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聊天的時候,郭康正在兩個堂弟的幫助下,穿上盔甲。今天,他倒不會穿這身,因為舉行儀式時的裝束,家裡已經幫他準備好了。再怎麼說,郭氏也沒淪落到出征的裝備都要臨時買的地步。何況郭破奴對此很積極,他還沒按計劃去準備的時候,就早已經替他張羅完了。穿上之後,他稍微活動了下,測試這個鎧甲的靈活性。雖然武力方麵的天賦不怎麼樣,但郭康從小被義父拽著練功,底子還是有一些的。而且,這鎧甲設計的還算合理,負擔並沒有紙麵上顯得那麼大。其實,在他過去的世界,一套鎧甲五六十斤,都是常見的情況,不管哪個文明都有。而在一些特殊條件下,重量還有可能更高。比如實戰中,有條件的人往往會選擇多套一層鎧甲;歐洲的騎馬競技中,也會使用加厚的安全鎧甲作為防護;此外,每個地區,每個時代,都總會有一些天賦異稟、高大強壯的人。這些人也往往是重點培養的勇士,會穿特製的甲胄。這些條件下,一百斤也是可以達到的。哪怕沒有內力,也依然能使用,隻不過機動性就會出現問題了,所以還得看地方使用。說到底,戰爭是最激烈,也是最公平的競爭。人類為了戰爭,是可以榨乾自己最後一絲潛能的。理論上,鎧甲的強度隻要及格就可以,再多的部分,提升就比較有限了,並沒有代差級彆的壓製。但是,隻要能取得一點優勢,大家依然樂意為此不惜成本和代價。除了……甚至是大宋,都會設法攢出一支重裝軍隊來保底。可見,這競爭得有多激烈。而歐洲這邊,因為競爭壓力沒這麼離譜,所以發展的思路也不太一樣。雖然給後人的印象,似乎都是各種“罐頭”,但除了東羅馬走過重裝的路線,這邊其他的鎧甲,都是向靈活輕便方向發展的。在古代,鎧甲要應對各種冷兵器,尤其是箭矢。如果說,一支古代軍隊的上限,是由格鬥能力決定的,那它的下限,就是放箭和抵禦箭矢的能力決定的。作為“垃圾兵過濾器”,弓弩發射的箭矢,能夠在遠距離,就高效地把無甲目標排除掉。這樣一來,通過堆積大量低素質士兵,來維持陣線,乃至靠人數優勢多打一取勝的思路,也就愈發困難了。所以,隻要是有點追求的軍隊,肯定會在這方麵下功夫:一邊要增加自己的投射能力,一邊又要增加防禦敵人投射的能力。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這方麵,中原地區和其他地方,差彆就非常明顯。大家都知道弓箭很好用,但這東西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中原人能把昂貴的箭當成消耗品,像雨點一樣射出去,其他人可就不好說了。中世紀晚期的歐洲,用弓箭最出名的,就是英格蘭王國。他們的軍隊骨乾,就是由長弓手組成的。在英格蘭,標準情況下,普通自耕農擁有一塊30英畝的份地(大概180市畝),能夠讓他們獲得一到兩英鎊的年收入;而富裕自耕農,年收入範圍是2-5英鎊,可以自備弓箭和防身武器,並且日常練習射箭。王國政府把這些人成為“約曼”,作為主要的兵源,要求每個周末,都要進行集中訓練,還要定期進行考核。從戰果看,長弓手的訓練和組織,在當時算是比較成功的,讓英格蘭王國擁有了一批性價比極高的步兵,在當時算是比較先進、可靠的製度了。既然這製度很成功,那麼長弓手一定有充足的箭矢吧?很可惜,不是這樣的。究其原因,就是箭太貴了。中原的箭矢供應一直很充足,容易給人一種這東西很便宜、消耗起來無窮無儘的錯覺。但哪怕到現代,好點的箭都不便宜,打廢了一支能心疼半天,在古代就更是如此了。無論在哪個地區,箭矢都絕對算不上廉價品,中原不缺箭純粹是因為人家先進發達,生產力高;其他文明,就沒有這麼寬裕了。在英格蘭,製作和采購弓箭的製度,是比較成熟的——至少比絕大部分歐洲和地中海國家,都有序多了。由於英格蘭本土實在太窮,從國王到農民,想要賺點錢,都得靠出門去歐陸搶劫。