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臨連忙行禮道:“陛下過獎了,臣隻是儘了自己的本分而已。”
朱元璋搖了搖頭,說道:“不,江臨。
你的功勞,朕都看在眼裡。你為大明王朝做出的貢獻,無人能及。”
眾大臣也都紛紛稱讚江臨。
現在的江臨,在朝堂之上的威望如日中天,甚至已然超過了當初的李善長。
畢竟,大家看江臨都是以天神下凡來看的,正常人能鼓搗出這麼多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東西嗎?
汽車、直升飛機、蒸汽機,哪一樣不是驚世駭俗的發明?
江臨此時又提了出來,說道:“陛下,臣請奏,計劃在工廠實行等級製度,員工按照1到10劃分,按照不同的等級,製定不同的工資。”
朱元璋很是好奇:“江臨啊,咱很好奇,你說這個1到10,是個什麼意思啊?”
江臨:“這等級非臣憑空臆造,而是依工部十二監四司八局改製而來。13如內官監的火者,需掌鉗錘之術;46可比司禮監隨堂,須通算學輿圖;79當如司禮監掌印,得兼修格物致知。至於 10(突然提高聲調)這是臣專為陛下設的總工程師銜,唯有您能親賜龍紋金印,督造天下神器!”
朱元璋很是高興,不假思索的擺手說道:“哈哈哈哈,江臨啊,你小子!這種小事你自己定奪就是!咱相信你的能力。”
江臨又說道:“臣再請奏,臣先行允諾了本次參與製作蒸汽機的工匠,這批工匠和工人可以世襲罔替,其嫡係子嗣可安排入廠。”
朱元璋眉頭一皺,疑惑地問道:“江臨啊,放眼曆史,向來都隻有宗室和作出重大貢獻的公侯伯爵才可以世襲罔替,你怎麼搞出來個工人世襲罔替啊?”
江臨解釋道:“陛下,這是為了獎勵這群製造蒸汽機的工匠,而且,這台蒸汽機也隻是第一台,後續想要擴大生產,離不開這批寶藏工匠。陛下降下賞賜,對他們也是個激勵。若說軍戶守疆土,匠戶便該守工廠,其子弟可七歲入塾,晨習機械,暮練西洋算學,十二歲須解蒸汽機三部件原理,名曰「啟蒙試」。每三年由朝廷考校,父傳子技若有精進,可升等級;三十歲無成者,逐出工廠,優勝略汰,如此,這些優秀工匠的子嗣也會傳承了他們的手藝,為大明王朝的未來繼續貢獻力量。”
朱元璋聞言,沉思片刻後,點了點頭說道:“你說的也有道理。好吧,朕就答應你。這批工匠和工人可以世襲罔替,其嫡係子嗣可安排入廠。”
江臨連忙行禮道:“多謝陛下恩典!”
就在此時,江臨又放出了王炸。
他說道:“陛下,臣還有一個請求。臣請設立格致科,將機械製造納入科舉考核!”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皆驚。
“這怎麼行?科舉曆來考的都是經義、詩賦、策論、判語,都是四書五經的內容。怎麼可以把機械製造這種粗鄙之活搬上台麵?”
“是啊,這簡直就是離經叛道!科舉是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怎麼能讓工匠來考科舉?”
“科舉考的是學識和治國之策,怎麼能考機械製造這種粗鄙之活?你這簡直是在敗壞我大明王朝的科舉製度!”
“江大人,你這簡直是胡鬨!科舉是神聖的,怎麼能被這種粗鄙之物玷汙?”
