄悄退了出去。
李翊望一眼窗外,歎道:
“不怪這幾日瞧著天氣陰沉沉的。”
“汝回去路上當心些。”
話落,已是又將一封公文給寫好了。
李翊拿在手裡檢查,目光從頭掃至尾,落在最後一行字上。
眉宇間多了幾分冷峻,合了竹帛遞給還在等候的甄堯。
李翊語中帶著幾分沉著:
“這封軍令,汝一並拿去給荀府君,叫他依我令行事。”
“傳達冀州各處郡縣。”
甄堯連忙捧了竹帛,原來這道軍令寫得是:
——“其與袁氏同惡者,與之更始。”
“諸民不得私讎,禁厚葬,皆一之於法。”
大意為,凡是與袁氏同流合汙的人,皆可改過自新,本府既往不咎。
如今戰事已經結束了,民間百姓不得私自尋仇。
也不得在沒有官府文件的情況下,隨意厚葬他人。
一切都得依法辦事。
李翊頒布這條法令,依然是在儘量淡化河北、河南大戰對民眾的影響。
眼見諸事處理的差不多了,李翊這才將目光落在袁瑩身上。
聞著她身上似有微苦的藥香,不覺眉心微微一蹙:
“……可還吃著藥?”
袁瑩本是河南人,又常年隨袁術生活在南方,早已適應了那裡的氣候。
如今遷到北方來,難免有些水土不服。
尤其剛生完孩子,身子羸弱,加上舟車勞頓,便害了場大病。
“吾已遣張神醫為夫人看過,縱是風寒,七八日也該好了。”
“難不成張神醫的方子治不得夫人之病?”
神醫有兩位,張仲景被李翊留在了北方。
後來官渡之戰時結識的華佗,則被留在了徐州。
因為徐州正在大力發展醫學,興辦醫校。
張仲景的離開,醫道謁者的職位便有空缺,正好給了華佗。
這種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華佗自然沒有理由拒絕。
欣然留在了徐州,一麵為人治病,一麵傳授醫術給學生。
袁瑩玉手執墨,在硯台上勻勻打著璿兒。
“不……妾身的病已好了。”
“請夫君放心。”
說話的聲音很輕,“適才是去看了宓姐姐。”
李翊毛筆一頓,隨即又恢複了平常神色。
“……這便對了,汝等當時常與伯母往來。”
自將劉夫人等眾接到南皮之後,李翊有意安排家人,確切地說是安排袁瑩。
去劉夫人家串門,因為李翊都是借著袁瑩的關係,才能管劉夫人叫上一聲伯母的。
不止如此,
每每有重要場合,需要夫妻二人同時出麵的活動,李翊都是帶著袁瑩出去。
為的就是展現自己“袁家女婿”的身份,從而做給河北人看。
按《獻帝春秋》記載,袁紹死後,河北人是:
——“市巷揮淚,如喪親家。”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袁氏:
——“世布恩德,天下家受惠。”
考慮到袁氏的影響力,李翊這才努力去緩和與袁家的關係。
並且以“袁氏正統”自居。
畢竟袁術雖然是骷髏王,但人家確確實實是袁氏嫡出。
而袁紹也真的是小婢養的。
袁瑩見李翊一時不語,眸底漸漸泛上了幾分戚然,仍繼續道:
“今日定有一場大雪,宓姐姐的身子,受不了寒的。”
李翊便問,“……她還好麼。”
袁瑩黛眉一揚,忙道:
“宓姐姐雖然時常避開夫君,但瑩兒總覺得她心裡是一直念著夫君的。”
“……她想見您。”
李翊忍不住撲哧一笑,道這話你聽著不覺得好笑嗎?
