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大明:寒門輔臣 > 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局部服從整體

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局部服從整體(1 / 1)

推荐阅读:

顧正臣沉默著,看著反對的趙新等人。

實事求是地講,高屋建瓴,統籌全局,移民沒錯,伸出宏觀的手去操縱一把,為的是大明根基,是長遠之策。

可具體執行的時候,卻需要落在微觀上。

那就是一個個家庭,一條條血脈,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大明人不是候鳥,天冷了,天熱了,換個地方。

大明人對土地有著深切的情感,而在土地之上,更有宗族,這如同一根鎖鏈,將人固定在一片土地之上,加上自古以來的小農經濟,彆說遷移出去了,就是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未必離開過自己所在的村落。

趙新、費震他們反對,並沒什麼錯,隻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

眼見費震還要說話,顧正臣拿著竹節敲了敲屏風邊緣,吸引了費震等人的目光之後,指了指輿圖:“陛下、太子都清楚大規模移民會帶來很多問題,甚至會傷了山西民心。隻是幾位布政使,顧某想說幾句話。”

費震與顧正臣熟悉,兩個人還曾在寶鈔提舉司裡共事過,於是止住了進言,轉而道:“定遠侯請說。”

顧正臣用竹節在輿圖之上點動,嚴肅地說:“遼東苦寒,但常年在那戍邊的軍士不下七萬,北平、宣府、大同一線,兵馬二十餘萬,再向西看,至肅州等地,還有十餘萬兵馬戍守。”

“朝廷一邊推動軍屯,一邊推開中之法,有些地方還需要朝廷周轉運糧、運物以保障後勤。仔細說來,這些當兵的人,他們辛辛苦苦守在那裡是為了什麼?”

“他們的辛苦,他們經曆的苦寒,你們也應該能想象一下吧?這些似乎與移民無關,但我想說的是,軍士所作所為,是為了朝廷,為了大明江山!同樣,移民也是如此!”

“小家服從國家,局部服從整體,軍士如此,百姓如此,山西如此,山東、河南、北平亦是如此!”

“你們有你們的難處,但這些難處都抵不上大明最根本的利益,那就是——平衡發展,江山穩固!”

“所以,諸位,百萬移民之策已定,是必行必辦之事,沒有商量的餘地!”

費震麵色凜然。

王興宗、吳印等人看著強勢的顧正臣,也是倍感震驚。

趙新總感覺心頭沉甸甸的。

朱元璋甩了下袖子,嚴肅地說:“小家服從國家,局部服從整體!這話說得好,有難處不是不能克服,有問題不是不能解決,但移民百萬,早日讓河南、北平、山東恢複人氣,增加田畝,這是大計。”

“從今日起,文樓交給你們來用,商討移民之事,該準備的早日準備起來,該安排得早點安排下去,每日商議出來的文本皆送武英殿,顧正臣。”

顧正臣看著走至禦案後坐下來的朱元璋,走出行禮。

朱元璋深深注視著顧正臣:“百萬移民,難度可比十萬移民難太多了。朕將此事交給你來辦,統攬山西、山東、北平、河南四布政使司,有便宜行事之權,出了事,朕不問四布政使司,隻拿你是問!”

顧正臣深吸了一口氣:“臣領旨!”

吳印、費震等人看向顧正臣的目光有些是敬畏。

這算什麼事!

布政使可是地方上最大的民政官,突然冒出來一個家夥直接管四個布政使司的民政,還手握便宜行事之權,那他算是個什麼官?

大明官製裡壓根就沒這樣的官!

權力太大了。

這也就是沒將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納入其中,否則的話,顧正臣那將成為最強權臣,沒有之一。

顧正臣看向吳印、費震等人,伸手道:“請吧。”

武英殿是老朱批改奏折的地方,這裡並不適合進行細致的討論。

移步文樓。

太監劉光笑嗬嗬地迎上前,對顧正臣道:“定遠侯,下官奉命在這裡記錄。”

顧正臣點了點頭,拱手道:“辛苦了,不必事無巨細,隻記錄商議出來的結果便可。”

“好。”

劉光應下,走至一旁的椅子坐了下來,並沒有提筆。

顧正臣回頭看向費震、趙新等人:“幾位落座吧。”

費震坐了下來,直言道:“定遠侯,百萬移民之事當真不可再商議更改,哪怕是移民三十萬——”

鐺鐺——

顧正臣用儘銅錢敲了敲桌麵:“移民百萬,這事不改,也不用再議。從山西移民這麼多,遇到的阻力確實很大,但仔細來看,也不儘然全是阻力。據我所知,山西百姓中,自耕農隻占三成,七成是佃戶。”

“另外,你們也不要總覺得移民移根,百姓抗拒,難以執行。確實,紮根了想要移走是很難,可你們不要忘了,山西人口之所以如此之多,佃戶為主,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與河南、北平、山東空虛是一條線,一個原因。”

費震、王興宗等人連連點頭。

這倒是事實。

山西人口為啥多,說到底不就是元末時期山東、河南、北平等地都打爛了,死的人太多了,想要活命的人擠到了山西去。

那些年裡麵,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等,多數都是在淮河、長江流域乾仗,元廷對山西的控製還相當穩固,山西本地也沒鬨出來帶頭紅巾的猛人,後來大明取山西,又是以受降為主,沒什麼大的戰爭。

整個元朝末期到大明開國之初,山西幾乎可以說是免於戰火。

進入的百姓多了,加上其他地方死的人太多,碰巧山西風調雨順,收成還不錯,山西可不就成了人口大省。

要遷移百姓,固然有老山西人在其中,但也必然有十幾、二十幾年前遷到山西紮下根的那一批人,而這一批人,還算不上根深蒂固,畢竟留在山西的墳頭都沒幾個……

加上佃戶生活並不算好,勉強能活命,但好日子是談不上。

在顧正臣看來,沒人願意一直當佃戶為他人打工,人總歸是需要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

要不然——

那根,不算是根。

趙新摘下帽子,撓了撓頭皮:“定遠侯所言有理,可這事牽涉的人家實在太多,一旦這樣做了,怕是會落得個百姓唾棄、名聲狼藉的下場……”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