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標線對準,鋒利的鍘刀筆直地落下。
沙沙——
紙張被整整齊齊地切開,隨著幾次對準,幾次切開,印刷的大紙張便化作了長一尺、寬半尺的書頁,每一摞切好的書頁都擺放在劃定的區域裡,有人會從一旁走過,按次序取走一張張紙,然後點數好張數交給校驗之人。
校驗之人不僅需要檢查張數,還需要核對上一頁與下一頁是否連貫,避免出現缺頁、錯頁問題,隻有確保無誤之後,才會送去縫合成冊。
朱元璋看著高效的印刷、切割,很是滿意,對顧正臣道:“說來奇怪,為何你總能發現人才?”
顧正臣看向莊武,對朱元璋道:“陛下,他可不是什麼人才,三年,花進去五千多兩銀,這才有了今日的活字印刷。在臣看來,許多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給他們機會、條件與資源,曆練出來的。”
“就以寧國為例,若沒有格物學院的機會,沒有朝廷傾力支持,沒有他人不留餘力地配合,寧國也未必能在蒸汽機上取得當下的成就,甚至負責起了陸地機車的國事吧?”
朱元璋拿起一個金屬活字看了看,問道:“這是什麼金屬,為何樣子如此奇特?”
莊武穩住心神,恭恭敬敬地介紹著:“回陛下,這金屬並非純銅,而是銅錫鉛三種金屬,這也是為了刻字便捷,這種形狀一來是為了節省開支,方便普及,二來是……”
顧正臣看著侃侃而談,自信的莊武,很是滿意。
朱元璋對莊武的表現很是滿意,眼看朱棡從外麵匆匆走了過來,指了指朱棡言道:“你就不要管理集賢院了,自今以後,集賢院的事交給顧小子與莊武做主。”
“父皇終於同意了。”
朱棡行禮之後,笑著回道,然後看向顧正臣,眼眶有些濕潤:“顧先生,弟子有禮了。”
顧正臣知道朱棡不止一次舉薦莊武,也知道他其實並不喜歡待在集賢院盯著這些瑣事,壓下一乾心思,笑著回道:“明日可以去府上,先生為你做頓土豆宴,當著陛下的麵,就彆想吃土豆燉牛肉了。”
“那就羊駝。”
“做好了給宮裡送一點過去。”
顧正臣吃驚地看向朱元璋:“若是陛下這樣說的話,臣能否去光祿寺討要一些牛肉……”
第(1/3)頁
第(2/3)頁
“胡說什麼,光祿寺沒牛肉!”
朱元璋訓斥了句,走向準備縫合的位置,看著一疊疊紙張被壓實,隻露出一點邊緣,比繡花針粗大不少的針被硬生生地按了下去,頂針是一個好用的工具……
待第一冊縫合之後,朱元璋拿了起來,翻看了一番,連連點頭:“從印刷上來看,確實與雕版沒什麼區彆了,甚至這筆畫上更顯清晰,一些細節也很飽滿。”
顧正臣指了指刷印區域的頭頂上方:“陛下,為了確保刷印效果,莊武特意做過實驗,確保什麼分量的按押既能保證字跡清晰,又不損傷活字與紙張。人為操作總歸有些不足,便用了這種自重按押。”
朱元璋滿意地將書冊遞給顧正臣:“你看看,若是沒問題的話,便大量縫合成冊,準備發賣事宜吧。民間已經出了不少關於大航海的書,許多是杜撰,甚至還有些鬼怪之物的,總該正一正風氣。”
顧正臣接過之後,翻看了幾頁說道:“前不久空閒,臣讓人取走了抄本,看過了整本書,羅貫中的文筆沒得說,所講述的故事臣也不認為需要刪改。”
朱元璋拿起縫合的針看了看:“朕也看過,覺得甚好,皇後也特彆喜歡,還吩咐過朕,等書成了後宮采買一些,女官看過之後可以講一些遠航的故事給宮人,也好讓這些人知道大遠航的波瀾壯闊,土豆、番薯的來之不易。”
顧正臣將書合起,打開來看向扉頁,這就是第一回的正文了,沉默了下,言道:“陛下,臣認為還可以在這扉頁之前另外加一頁。”
“哦,你打算加什麼?”
朱元璋問道。
朱棡也很好奇,這書質量上乘,彙集了大遠航的重大事件,耗費了羅貫中不少心血,不能說無法刪減一字一排,但也可以說,刪減總需斟酌,可先生竟要直接加一頁,還是在扉頁之前,也就是說,他要重新弄一個扉頁。
“紙筆。”
顧正臣吩咐。
不等莊武動作,謝三已親自取來。
顧正臣將紙張裁剪為書頁大小後,提筆一揮而就,然後對朱元璋道:“應該以這作為扉頁。”
朱元璋走上前看去,眉頭不由一挑。
朱棡抓著並不多的胡須,念道:“謹以此書獻給偉大的大明洪武皇帝與英雄的遠航水師!父皇,先生的提議兒臣讚同,這作為扉頁,極為合適。”
第(2/3)頁
第(3/3)頁
朱元璋心情大好,背著雙手問:“合適嗎?”
朱棡點頭,順帶還問莊武、謝三等人。
這個時候誰敢說不合適,這是給皇帝臉上貼金啊。
書賣出去多少,不管誰看這書,那打開先看到的,那就是“大明偉大的洪武皇帝”與“英雄的遠航水師”,這可是世世代代流傳的文字。
朱棡敬佩顧正臣,就這一手,看把父皇樂得,臉上褶子都比往日重了許多。
顧正臣這樣做,並不是為了突出“偉大的洪武皇帝”,恰恰相反,而是想要凸顯“英雄的遠航水師”,隻是,單單寫“英雄的遠航水師”,這事不好看,萬一被人拿出來彈劾說羅貫中或顧正臣眼裡沒皇帝……
為了後者出現,需要前者存在。
這件事就此通過,莊武安排匠人在完成一輪印刷之後,安排活字排版,很快便將扉頁製了出來。
書成了。
朱元璋很是滿意,吩咐道:“你們盯著吧,該售賣的時候,便直接發賣,除了蘇州、杭州、廣州、泉州等地,川蜀、湖廣、甚至是肅州等地也該有這種書出現。”
顧正臣深以為然。
大明的強大與蒸蒸日上,是時候需要通過一本書,一段故事來提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藏著掖著了,哪怕是這些書被翻譯流入西方,那他們在幾十年內,也找不到澳洲與美洲,畢竟這書裡一切的起點,那可都是在大明……
要去澳洲,去美洲,那需要先來大明。
西方人能來大明,那大明人自然也可以去西方,提前碰撞一下,對華夏文明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