她有意避開自己,卻又念著自己,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李翊抬眸望向窗外,見漫天飛雪隨風而去,不知所蹤,終是道:
“且坐會罷,待雪停了再回去。”
微微一頓,並不看她,“吾會去的。”
言外之意,自是說他會去看一看甄宓的。
袁瑩暗自鬆了口氣,她自跟姊姊分彆之後,身邊已無太多可以交心之人。
多虧了李翊“逼著”她去串門,她才認識了甄宓姐姐。
這位同樣出身於名門貴胄,知書達理的女子,與袁瑩話很投機。
算是她到北方後交到的為數不多的朋友。
袁瑩依言離了案前,卻不去落座,反朝著李翊方向端端正正跪坐下來。
“……甄宓姐姐生的貌美,為人又知書達理,家世又好。”
“此前瑩兒去見伯母時,伯母便常對我言,若無夫君,袁氏一門斷難免於斯難。”
“‘故願就甄氏為君侯執箕帚’,此為伯母原話。”
“既然長輩無甚意見,夫君又何必也似宓姐姐那般不主動?”
“人家是女兒家,多有不便,夫君堂堂男兒,還有什麼顧慮的?”
李翊聞言,竟彎唇笑了,忍不住伸手刮了一下袁瑩的鼻子。
“你這妮子,竟然教訓起我來了?”
“……嘻嘻,人家說的本來就是實話。”
袁瑩俏皮地偏了偏腦袋,像一隻小雪狐一般。
“這世上有很多事,不能單憑意氣去做。”
“還要去考慮它背後所帶來的影響。”
“……什麼影響?”
袁瑩睜著水汪汪的眼睛問道。
“……嗬嗬,就比如——”
李翊望一眼袁瑩,“比如你的姓氏。”
“我的姓氏?”
袁瑩一怔,楞柯柯地說道:
“我自生來便姓袁,未嘗有人論我姓氏如何。”
“……嗬,雖無人明言指摘,然無處不顯其意。”
“瑩兒不明,絲毫亦不明……”
袁瑩呆呆地搖了搖頭,不能理解李翊這話是什麼意思。
更不知道這跟甄宓又有什麼關係。
“冀州賢才甚多,若甄功曹不姓甄,可為我府上功曹否?”
李翊耐心地開導袁瑩,向她闡明這其中的道理。
“……江湖非刀光劍影,乃人情世故也。”
說完,便要起身出門。
甫一出門,隻見甄堯便急匆匆地跑了回來。
李翊一皺眉,“叫汝辦的事,可辦妥當了?”
“……呃,是是是,下官已將使君的公文交給荀府君了。”
“適才荀府君有消息傳來,說幽州袁熙、袁尚,起五萬大軍南下,直逼我渤海郡!”
啊!?
袁瑩聽到這個消息,不免一驚。
她雖不問政事,但還是清楚渤海郡是緊鄰著幽州的。
等於說幽州之兵一旦南下,直接就打到渤海來了,一點縱深都沒有。
李翊瞧一眼袁瑩的反應,非但沒有緊張,反而調侃似的一笑。
仿佛在說,瞧見了吧,這便是我要分章武郡出來的原因。
縱然他們這些上位階級知道具體的情況如何,但底層民眾得知這些消息難免會恐慌。
分一個章武郡出來,也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使君,我冀州兵馬雖眾,但分屯於彆處郡縣。”
“若要全部調來,也須時間,渤海隻一萬郡兵。”
“依在下之見,不妨先從河間、安平調轉兵馬過來。”
“命張郃、高覽兩位將軍,領兵來援。”
李翊揮了揮手,拒絕了甄堯的建議。
甄堯正欲詢問緣由,李翊則徑直走向大堂。
“不必驚慌,二袁兒又不是脅生雙翼,豈能頃刻間飛至我郡。”
“且召各級官員來大堂議事。”
很快,渤海的各級官員紛紛趕來正堂,商議拒敵一事。
“二袁兒來得急,儘起幽州之兵,來犯我渤海。”
“其意在奪取冀州,主公將河北事務委任於我,我自當儘心守禦。”
“諸位皆是肱股之臣,與我也共事多年,這裡沒有外人。”
“諸公有什麼意見,儘管暢所欲言,不必顧慮。”
這是河北官員與徐州老臣首次在重大會議上的共事,所以李翊先提前打了個預防針。
告訴大夥兒既然入職了就都是一家人,不必再有河南、河北的地域成見。
