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董卓也著實是能人也。”
荀搖頭歎道:
“本來不過一介邊地武夫,卻能抓住時機,一躍而握天下之大權。”
“不得不說之前大家還是小看了此人。”
荀說著看了眼蘇曜:
“如今此人雄兵在手,虎踞京師,一邊威逼皇甫嵩交權不說一邊還又招降西涼。”
“一旦他做成此事,天下三分之一便在其手中。”
“不過他能做到這一切卻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快刀斬亂麻的廢立天子,篡奪了大權。”
“更是因為京中如袁氏之流的妥協退讓,是這袞袞諸公的配合他才能如此順利的發號施令。”
“但是其勢必不可久。”
“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董卓出身低微又作風蠻橫,一朝竊據大權天下人心必不相服,大家離心離德之下,其霸道之勢也必不可持久。”
“隻不過,這剛剛平穩下來的天下怕是又亂了。”
且說對於董卓政變之事,在場眾人紛紛發言,不過雖然都道董卓不好,多說其不能成事,但此時塵埃已定,卻也沒人提什麼起兵反董之事。
畢竟,現在拖到了此時,不管是兵力還是人心,都已不在他們這邊。
以八百之兵,在這伊闕飛地,對抗擁兵萬餘,還有雍涼後盾的董卓,這怎麼看都不太現實。
這時候強行當那出頭鳥豈不是蠢得不行?
於是乎,反董之事連最激進的牽招都沒去提,大家更糾結的反而是在看到了事情全貌後,對董卓的封官有了不同看法。
如牽招關羽趙雲等人,可以說是意誌堅定,希望蘇曜不要接受董卓封官。
“如此一來,豈不是坐實了那臟水,讓董卓更得寸進尺?”趙雲反對。
“子龍說的沒錯。”
關羽也說道:
“君侯以匡扶天下,蒼拯救生黎民為己任,若從董卓,則勢必助長囂張氣焰,讓天下仁人誌士寒心。”
“依招看,之前朝廷的衛將軍和青州牧以足矣。”
牽招接話道:
“咱們先去青州,招兵買馬,日後那董卓若行有不端,君侯當可見機討之!”
“你這是書生之見。”
呂布反對道:
“董卓是董卓,朝廷是朝廷。”
“如今拜君侯將軍的乃是朝廷詔書,這可是驃騎將軍啊,不但開府,某種程度上還有自行任免官吏之權!”
“呂司馬說得倒也不錯。”
王淩也站出來表示讚同:
“自古以來,做大事者講究一個名正言順。”
“咱們便是日後真要反董,驃騎將軍的職位也是一個極好的頭銜,其位高權重,天然有匡扶社稷的名義,可號召天下英雄。”
就這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竟是個涇渭分明,各有各的道理,誰也說不過誰。
不過,他們各人的發言也不是毫無意義。
至少對於這次董卓亂京的大事件,蘇曜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其實,他最初也有想過,要不要走董卓的路,讓董卓無路可走。
但是後來,尤其是經曆了皇帝北巡和幽州之行後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人心,在這個世界也是非常關鍵的。
以投機取巧的方式奪取大權,以強橫霸道威淩天下,固然可以得一時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