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晉庭漢裔 > 第十四章 伐吳大軍凱旋

第十四章 伐吳大軍凱旋(1 / 1)

推荐阅读: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五月,劉羨仍然在隨陳壽讀書,這已是他隨陳壽發蒙的第三個年頭。春去秋來又春去秋來,不知不覺間,他已長到五尺,在同齡人中不算突出,氣質卻顯得很出眾。剛剛稱得上少年的年紀,劉羨身上就褪去了稚氣,反而顯得溫謙文質。

這都是陳壽精心培養的緣故。

從第二年開始,陳壽開始教授劉羨禮:平日的坐立起居,都講究合乎禮,哪怕是一些繁縟的細節也要牢記。比如如果老師召喚,一定要小步疾走,這就是所謂的“趨”;而長輩在室內,如果人要先出去,必定背對門口,拱手時躬身趨退;哪怕室內隻有自己走動,都要先麵向南,然後方行,這是因為國君在南,父母也在南,不得不敬。

當然,陳壽也還在教導劉羨讀史。隻是隨著學習的加深,他已不用教劉羨識字,也不用再刻意為劉羨挑選書目。而是任憑劉羨在自己書箱中閱讀,遇到疑惑後再為他解答。到後來,陳壽開始忙於《三國誌》的編撰,乾脆便讓劉羨在一旁幫忙整理資料。

陳壽甄彆史料時,將諸如《東觀漢記》、《獻帝春秋》、《英雄記》、《諸葛亮集》、《雲彆傳》、《魏略》、《費禕彆傳》等重要史料壘在一起,堆起來仿佛一塊等身高的大石,而劉羨就在其中翻檢。而陳壽每寫完一章傳記,劉羨也有幸當他的第一個讀者。到了這個時候,過去百年的曆史變遷,對劉羨來說已不再是什麼秘密了。

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令他心馳神往,曾祖與祖父的遭遇也讓他扼腕歎息。不過總得來說,除去五歲那年的門前血案外,劉羨還不能切實感受到書中人的具體影響。畢竟這是書中讀到的故事,人物也隻像是書中的人物,而隨著對現狀的習以為常,劉羨開始漸漸淡忘那天的場景了。

那是他們的故事,我有我的故事。劉羨下意識地這麼認為著,至於自己的故事將要怎麼著筆,九歲的他暫時還沒有想好。

正當他沉溺於這種安詳的讀書時光時,一天,有一個信使突然闖進陳壽草廬,給陳壽送來了一封請柬。劉羨非常奇怪,因為隨陳壽讀書這三年裡,除去給陳壽送衣物飯食的侍女阿難外,其餘草廬拜訪者寥寥,一共也就五六人,還都是偶爾路過的旅客。以致於在相當一段時間,劉羨以為陳壽是沒有任何親朋的。

但這次的信使卻十分鄭重,他等陳壽看完請柬後,躬身說道:“先生,我家主人特意囑咐,此會極為隆重,大家十年又難得相聚一次,盼公勿要推辭。”

陳壽皺了皺眉,隨後瞑目想了一會,回道:“我知道了,你回去跟超宗說,不管李叔龍如何看我,十日後的聚會,我都會去的。”

信使走後,劉羨問陳壽道:“老師,你要去赴什麼會?”

陳壽放下手中請柬,笑道:“都是老師的一些故人與後輩,有些快十年不見了,但如今機緣巧合下,都要抵達京師,所以有朋友就提議,找個地方聚一聚。”

“故人?”

“大多是我的同學,當年都在譙師門下求學,轉眼也是二十多年的事情了。”

劉羨問:“那怎麼現在又來洛陽了呢?”

陳壽答道:“今年不是朝廷出兵滅吳嗎?到石頭城受降吳主的王濬水師,便是由蜀人編練的大軍。王濬將軍麾下的幕僚,也基本都是蜀人,大多是我的舊識。三日後,王公就要帶兵凱旋了,他們也會隨之一同進京獻俘,所以才想著聚一聚。”

“欸?”劉羨頓時起了興趣,他也想見見老師的朋友,也想知道更多以前的往事,“我能跟去嗎?”

