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爭就是勢與勢的碰撞,爭的也不是對錯,目的也不是消滅對方,而是攫取最大的利益……”
“還有一種是道統之爭,更加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勢強的時候,就施展雷霆手段,獲取最大的話語權和利益。”
“勢弱的時候就蟄伏,慢慢積蓄自己的勢,等待時機來臨。”
“王安石數次拒絕朝廷征召,用三十年養望,就是在積蓄自己的勢。”
“然後一遭為相,就開啟變法,強行推動自己的政策……”
“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他養望蓄勢的做法,就是黨爭的真諦所在。”
陳景恪不禁想起了前世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徐階鬥嚴嵩就是這個套路。
蟄伏二十年積蓄自己的勢。
沒有什麼刀光劍影,更沒有快意恩仇,有的隻是苟且。
一直等到時機到來的那一天,頃刻間天翻地覆,一舉將嚴嵩父子扳倒。
可是……這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呢?
徐達為什麼要沒頭沒腦的說這番話?
徐達看出了他的疑惑,卻並未直接解釋,而是說道:
“王安石為相之後,從未試圖用嘴說服對手,而是雷厲風行強行推動變法……”
“因為他知道,大家的矛盾不在於誰對誰錯,更不是簡單的利益衝突,而是道不同不相與謀。”
“道理還有辯論的機會,利益還可以妥協,道統之爭有進無退……”
“與其浪費口舌,不如先推行自己的道。”
“等變法成功,對手自然而然會自己去調整,適應新的法度……”
“如果失敗,則道統毀滅……”
“你和儒生們的鬥爭,往小了說一文不值,不就是一個長發短發嗎?”
“但往大了說就是道統之爭……”
“你是不是覺得,這次鬥爭為何如此簡單?儒生們的反抗也不是很激烈?”
陳景恪點點頭,儒生們確實沒有怎麼抗爭。
除了寫寫文章打打嘴仗,什麼都沒做。
不過,在他看來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就是一個發型,一個風俗習慣而已。
或許涉及那麼一點禮法問題,可也不應該這麼嚴重。
就算剃短發又能如何?
自己又沒有提出什麼學說思想,撼動不了儒家的地位。
突然,他想到徐達方才的話,剃發往小了說不值一提,往大了說涉及到道統。
很明顯,儒家選擇了大事化小。
可為什麼他們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答案很簡單,自己背後站著的是皇帝,又有徐達和藍玉表態支持。
如果他們強行抗爭,很可能會招致皇帝的打擊。
最後抗爭失敗,儒家的臉麵丟的更大。
或者說,文官們也知道,這是勳貴群體對他們的反擊。
知道爭不過,又理虧的情況下,選擇了視而不見。
所以,從始至終都隻是普通儒生們在抗議,大儒全都保持了沉默。
文官係統也並沒有做出什麼應激反應。
可還是那個問題,我今天來不是聽伱講課的。
你不應該解釋一下,為何利用我嗎?
就算想找個機會打擊一下文官。
以咱們的關係,你直接告訴我,我會不同意嗎?
徐達就像是沒有看出他在想什麼,繼續說道:
“剃發不論是道統之爭也好,利益之爭也罷,你都占據著絕對優勢。”
“可你竟然沒有行雷霆手段,以最快的速度推行此法,而是試圖說服彆人。”
“我知道你是怎麼想的,可你的想法太幼稚了,幼稚的可怕。”
“不服氣是嗎?”
“你完全可以等剃發完成之後,再告訴大家,為何要這麼做。”
“你覺得是通過講道理,讓百姓剃發容易。”
“還是剃完發再給百姓講道理,百姓更容易接受?”
陳景恪嘴巴張了又張,答案自然是後者。
縱使剃發有一萬種好處,可傳統更加深入人心。
想讓他們剃發,宣傳防疫知識反而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破除心中的障礙。
可是如果用強製手段,給他們把頭發剃了,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
頭發都已經剃了,他們心中的障礙也就不存在了。
接下來就是單純的科普防疫知識,難度完全不是一個級彆的。
“你的方法,在強勢的時候顯得保守。”
“磨磨唧唧的,將大量時間浪費在了內耗上。”
“處在勢弱的時候,又顯得過於激進。”
“過早的暴露了目的,必然會遭到對方的打擊。”
“此時你應該先不提剃發,隻宣傳防疫知識。”
“告訴大家長頭發容易藏汙納垢,要勤打理。”
“這叫蓄勢。”
“等到所有人都知道,並認同這個觀點,再找機會嘗試推廣短發。”
“如此才能更好的破局,並達成目的。”
陳景恪徹底沉默了,被徐達這麼一分析,他發現自己確實用了最愚蠢的辦法。
徐達拿起杯子一飲而儘,長出口氣,又說道:
“你想推行剃發,有太多的辦法,根本就無需大張旗鼓。”
“說服陛下,先在軍隊裡施行剃發,對你來說要容易的多。”
“然後通過軍隊來影響他們的家人,再通過軍戶來影響鄉裡。”
“如此無聲無息間,就可完成計劃。”
“就算有儒生反對,在不知道是誰的主意的情況下,他們也找不到攻擊的目標。”
“而你直接選擇正麵硬碰硬,還讓方孝孺寫文章吸引火力。”
“可謂是最愚蠢的辦法。”
陳景恪被說的有些抬不起頭,已經忘了自己是過來討公道來了。
這時,徐達語氣凝重的道:
“如果是彆的,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危的事情,你這麼做還情有可原。”
“就算失敗了,大家也會稱讚你一句忠貞之士。”
“可剃發算什麼?也值得你這麼做?”
陳景恪忍不住爭辯道:“關乎百姓的生命健康,難道不值得嗎?”
“嗬……”徐達嗤笑道:“不剃發就一定會死嗎?”
“人類頂著一頭長發過了幾千年,也沒有滅絕。”
“況且,在袞袞諸公眼裡,人命是最不值錢的。”
“大明有六千萬人,就算死五千萬,還有一千萬。”
“用不了百年,損失的人口就能恢複過來。”
“你為了一個剃發,就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
“那不是仁慈,而是愚蠢。”
“你活著才能造福於民,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陳景恪雖然很不認同,卻也知道他說的是對的。
自己重視人命,不代表彆人就會重視。
過早的暴露自己,反而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