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第971章重啟外交接觸
在法國-軍情局緊鑼密鼓地,針對“平安夜爆炸案”展開複仇行動的過程中,其關注焦點似乎詭異般地牢牢鎖定在英格蘭銀行,以及金融調查局身上,而對法國流亡貴族,還有頭目阿圖瓦伯爵勢力的絞殺行動,仿若被刻意擱置在遺忘的角落。
從表麵上看,保王黨那邊的勢力確實猶如風中殘燭,微弱不堪。在法國大革-命的浪潮衝擊下,他們失去了往昔的權勢與根基,流亡在外的成員各自為戰,內部矛盾重重,一盤散沙的狀態使其根本無法對安德魯所領導的政權構成實質性威脅,自然不值得安德魯為此興師動眾,大費周章地調遣力量,在國內外做圍剿。
此外,那位代號為“工程師007”,已然化身為古拉格斯爵士的皮埃爾,成功躋身於英國海軍委員會的核心高層之中。
數月前,這位古拉格斯爵士(皮埃爾)向海軍委員會提交了一個經過他修改與整理的軍事方案。該方案的核心,旨在重啟之前因為“基伯龍半島登陸戰”的慘敗,而被塵封長達5年之久,異想天開的“歐洲大陸第二戰場方案”。
重新修整的這個方案,古拉格斯打算充分利用因法國,及歐洲大陸局勢動蕩,而湧入英國的大量政治流民,廣泛招募這些人成為反抗安德魯法國的誌願者,或者說是雇傭兵。
在未來的3年內,英國將這些力量整合起來,全力組建並精心訓練一支總兵力多達3萬的“歐洲自由兵團”。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他設想在英國各地設立多個招募站點,由經驗豐富且善於言辭的招募人員,向那些潛在的加入者描繪充滿誘惑的未來。
對於法國流民,他們承諾等到“還鄉團”成功登陸法國,便能收複被沒收的土地與財產,重拾往日的安穩生活;對於雇傭兵們,則許以豐厚的報酬與誘人的戰利品分成,以此吸引他們投身其中。
一旦時機成熟,這些被寄予厚望的“歐洲自由兵團”的勇士們,將會按照精心製定的計劃,分期分批地在多個關鍵地點實施登陸行動。包括但不限於荷蘭、葡萄牙、法國,尤其是法國的西部,也就是布列塔尼半島和旺代地區,將戰火重新燒到歐洲大陸。
這份提案,竟在第一時間得到了代理首相波特蘭公爵的大力支持。儘管在數天前,他剛剛默許了外交大臣格倫維爾勳爵的建議,同意後者派出親信,在第三國與法國外交官進行非官方的私下接觸,試圖為兩國之間得緊張關係,尋求緩和的契機。
在波特蘭公爵看來,倘若古拉格斯的方案能夠成功實施,可以給法國帶來沉重的打擊,極大地削弱安德魯政權的實力。為了避免內閣反對派的阻撓,代理首相波特蘭公爵行事極為謹慎,僅將此事告知了海軍大臣梅爾維爾勳爵。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古拉格斯組建所謂“歐洲自由兵團”的真正目的,遠非表麵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他實則是在精心布局,企圖通過這場看似針對法國和歐洲的大規模入侵登陸行動,為未來法軍在不列顛島登陸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給英國守軍悄然埋下一顆極具殺傷力的“定時炸彈”。
在皮埃爾的宏大計劃中,將利用英國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由來已久的隔閡、不同階級之間日益尖銳的衝突,四處煽風點火,蓄意製造混亂與矛盾,加劇英國-軍民之間的不信任與不協作。如此一來,英國國內的社會秩序將陷入混亂,軍隊的凝聚力與戰鬥力也將大打折扣。
而等到安德魯領導的法國及歐洲盟軍,最終決定在不列顛島登陸之際,這些隱藏在英國本土的“第五縱隊”成員,便會按照事先的計劃,發動突然襲擊。
第(1/3)頁
第(2/3)頁
他們將在英國的後方製造各種混亂,破壞交通設施、襲擊軍事補給站、散布謠言擾亂軍心民心,全方位地打亂英軍的部署,配合法軍的正麵登陸作戰,從而一舉打破英國那看似堅固的防禦體係。
鑒於上述方案規模宏大、牽涉甚廣,且其中諸多細節都需要與皮埃爾進行深入且細致的溝通確認。
經過深思熟慮,安德魯決定派遣一名身邊的心腹,與潛伏在英國的皮埃爾接上頭,進行麵對麵的交流。而這,也成為了軍情局長羅塞親自前往英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緣由。
眼下,英法兩國的新聞媒體仿佛被點燃的火藥桶,圍繞著去年發生在巴黎的“平安夜爆炸案”,以及今年出現在倫敦的“黑色星期五”事件,掀起了一場輿論的狂潮,鬨得沸沸揚揚。
巴黎的各大報社,編輯們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鯊魚,瘋狂地挖掘著“平安夜爆炸案”的每一個細節。街頭巷尾,報童們扯著嗓子叫賣著最新的報紙,上麵充斥著對英國的指責與謾罵。