大家現在都算是在為劉老板辦事兒,好好乾,保管吃香喝辣。
彆想那些有的沒的。
李翊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兩邊爭吵。
以致意見不合,拖慢辦事效率。
張遼也算是徐州老臣了,他率先開口發言:
“袁氏勢力盤踞已久,不可不早除。”
“今其既已儘起幽州之兵,殊死一搏。”
“不妨起大軍迎之,畢其功於一役。”
“以免夜長夢多。”
“誒!不可。”
已經是章武郡太守的徐晃,站出來反對張遼的意見。
“……使君自上任冀州以來,一直推行縮衣節食,節省軍略開支。”
“今要與幽州之兵決戰,必起彆處郡兵。”
“中間糧秣輜重運轉,耗費多勞,有損國力。”
“自有悖李使君初衷也。”
張遼意味深長地望一眼徐晃。
暗道好你個徐公明,我原以為我張遼已經算是標準的職場人了。
沒想到你徐晃比我張遼還狠,真是拍馬屁與無形之間。
他這就屬於典型的跟著領導的方針走。
方案隻要是與領導方針相悖,便是錯誤的。
果不其然,李翊對徐晃的一番發言很是滿意,出聲讚揚道:
“公明所言,甚合吾意。”
“今河北諸郡初定,我各處郡縣,都留有重兵,就是為了預防不測。”
“若調集他郡兵馬,一費錢糧,二費時間。”
“三者,大材小用。”
打仗是最燒錢的,所以李翊打仗的原則始終是:
要麼就不要打,要麼就往死裡打。
現在打個銳氣儘失的二袁兒,居然還要調動其他郡的兵馬,這得浪費多少錢?
“……那不如,向關將軍求援,請他從青州增派些人馬過來。”
“使君看是如何?”
陳到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渤海郡毗鄰青州,青州發兵,隨時可以支援渤海。
最重要的是青州戰略位置好,幾乎不受外敵威脅。
即便把兵派出去,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哈哈哈。”
辛毗仰頭大笑,“列位諸公所言,俱非善論。”
辛毗算是袁氏舊臣的代表人物了,適才都是徐州老臣在發言。
這下輪到他來提意見了。
“不論是從他郡調兵,亦或者從青州征調人馬,那都耗錢耗量。”
“有悖使君縮衣節食的治國方針。”
“況從我冀州本郡調遣兵馬便已罷了,青州非我冀州轄屬。”
“若向青州求援,難免驚動徐州。”
“使君才剛剛上任,便要向外州乞求援軍。”
“……這不顯得我冀州之人無能嗎?”
辛毗攤了攤手,表麵上在說顯得他們無能。
實則是在諷刺,從外州調兵,會顯得李翊這個領導人無能。
這哪是丟我們的臉,是丟領導您的臉呐!
“……嘁。”
聽出辛毗話裡的譏諷之意,陳到、張遼等老將皆麵有慍色。
“那便直接打,不必麻煩了!”
“我等願為先鋒!”
討論到最後,武將們紛紛急眼了。
打算回歸最簡單暴力的方式——乾就完了。
反正他們冀州又不是沒有兵。
就算渤海的兵真打不贏,再從河間、安平調就是了。
若不是李翊為了省錢,換作其他領導人,早就從這兩個郡國處調兵過來給二袁兒包餃子了。
“……諸公勿急,諸公勿急。”
還是辛毗出聲打斷眾人,他撚著胡須,洋洋灑灑地獻出一策:
“吾有一計,不須勞煩使君出動兵馬,便可使幽州之地自亂。”
哦?
李翊眉梢一揚,喜道:
“辛彆駕有何妙計,請為我言明。”
辛毗畢竟在河北乾了這麼多年,對這裡的人事政務還算了解。
當即洋洋灑灑,獻出一策。
“袁熙帳下雖有五萬兵馬,但有三萬餘數,儘數掌握在張南、焦觸二將手中。”
“此二人原是幽州豪族出身,袁本初平定幽州之後,仍用此二將。”
“保其部眾,置於袁熙帳下。”
“目今袁氏衰敗,二將必生反心。”
“使君隻需修書一封,許以高官厚祿。”
“張南、焦觸必起兵反叛幽州!”