江臨早就猜到了這群思想迂腐的老古董會反對。
麵對這樣的情況,江臨選擇了分層次的化解。
江臨對著那些腐儒說道:“諸位大人,朱子雲‘格物窮理’,今蒸汽機之力,即天理顯現。機械非奇技淫巧,實乃參悟天地運行之道。”
“昔張衡造地動儀,功在千秋,列祀孔廟,受後人敬仰。今格致科學子,亦當享此殊榮,為後世所銘記。”
“若固守舊製,不思變革,‘國亡族滅’之禍不遠矣。曆史之鑒,曆曆在目,宋元之覆轍,豈可重蹈?唯有順勢而變,方能保我大明萬世基業。”
說完,江臨又將目光投向了那些改革派的大臣,說道:“科舉取士,本為選拔治國之才。然今日之大明,需兩類賢臣:一為通經史、治民之儒臣,二為精格致、強兵之技臣。若二者並行,則陛下既得蕭何之賢,亦得公輸班之能。如此,大明何愁不興?”
接著,江臨轉向朱元璋,語氣懇切:“陛下,您驅逐蒙元、重振華夏,功績可比漢唐。然北元餘孽未滅,倭寇屢犯海疆,邊境不寧,百姓不安。若僅憑弓馬刀劍,何以保萬世基業?唯有讓工業強大,方能逐鹿天下,讓大明威震四方。”
最後,江臨看向徐達和湯和這兩位開國功臣,說道:“徐公、湯公,你們二位皆是身經百戰之將。試想,若用蒸汽機車運兵,七日可達大同,軍情傳遞迅速,戰無不勝;再以機械鑄造佛郎機炮,其威力遠超傳統火炮,草原部落豈敢再有南下之膽?我大明邊疆,將固若金湯。”
他環視一周,聲音提高了幾分:“諸公可曾記得,蒙元火器曾橫掃歐亞,何等威風?而今西洋夷人艦船已裝蒸汽輪機,航速極快,武器先進。”
“若我大明科舉仍不納格致之學,百年之後,史書工筆,當記今日在座諸公為誤國之臣!”
“到那時,悔之晚矣!”
聽完江臨的一番話,滿朝文武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那些反對的腐儒們麵麵相覷,一時無言以對。
他們雖然心中仍有不甘,但江臨所舉的曆史教訓和現實威脅,讓他們無法輕易反駁。
一位老臣猶豫著說道:“江大人所言雖有道理,但科舉製度乃祖宗之法,豈可輕易更改?若因此壞了規矩,恐惹天下非議。”
江臨:“此言差矣。祖宗之法,固不可廢,但亦需與時俱進。若一味守舊,不思變革,那才是真正的壞了規矩。如今大明正值盛世,正需實用之學來推動發展。若科舉仍隻考經義、詩賦,那培養出來的官員豈不是隻會紙上談兵,毫無實用價值?”
又大臣反駁道:“江大人,你這想法太過大膽。工匠就是工匠,怎能與官員相提並論?他們隻會動手做活,哪裡懂得什麼治國之道?若讓他們參與科舉,豈不是亂了套?”
江臨搖了搖頭,說道:“此言更是大錯特錯。工匠之中,亦有奇才。他們雖不通經史,但對機械製造卻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技藝。若能將他們納入科舉,必能為大明培養出更多精通實用之學的賢才。再者,官員亦需了解民生疾苦,知曉百姓所需。若能與工匠交流學習,豈不更能體恤民情,製定出更加符合實際的政策?”
徐達站了出來力挺江臨:“江大人所言極是。臣以為,科舉製度確實需要改革。如今大明正值盛世,正需各類人才來共同治理國家。若能將機械製造納入科舉考核,必能吸引更多有誌之士投身其中。”
朱元璋站在大殿之上,目光深邃地看著江臨,心中思緒萬千。
他知道,江臨所說的這些方法和製度,肯定是來自未來世界。
對於目前的他,對於目前的大明來講,這些新奇的思想和製度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江臨的這些發明也都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好東西。
但是,思想的碰撞往往是最激蕩的。
江臨帶來的一些製度和新奇的思想,雖然有可能推動大明的發展,但也有可能動搖帝王的統治。
此舉還有可能得罪天下讀書人,被天下人一同抵觸。
這些個執拗的讀書人,最是難說話!
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朱元璋不得不仔細權衡一下。
畢竟他作為大明的皇帝,他的一切一切出發點,肯定都是為了帝王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