全國上下利出一孔,因此,關於軍備的政策,也可以較為順利地推行。急缺箭矢的時候,國王甚至下過命令,要求國內每隻鵝都要提供六根羽毛充當箭羽。一聲令下,全國的農民都去薅鵝毛……可以說十分“秦製”了。而在這種模式下,箭矢依然很貴。100支充當箭杆的好木材,就要16個便士;成品還更貴,10打箭,120支,就要1個英鎊。算下來,一支箭就要兩個便士——足夠雇傭一個愛爾蘭長矛兵打一天了。而且,和所有雇傭兵一樣,愛爾蘭人的工錢可以克扣,但箭卻是沒法糊弄的。愛爾蘭人沒餉銀,沒吃的,依然可以堅持奮鬥一陣子,但箭要是沒做好,那是真的射不準。更何況,愛爾蘭人戰死了,這錢就不用給了,而箭射壞了,那就真沒了。所以,用弓箭作戰,是真的不便宜——你這一拉弓,一放箭,嗖地一聲,就是一個愛爾蘭人飛出去了……這能不心疼麼。貴還隻是一種表象,價格看起來也隻能部分體現供求關係。因為更多的時候,是有錢也買不到,因為真的來不及生產出來。用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手,都沒法把它變多。1338年到1344年,英格蘭軍隊六年間得到的箭矢補充,一共也就13萬支。1344年到1351年,英格蘭軍隊則一共用了一百萬支箭,包括了1346年在克雷西和法國人決戰時的消耗。這之後,英格蘭就耗光了存儲,趕造的箭也補不上缺口了。1356年,黑太子愛德華要求國內緊急補充兩萬四千支箭給他,以應對將要和法國人爆發的大戰。結果,王國政府連這點都沒能提供,因為老家那邊的庫存也早已耗儘,一根都沒有了。無奈之下,愛德華在普瓦捷,倉促與追擊的法軍交戰,長弓手很快就把最後攜帶的箭矢用完,甚至開始丟石頭來攻擊。戰後,英格蘭人得到了大量贖金,資金寬裕了許多,趕緊四處采購。在1360年,恢複了28萬支箭的庫存。這段時間大戰不多,大家開源節流,儘量節省,用了二十年,還剩一萬多支,算是很不容易了……而中原那邊,唐朝一個軍出征,理論上就要攜帶375萬支弓箭和25萬支弩箭。宋朝的箭矢乾脆是按千萬囤的。同時代的元朝,資料少了很多,而洪武初年,箭矢生產已經跌到一年不到二百萬支,因為這會兒已經開始大量造火器了。這種差彆之下,歐洲這邊的遠程武器,影響力肯定就沒中原大了。弓箭的篩選能力降低,對防護的要求,也隨之低了不少。而鎧甲的發展,終究還是個材料的問題。箭矢的侵徹能力,受硬度的影響很大。如果防具比較軟,那麼防護能力就會差很多——後世有一些經典的、失誤射穿高壓鍋之類的案例,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這些金屬材質很軟,所以哪怕足夠厚實,也能被流矢打個對穿。相反,而如果表麵非常硬,就可以提高效率,不用太厚,也會有很好的效果。要是能比箭頭還硬,那甚至可以把箭頭磕碎、箭杆擠爆,讓大量能量損失在箭矢本身的形變上。中原的弓箭,發展的很早很快。新石器時代後期,中原的箭鏃漸漸從三角形發展為錐形,出現了箭鋌,箭鏃的長度來到了7到10厘米左右。在一些大型遺址,發現了量產箭鏃的作坊。陶寺遺址這種地區中心裡,已經有了從采石、粗加工、精加工到最終存儲的明確分工,而且整個流程和各個工坊區,明顯都是政權本身在組織和管理。一些產品,還會出口到其他聚落。這種規模的武器生產,也是那個時代很少見的。可以說,從文明一開頭,就已經有這種風格上的差彆了。而這種作戰環境下,軟質護甲就很尷尬了。到了青銅時代,中原地區也出現過大塊青銅板做成的護甲,風格和希臘人都差不多。但這種鎧甲基本沒怎麼流行過,原因也是一樣——青銅太軟了,防護效果並不理想,反而還很重,副作用已經超過了正麵效果。哪怕不缺銅的場合,也很難讓人滿意。而之後,弓箭的發展也一直比護甲還快。到春秋後期,《左傳》記錄說,潘黨和養由基比射箭,把劄甲堆疊起來射,結果都能射穿七層甲。