陳壽搖搖頭,笑道:“這不過是私人聚會,你身份敏感,去了恐怕平添許多是非。”

劉羨大感失望,而看著弟子的神情,陳壽也不免有些難過,隨即安慰他道:“話說回來,王師凱旋獻禮,也是世間少有的盛況,你不妨隨我一起去旁觀,據說能看到江東吳主哩!”劉羨這才振作起來。

三日一晃即過,當日辰時,陳壽就如約出現在安樂公府。在張希妙的安排下,府中大大小小的孩童少年,包括劉羨在內,大約有十來人,都跟在陳壽後麵去看熱鬨。

凱旋禮的地點定在洛陽城南五裡,也就是在洛水南濱。劉羨一出平昌門,就見烏泱泱一大片人群聚集著,一眼望不掉頭,等他加入人群後,他的視野裡看不見第二個人,脖頸處卻能感受到不止一個人的呼吸。真可謂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就連轉身的空間都沒有。

這是劉羨第一次見到這麼多人,前年馬隆出征的場景根本無法與之相比。他在人群中,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人是多麼渺小又多麼龐大的事物,或許隻需要一聲大喊,人群就會轟然失序,然後不知踩踏走多少生命。

好在陳壽在朝廷還有掛職,他取出官牒後,便有衛士從人群中開出一條小道,引著他們繼續南行,漸漸地,喧囂的聲音被拋在身後,也不見有雜亂熙攘的人頭,一座寬闊廣場豁然出現在洛水河岸。

廣場正中間設有一座露台,可遙遙望見其上的祭壇、華蓋,而在露台下,數百名身著朝服的官員分立左右,更有千餘名禁軍列陣持刀。在他們正南方,一條二十餘丈寬的大道被清理出來,直通向南麵平原不可見處。

可以想見,天子此時就端坐於露台之上,而凱旋大軍將在數十萬人的肅穆注視中上道獻捷。

劉羨一行人被引到廣場的西南側,這裡大多是受邀觀禮的官僚親屬,而對麵則是天下有名的儒生隱士。剛剛立定,張固就指著露台對列的兩輛車輿,小聲對劉羨道:“辟疾你看,那不是你四伯和七叔嗎?”

劉羨定睛看去,才發現在露台前宿衛的禁軍中,確實有劉瓚和劉璩,再往前一看,不還有九叔劉輯嗎?他們怎麼在這?

他問陳壽,陳壽解答說:“三位侯爺都在朝中掛中郎職,隸屬於光祿勳,也屬於禁軍,天子有事出行,他們都有責隨行。”

劉羨眨了眨眼,突然想起今天還沒看見父親劉恂,又問道:“那我阿父呢?”

“主公貴為公爵,這樣的大事,當然也會來,不過他恐怕不在台下,而在天子身側。”

正說話間,露台上響起悠揚的號角聲,歡慶的鑼鼓聲緊隨而至,這意味著凱旋大典終於開場了。

隻見騎隊如雲湧來,當前八百騎都跨純色駿馬,身著戎服,外披紅色錦袍,持虎羆各色軍旗。軍旗迎風招展,馬蹄輕快地踏著隆隆之聲馳過。再來八百騎,仍跨駿馬披錦袍,鳴角而進。緊接著兩千精騎成縱隊而來,都著鐵兜鍪,身披明光鎧,持槊戟,坐騎馬首蒙鐵麵簾,身披牛皮鎧,似天神降落,長長的隊伍威風凜凜地一路奔過。

然後無數帶刀捉仗武衛騎士湧來,夏日下,一片鐵刃寒光閃閃,奪人眼目。而在他們後方,正馳來六輛刻滿龍虎雕紋的戰車,每一輛戰車上都站著一路晉軍的主將與幕僚,他們或穿漆金明光鎧甲,或持扇著綸巾儒服,氣勢洶洶,如彩雲擁日而出,令人頓生敬畏仰慕之情。

“那就是王公!”陳壽指著其中一車道,劉羨緊跟著把目光投射過去,看見一個須發儘白卻身姿挺拔的老人。他手持斫刀,正與身邊的幕僚交談,而在風蝕般的眼紋下,是一雙安如磐石般的雙眼,這使得他顯得慈祥又威嚴。

而在王濬身旁的幾個幕僚副將,二三十歲、三四十歲的都有,但無一例外,全都個子高挑精悍,滿臉肅殺。陳壽一個個為劉羨介紹說:“最左邊的那個是何攀,中間個子稍高的是譙登,與王公最近的是羅尚,最右邊的是李毅,全是蜀中的高門名士,也都是我的老相識。”

話音剛落,人群中忽然爆發出歡呼鼓噪之聲,數十萬人的高呼仿佛漫無邊際的海嘯,將其餘的嘈雜聲音儘數壓了下去。

原來是東吳的俘虜到了。

吳主孫皓與宗室重臣數百人,全都身著素衣,被無數背弓矢持槊戟的軍士挾製,站在駑馬挽車之上,緩緩通過大道。

而劉羨的目光掃過俘虜,立刻就被吳主孫皓吸引住了。孫皓今年三十九歲,但樣貌很年輕,皮膚也白皙,眼神極其陰鷙,仿佛藏有躁動的幽靈。劉羨與他對視的一瞬間,竟有被“刺”了一下的錯覺。

