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
誰都沒有想到,在大明蒸蒸日上的今天,竟然還能發生這樣的慘劇。
大明周報用頭版頭條來報道了此事。
這也是自創刊以來,頭版頭條首次刊登皇家三人組以外的信息。
由此可見,這件事情帶來的震撼有多大。
此事也很快就傳開,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
不過對於此事的看法,卻呈現了兩極分化。
一部分人認為,大明必須出兵懲戒土著。
不過同樣是出兵,理由卻不一樣。
有人是從國家尊嚴的角度來說的,漢人是華夏正統,大明自詡為正統。
土著屠殺漢人就是打大明的臉,大明必須要出兵維護自己的尊嚴。
還有人則是從同族的角度來考慮的,
沒什麼可說的,同族被屠殺,必須出兵報仇。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有人認為應該出兵,自然就有人反對出兵。
他們也分為兩種不同的聲音。
一種認為,大明正休養生息,不能輕易掉入戰爭泥潭。
這麼多年,朝廷始終未能解決西南和雲南的蠻夷問題。
南洋勢力眾多,這要打到哪年哪月去?
按照以往的處置辦法,朝廷下旨申斥就完事了。
等將來有機會,再慢慢收拾他們也行。
還有一部分極端保守派,則認為南洋漢人背祖棄宗,自願與蠻夷為伍,被殺了也是活該。
看以後還有誰敢離開華夏大地。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的不可開交。
不過大多數人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萬裡外的一群人被殺,和我有什麼關係?
還不如想想今晚吃什麼呢。
陳景恪一直在關注朝野對此事的看法,對於這些人的冷漠,非常的無奈。
還是缺少族群認同啊。
不過他也知道,這是難以避免的。
彆說是現在,前世民族主義盛行,依然有大把的人沒有民族概念。
有些人是因為缺少教育,以至於族群概念不深。
有些人則恰恰相反,正因為書讀的太多,自以為掌握了真理,開始否定民族概念。
大明的情況沒有那麼複雜,純屬宣傳教育不到位。
“任重而道遠啊。”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麼任重而道遠?”
陳景恪簡單的說了一下自己的發現。
朱雄英倒覺得很正常“嗐,全民推廣華夏概念才幾年,能有現在的成果已經不錯了。”
“你不是經常說欲速則不達嗎,怎麼比我還著急起來了。”
陳景恪苦笑道“這麼多人被殺,我能不著急嗎,我恨不得一步功成。”
朱雄英聳聳肩,說道“那你想去吧……對了,我爹宣布廢朝三日,並頒布罪己詔。”
“還讓我代他祭天祭祖……你覺得這樣做夠不夠?”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可以,不過罪己詔的措辭考究一點,重點強調一下族群的概念。”
“再找人寫一些族群相關的文章……”
“讓大明周報出一期加刊,專門刊登罪己詔和這些文章。”
“我們要趁此機會,告訴天下人何為族群,應該如何對待族群問題。”
“同時也要告訴天下人,為何大明是華夏正統。”
古代是沒有族群概念的,至少華夏這一塊,族群意識非常薄弱。
強調族群有什麼意義,對大家有什麼好處嗎?
所謂族群,有吃的重要嗎?
這也是數年的宣傳,效果並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今天陳景恪就要借著這次機會,告訴天下人何為族群。
就在大家為南洋的事情爭論不休的時候,突然宮中傳出消息。
陛下聞聽子民被殺,悲戚不已。
聽到這個消息,激進派頓時就高興了。
看陛下這態度,是要打啊。
保守派卻憂心忡忡,陛下可千萬不要衝動啊。
雙方不約而同的做好了準備,明天早朝一定要好好勸說陛下。
隻不過一方是勸出兵,另一方是勸不要出兵。
隻是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了他們的意料。
第二日早朝,朱標眼睛紅腫,談起南洋之事悲痛欲絕。
不停的自責“大明子民被殘害,是朕之過也。”
“朕對不起天下萬民,對不起枉死的百姓,朕……枉為天子也。”
聞聽此言,保守派一邊站出來勸說皇帝節哀,一邊默默地將奏疏都塞進了袖子裡。
這還勸個啥,算了,愛咋咋滴吧。
激進派則興奮不已,義憤填膺的說道
“君辱臣死,請陛下下令征討不臣。”
朱標並沒有當場做出決定,卻下旨輟朝三日,並下罪己詔,同時還命皇太子向昊天和祖宗請罪。
罪己詔?