楚莊王的時候,大貴族若敖氏發動叛亂,首領鬥越椒親自放箭射楚莊王,第一箭擊穿了的車轅和戰鼓的底座,插在了指揮用的銅鉦上;第二箭又穿過了車轅,貫穿了車蓋的銅柄。雖然這些都是個彆優秀弓箭手的例子,但此時的護具顯然已經不太夠用了。一些戰車上開始出現附加的青銅板,但說實話,就算加上這些東西,也擋不住那幫能穿戰車的狠人。再往後,弩也開始出現,而護甲依然還是靠皮甲。等到戰國後期,已經出現了很怪的情況:兩個大國的主力決戰,越來越傾向於對峙。戰爭裡充滿了圍繞堡壘的攻防,乃至雙方靜坐吃糧的比拚。秦趙、秦楚的戰爭,都有類似的案例。等到之後,鐵甲普及,情況才有所改變。這裡的原因,可能也是攻防的極度失衡。由於遠程武器殺傷效率太高,盲目進行大規模衝鋒已經不太合適了,將領們開始尋求其他手段,比如工事營寨一類,來減少損失。可見,技術水平和武器性能,本身就會影響戰爭的形態了。而鐵甲出現的時候,麵對的就是這種情況。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製,硬質甲片韌性就會不太好,沒法做的太大,否則就會變得過脆,影響正常使用;而要做大,硬度就不得不降低。兩個特性,隻能選一個。這個時候,為了對抗威力過火的箭矢,甲片必須足夠堅硬,否則就和之前的護甲材料一樣,會被弓箭亂穿。所以,為了實戰,中原的使用者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小塊硬甲的思路。由於弓箭也在發展,鎧甲不跟上也不行。從漢朝到唐宋,大家都在不斷研究,把表麵滲碳、熱鍛、冷鍛等各種工藝,用在這一個個小小的甲片上。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畢竟甲和箭的對抗幾乎貫穿了整個文明史,是無法回避的。中原勢力互相交戰,乃至和草原敵人打仗,一般都會先射箭,再格鬥。這其中,格鬥能力的門檻更高,一些軍隊腐化的表現,也是過於依賴遠程武器,格鬥能力下降了。但這個界定標準的前提,是這一圈的軍事水平一直超乎時代,所以能直接忽略基礎條件。但在其他地方,就不見得了。像當年漢軍遠征西域的戰鬥裡,就多次有“射敗之”之類的記錄,原因就是中亞勢力兵弱不堪戰,連第一輪的遠程對射都過不去,就潰敗了。說難聽點,這種軍隊,就沒有進入格鬥環節的資格……不過,正如已經提到的,歐洲和地中海世界,遠程武器的強度,還沒有中亞高呢。而且,這種差彆,也是沒法彌補的。郭康對此很能肯定,這個時代的人顯然做不到——他自己也做不到。因為這都不是短期內,甚至一兩個朝代的差彆,而是屬於自古以來的差距。難道要讓人家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補課麼……未來,也看不到地中海這一圈敵人,增強箭矢的可能性,倒是火槍估計會大規模普及。真正應該注意的,已經不是甲箭對抗,而是甲彈對抗了。不過,火槍子彈的侵徹方式,和箭矢有不少區彆。鉛彈本身比較軟,主要靠強大的動能製造殺傷,所以鎧甲表層不用那麼硬也可以。相反,韌性更好,結構更優秀的鎧甲,才是優點最突出的。這個時代的冶金技術也更加先進,所以更大的甲片,乃至在甲片外覆蓋棉層的做法,也流行了起來。整塊鐵板做成的一體式的鐵甲,在地中海世界,也就是個很合適的選擇了。所以,鎧甲的款式,也不用拘泥於很久以前的經驗。甲彈對抗,是個兩邊都在不斷發展升級的過程,不同地區的技術有所差彆,需要麵對的情況也不太一樣,最優選擇也未必相同。從這個角度說,盔甲和子彈,也都隻有“最合適的”,很難說哪個就是“最好的”。能夠滿足作戰需求,實際表現符合對它的預期,就算是成功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