“英國的陰謀!平安夜的巴黎陷入恐怖!”“英國人的黑手伸向我們的首都!”諸如此類的標題,如同重磅炸彈,一次次衝擊著法國民眾的神經。
巴黎的“大小布爾喬亞們”,聚集在報社門口、咖啡館裡,義憤填膺地討論著,他們揮舞著拳頭,眼中燃燒著怒火,紛紛要求政-府對英國采取強硬措施,懲戒那些肆意挑釁共和國尊嚴的英國佬。
而在海峽對岸的倫敦,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倫敦的新聞媒體也毫不示弱,將不久之前的“黑色星期五”事件大肆渲染。報紙上刊登著英格蘭銀行內部的慘狀描繪,尤其是被害人威克曼被畫像,文字間滿是對法國的譴責。
“法國的報複?帝國的銀行淪為廢墟!”“法國情報部門對我們的恐怖襲擊!”這些報道讓英國民眾陷入了恐慌與憤怒之中。倫敦的市民也自發的紛紛聚集於海德公園,高呼著口號,要求政-府捍衛國家尊嚴,對法國予以堅決回擊。
從新聞媒體營造的氛圍來看,英法兩國似乎都擺出了一副大打出手、即將進行全麵戰爭的架勢。兩國的民眾被輿論煽動得熱血沸騰,戰爭的陰雲籠罩在英吉利海峽上空,似乎一觸即發。
但另一方麵,在這看似劍拔弩張的表象之下,英法兩國高層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政治與外交考量。
簡單來說,“打”在兩國的輿論層麵,已然成為一種口頭的政治正確,是向民眾展示政-府強硬態度、安撫民心的必要手段;而“和”,才是兩國高層在私下裡真正推行的實際行動。
英法兩國的外交官們,此刻正通過第三方的秘密渠道,與對岸老對手進行接觸,試探彼此的底線,尋求緩和局勢的可能。兩國高層安排親信與對方進行行非官方的交流,試圖為兩國緊張的關係找到一個緩和的突破口。
對於安德魯而言,當他製定了外交領域的總體策略之後,接下來的執行工作便落在了外交部長克拉克的肩上。
依照第一執政的戰略部署,克拉克開始在部門內部著手製定詳細的執行計劃,並將任務進行了細致的劃分。
第(2/3)頁
第(3/3)頁
鑒於英法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與競爭關係,克拉克采取了一種既強硬又不失靈活的外交手段。
一方麵,通過官方渠道向英國表明,法國在關鍵問題上的堅定立場,如歐陸霸權、殖民地權益、海上貿易規則等;另一方麵,暗中尋找雙方可能的合作點,試圖打破目前的僵局,緩解緊張局勢。
為此,他精心挑選了一批經驗豐富、善於周旋的資深外交官,前往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法蘭克福等“和平第三地”,負責與英國外交部的同行,進行秘密接觸。
1800年4月之後,安德魯在歐洲及國際外交領域的戰略關注點,如同精準調整的羅盤,緩緩從西麵英吉利海峽對麵的不列顛島,轉向了數乾公裡之外遙遠的東麵,聚焦於黑海西岸和東地中海地區,已經持續半年多的法俄聯盟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
這場戰爭所涉及的地域,從廣袤的黑海沿岸,到東地中海港口,涵蓋了多個重要的戰略要地。
黑海西岸,擁有豐富的資源與重要的貿易通道,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而東地中海地區,作為連接歐洲、亞洲和非洲的紐帶,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些地方的每一個港口、每一片海域,都承載著巨大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價值。
1799年法俄聯盟的形成,有著複雜的曆史背景與現實考量。
法國與俄羅斯,雖然在文化、政治體製等方麵存在差異,但在麵對奧斯曼帝國的時候,兩國的利益訴求逐漸趨於一致。
安德魯法國是希望通過這場戰爭,打破奧斯曼帝國對地中海貿易的壟斷,占領中東與西奈半島,繼而稱霸整個地中海的同時,也打算恢複古蘇伊士運河,打通從西地中海邁向印度洋,及遠東地區的商業利益,最終提升法國在全球的戰略影響力。
至於俄羅斯,其目的更是簡單粗暴。保羅一世希望從“歐洲病夫”身上,索取到足夠的利益回報,以彌補他在法俄衝突的損失。
借這場戰爭之機,俄國不僅要占領整個黑海西岸地區,控製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打通黑海進出地中海的海運通道,最終還要“光複故土”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從而恢複東羅馬帝國的昔日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