“到那時,又何須勞煩使君起渤海之兵征討?”
“更彆談要從他郡調遣兵馬,費錢費力了。”
李翊大喜,連道妙計妙計。
當即修書一封,秘密發往幽州去。
時焦觸、張南正在廣陽郡。
廣陽郡,又稱燕國。
此前說過,袁熙手中的幽州真正實控的地方隻有涿郡和漁陽郡。
兩個郡之間,便夾了一個廣陽郡。
之所以沒將廣陽算進來,就是因為張南、焦觸手裡握有重兵,是一個不可控的因素。
二將已經得到了幽州刺史袁熙的軍令,命他們儘起本郡兵馬,配合袁氏兄弟南下。
在得到軍令後,二將依令調動了兵馬。
但卻並未著急南下。
眼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北方之地早已換了主人。
二將這些天都在思考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跟著袁氏兄弟混到底還有沒有出路?
就在二將躊難決之時,忽報冀州有使到。
並且其稱是二將舊友。
張南、焦觸即命人將之請入。
乃馬延、張顗也。
此二將乃是袁尚舊部,因臨陣倒戈,協助李翊破了袁尚主力有功,遂封列侯。
他們與張南、焦觸算是老同事。
“兩位將軍,彆來無恙否?”
馬延、張顗異口同聲問候。
所謂又怕兄弟過得苦,又怕兄弟開路虎。
眼見著曾經的同事,如今一個個在冀州混得風生水起。
張南、焦觸還不明白這二人是個什麼貨色嗎?
就是個普通的三流武將而已。
隻不過在時代浪潮中,站對了隊,所以混得比許多一流武將都要好。
馬延、張顗二人的故事告訴了世人,關鍵時刻站好隊,真的很重要。
“吾等奉李冀州之命,特來邀兩位老友舉事!”
馬延、張顗直接開門見山,闡明了希望張南、焦觸儘起幽州之兵,反叛袁熙的請求。
“如今袁氏大勢已去,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
“李冀州從不虧待有功之臣,兩位老友見我二人但清楚一二。”
“似我二人這般不才,都能大享富貴。”
“而兩位老友卻擁數萬之兵,有擎天架海之才。”
“若肯舉兵協助李冀州平叛,必得厚賞,委以重用。”
馬延、張顗不算舌辯之才,但手上能開出的條件實在是太豐厚了。
他們隻需照實說便好,不信你二人不心動。
果不其然,張南、焦觸皆是怦然心動。
本就覺得跟在袁氏身邊混,已經看不到前景。
更彆說他們手上本就握有重兵,無須聽從二袁兒的指揮。
“……願聞其詳!”
張南、焦觸一拱手,恭恭敬敬地詢問計策。
馬延、張顗二將乃道:
“隻要兩位將軍肯起兵舉事,李冀州會上表朝廷,奏焦將軍為幽州刺史,張將軍為漁陽太守。”
“你二人可驅率各郡太守、縣令、縣長,以背袁向劉。”
張南、焦觸從其言,又補充說道:
“願從老友之言!”
“隻是我郡中袁氏擁躉極多,待明日我等殺雞儆猴,以便起事。”
馬延、張顗大喜,連忙道:
“好好好!要舉事就快。”
“二袁兒那邊已經動身了,可莫讓李冀州等急了。”
次日,一大早。
天剛剛蒙亮。
張南、焦觸便會聚全部兵馬,謂眾人說道:
“袁尚、袁熙倒行逆施,執意與朝廷作對。”
“今吾等可降朝廷,改過自新。”
“公等莫要執迷不悟,一誤再誤,否則劍不容情!”
喊完,命人牽來一匹白馬。
張南、焦觸殺白馬,立盟為誓。
相約有不從令者,皆斬!
底下眾人皆不敢說話,隻得依次歃盟。
就在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人,大聲叱道:
“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其破亡敗走。”
“吾智不能救,勇不能死。”
“於義有違,若還要乃北獻劉,恕吾弗能為也!”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