聽到這個決定,保守派和激進派都震驚了。
這可是罪己詔啊,自古以來有幾個皇帝,願意主動下罪己詔的。
陛下這是將所有的罪責,都攬在了自己身上。
陛下他……果然胸懷天下,愛民如子。
群臣激動的熱淚盈眶。
尤其是文官們,若非氛圍不合適,他們都要站出來讚頌吾皇聖明了。
隻有少數依然不死心的保守派,注意到了另一個問題。
皇帝雖然還沒有公開表態要出兵,可又是罪己詔,又是向蒼天祖宗請罪。
還有彆的選擇嗎?
如果不打,這罪己詔豈不是再打自己的臉?
如果不打,怎麼回複蒼天和祖宗?
他們想要阻止皇帝這麼做,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你可以阻止皇帝出兵,甚至不配合朝廷出兵,總不能阻止皇帝下罪己詔吧?
現在詔書下了,你看著辦吧。
事已至此,先吃……不是,他們隻能安慰自己,皇帝還是很照顧大家情緒的。
沒有強行下令出兵,而是以這種更委婉的方式做出決定。
比起太上皇他老人家,可好太多了。
當皇帝要下罪己詔的消息傳出後,所有人都意識到,問題的性質變了。
就算是最淡漠,最沒有族群意識的人,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
然後一個話題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
離開了大明本土的漢人,還是不是華夏子民。
為了一群遠在天邊的人大動乾戈,到底值不值得。
也就在這個時候,大明周報加印版出版,頭版頭條就是皇帝的罪己詔。
第二版就是南洋慘案的詳細過程。
後麵幾十篇文章,全都是圍繞南洋事故、罪己詔,以及華夏身份而寫的。
這些文章解釋了現在大家最關注的問題。
入則華夏,出則夷狄。
隻要他們認同、學習華夏文化,並以華夏人自居,那他們就是華夏人。
至於出兵值不值……
陳景恪的文章做出了解答。
當然,他的文章不可能隻解釋這一個問題。
而是係統的闡述了,為何華夏一家。
大家擁有共同的文化、信仰、風俗習慣,我們抱團取暖,與天鬥與地爭,在這個世間努力生存。
有人會說,什麼華夏,什麼大明,與我一個月三百文錢的人有關係嗎?
然而反過來想想,如果沒有華夏和大明的庇護,你連三百文錢都沒有。
指望異族人給你吃的喝的?
彆做夢了,看看南洋蠻夷是如何對待當地漢人的。
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華夏是一個巨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巨人身體的一部分。
我們團結協作,我們團結一心,這個巨人就是無敵的。
如果我們不團結,就會手腳不協調,彆說戰鬥,直接就癱地上起不來了。
如果腳受到傷害,手覺得與自己無關,那很快這個巨人就會失去腿腳。
沒有了行動能力,手也無法獨存。
南洋的漢人被屠殺,我們以為與自己無關,就高高掛起。
那麼有一天我們會失去嶺南,失去江南,最後失去一切。
隻有大家團結起來,敵人膽敢動我們一根毫發,手就拿起武器,腳就加速追上敵人,齊心協力將敵人擊倒。
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人敢覬覦我們。
如此,我們才能安心生活。
我知道大明還存在諸多問題,可隻有先活下來,才能慢慢去改。
如果死了,就真的一了百了了。
這篇文章洋洋灑灑寫了四五千字,堪稱是大長篇了。
但看到這篇文章,解縉卻非常頭疼。
太長了,相當於三分之一部論語。
真刊印出來,得一整個版麵才行。
而且,這篇文章遣詞造句非常不嚴謹,通俗點說就是有點水。
他估算了一下,這文章能壓縮到千字以內。
換成其他人敢這麼投稿,他肯定不用。
但這是陳景恪寫的,他隻能試探的去問,能不能壓縮一下。
陳景恪對他的難處表示了理解,然後堅決不改
“這篇文章就是寫給普通人看的,壓縮成晦澀的文言文,有幾個百姓能看的懂?”