劉羨揉了揉眼,抬頭再去看,發現孫皓竟仍盯著自己,神情仿佛是一隻受傷的饑鷹。但這隻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隊伍行進中,他片刻間就離開了劉羨的視線。而看著孫皓的背影,劉羨在心中思忖,方才的對視是否是一種錯覺。

俘虜押走後,圍觀的百姓漸漸安靜下來,最後殿後上場的軍隊是許昌戍卒,他們人數眾多,每走一步地麵都是一震,在為首軍官的帶領下,他們齊聲高唱一首軍歌;

“獫狁背天德,構亂擾邦畿。戎車震朔野,群帥讚皇威。

將士齊心旅,感義忘其私。積勢如郭弩,赴節如發機。

囂聲動山穀,金光曜素暉。揮戟陵勁敵,武步蹈橫屍。

鯨鯢皆授首,北土永清夷。昔往冒隆暑,今來白雪霏。

征夫信勤瘁,自古詠采薇。收榮於舍爵,燕喜在凱歸。”

這首詩歌也是張華所寫,名為《勞還師歌》,不同於《命將出征歌》莊重慷慨的曲調,這首歌雄壯中不失歡樂,激昂中又充滿進取,似乎在寓意著一個新的美好和平年代的到來,悄無聲息間,所有人的麵孔上都帶有一絲笑容,哪怕是戰敗方的俘虜,心中也會存有一些對和平的向往與渴望吧!

隨著歌聲結束,所有獻禮軍隊都已抵達,天子也終於露麵,在露台上接見凱旋將領與俘虜。

由於相隔太遠,劉羨看不清露台上天子的麵孔,隻是覺得黃袍與華蓋美麗,配以周圍山林般不可勝數的衛士兵戈,更彰顯出帝皇的至尊權力與無上威嚴。可在接收吳國國璽時,一陣清風掠過露台,令天子身影有些搖晃。在劉羨看來,這似有一種美人般的苗條與脆弱,甚至讓他聯想到弱不禁風。

不過片刻後,劉羨就注意到天子身後的父親。此時劉恂與西晉的幾名公爵並列在第二排,身子有些傴僂。這讓劉羨有些費解,在他心目中,劉恂對待他人或許殘暴,但是卻極其注意形象,或者說極為自尊,無論出現在何地,都不願意露出半分落魄之象。而今天,劉羨似乎從中看到一些淒涼。

在很多年以後,劉羨回想起這個場景時,他已完全明白了父親的想法。

畢竟在他的旁邊,是漢獻帝劉協的長孫山陽公劉康,在他的前麵,則是魏武帝曹操的孫子陳留王曹奐,吳大帝孫權的孫子孫皓,如今正向天子獻璽。東漢與三國君主的後代們,如今都匍匐在司馬氏的腳下了,這是否意味著,過去的輝煌終將一去不複返呢?不管以後有沒有答案,至少在當時,安樂公是肯定沒有答案的,他對未來隻有漫長的絕望。

但對於如今的天子司馬炎來說,他的喜悅也是遮不住的。

此番征吳是他力排眾議,結果大獲成功,統一神州,這讓他大喜過望。在凱旋禮結束後,他不令群臣諸將回家,而直接在皇宮中設宴招待大家。眾人通宵暢飲,主客儘歡,一直到第二天快天黑才散去宴席。短短半年之間,西晉不僅消滅了涼州的大患禿發樹機能,還討平了割據數十年的東吳,徹底統一天下,這是百年來多少人傑都未能完成的偉業啊!

司馬炎登基已有十四年,做事決策,一直受賈充等勳貴老臣掣肘,時值這一年方才真正揚眉吐氣。

他先是提起當年啟用馬隆之事,借著酒意譏諷道:“如果當時聽了諸位的,國家哪裡還有涼州呢?”賈充也非常適時地上前請罪,自言深為此前反對伐吳而懊惱。司馬炎哈哈大笑,不再糾結此事,而是在撤去宴席後,又命人持酒一壺,前往羊祜墓前祭拜,以告慰太傅在天之靈。

分彆前,他又留下孫皓,指著身前的座位對孫皓道:“朕設此座,待卿久矣。”

誰知孫皓不卑不亢,抬頭回複說:“臣子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周圍侍從聽了大怒,欲上前捉拿孫皓逼他服軟。但司馬炎卻絲毫不以為意,反端起酒盞,對孫皓笑敬說:“既如此,那朕敬卿一杯酒,也當是謝謝愛卿的好意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