“不過你也不用發愁,這是加刊,屬於特例。”
“既然是特例,那選稿就不能用以前的老標準。”
“而且這一期的加刊以半價發售,儘可能多的鋪貨,要讓更多人看到。”
“至於成本……賠了多少錢伱寫個條子,我讓戶部給你補上。”
有了這個保證,解縉啥都不說了。
回去之後連忙找人,把水平在線但以前沒能刊登的稿件,全都翻了出來。
陳伴讀說是特刊,標準不一樣。
我這也是嚴格執行他的意誌。
至於加刊的內容是正常版本的三四倍……都說了是加刊,能不能體會上級精神?
於是,當加刊出版後,大家發現這一期的報紙特彆厚。
內容比以前多了四倍。
關鍵價格隻有正常的一半。
於是,很多人就衝著這個分量,也選擇買一份回家。
古代字是很珍貴的,比如有人亡故,條件允許就會用寫滿字的紙做一套紙衣穿上。
當然了,最普遍的用法,還是糊牆糊窗戶。
報紙糊牆糊窗戶,在很多地方已經成了潮流。
回收廢舊報紙賣給彆人糊牆,已經形成了生意。
而這一期加量不加價,上麵還有皇帝的罪己詔,大家可太喜歡了。
銷量直接增加了好幾倍。
陳景恪聽說了此事,簡直哭笑不得。
解縉這家夥,是真會找機會啊。
不過也無所謂了,朝廷財政富裕,也不差那幾千貫。
而銷量的增加,也意味著報紙內容傳播的更廣。
南洋慘案很快就傳遍了大明每一個角落。
而罪己詔和朝廷要出兵複仇的消息,讓百姓首次感受到了族群到底意味著什麼。
大家都接受了一次洗禮,對華夏、對大明有了更深的歸屬感。
就連大明本土的少數族群,也同樣如此。
隻不過,在認同華夏身份的同時,他們還多了一層羨慕。
為何我不是漢人?
朝廷派遣到各個部落的宣政使,突然發現自己的工作變得好做了許多。
很多人都跑過來問,他們算不算華夏人。
如果自己被欺負了,大明會不會替他們報仇。
宣政使又不蠢,自然知道是為什麼。
立即就把《華夏簡史》拿出來,翻到關於他們族群的記載。
看看,書上都寫了,你們也是華夏子孫。
再看看你們的身份牌,上麵寫的清清楚楚,你們就是大明子民。
於是,這些人就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華夏人’這個概念,不知不覺深入了他們內心。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現在朝廷願意為了萬裡之外的華夏人複仇。
那麼將來我受到了欺淩,朝廷也會為我複仇的。
以前有人這麼說,他們肯定會嗤之以鼻。
皇帝知道我家的門朝哪開嗎?給我報仇,彆搞笑了。
但現在,罪己詔和出兵南洋,卻讓這個問題有了最好的答案。
同仇敵愾這四個字,在這一刻有了最好的注腳。
讀書人的感觸是最深的,因為書中所寫的內容,照入了現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秦風·無衣》這首詩歌大家耳熟能詳,可是並沒有人相信裡麵的內容。
因為不論是史書上寫的,還是現實中發生的,都和詩歌中描寫的完全不一樣。
爭霸天下,百姓是為了混口飯吃,君主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誌。
什麼為了天下萬民,那不過是忽悠人的口號罷了。
什麼與子同袍?什麼與子同仇?
扯淡吧。
然而現在,他們終於知道了這首詩的真正含義。
不是為了實現某個人的野望,也不是為了某個小群體的利益,而是為了整個族群的生存而戰。
也隻有站在整個族群的高度,大家才會同仇敵愾。
這才是秦風·無衣。
這一刻,即便是最保守的人,都放下了心中的顧慮。
出兵。
目標,南洋。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