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都是可以避免的,結果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設定,造成了一係列的分裂。這肯定不是天父的本意,一定是經義在記錄和傳播中出現了問題,所以才需要追本溯源,尋求解決的辦法。
張牧首提出,當年老子西行化胡,具體時代不好考證,但有了孔子作為參考,可以確定大致的時間——那正好就是羅馬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邦,突然興起的開始。
古人說,大秦國和中原類似,這種相似不止是外貌,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正是因為有老子的點播,大秦才得以脫穎而出,並且達到了西戎之中,最近乎中原的境界。
而後來,教會為何能戰勝一係列競爭者,得以從民間興起,由一個不入流的小教派,變成羅馬的國教?
張牧首仔細考究當年的檔案,認為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組織。
和當時眾多神靈的教團不同,教會來自社會基層,而且一開始就十分重視維持緊密的組織。當時很多神靈的信仰還是地域性的,但教會一直堅持“普世”,打破了不同城邦之間的隔閡。這就讓它不但行動力強、組織調度能力強,還有非常好的適應性,以及由此而來的強大的傳播能力。
這種特性,張牧首覺得很麵熟。
因為在那個時代,也是早期道教興起的時候。不管是建立組織、在基層活動,還是行動能力強、可以主動打擊邪教祭祀,都頗有些神似。甚至,連信仰的本質,雙方都差不多——他們都有一個超越地域的、至高的信仰,用以團結教眾。
到後來,道教的一些分支還達到了更高水平。把張角的三十六方換成三十六個教區,方的渠帥換成主教,武裝信眾換成軍事修會,黃天換成天父,黃巾力士換成天使,都不會有太多違和感——最大的差彆,大概就是太平道的組織能力還要高不少,讓教會都得羨慕。
甚至,雙方的理念,和與官府的關係,都差不太多。
太平道反對漢朝的腐化,認為應該建立地上天國,而這個地上天國,實際上就是個理想化的漢朝。雖然遭到漢朝的大肆鎮壓和殺戮,但直到現在,道教都保留了不少漢朝元素,連天庭和符籙都是從漢朝借鑒來的。
教會反對羅馬的腐化,認為應該建立地上天國,而這個地上天國,實際上就是個理想化的羅馬。雖然遭到羅馬的大肆鎮壓和殺戮,但直到現在,教會都保留了不少羅馬元素,連天國和教會組織都是從羅馬借鑒來的。
張牧首認為,這要說他倆沒關係,自己反正是不信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早期的教會,原本就和道教有關。
老子西行之後,西戎裡跟他學習的弟子,同樣有比較出色的,能學來不少他的智慧。這些人一代代傳授下去,就是曆代被神化的先知們。而天兄本人,其實就是以老子的門徒自居,隻不過當時的人弟子、兒子不分,把道德天尊的門徒,傳成了天帝的兒子。
天兄和他的門徒們,之所以神聖,是因為他們極大可能,就是老子留在西方的學問繼承人。
有了這些認識,張牧首開始對經書進行改編和注釋。
雖然他一直不對外公布自己的來曆,但郭家祖傳的說法,認為他其實出身很“正經”,並不是他自稱的那種野路子,反而受過水平不低的宗教知識訓練,隻是因為個性問題,和其他人處不來,才一氣之下出走的。
他自己組織過天方教教派,還和一些景教教士來往過,自己的讀書鑽研功夫也很強。所以,雖然這邊沒有什麼有學問的神學家,能和他交流探討,但很多概念,他還是多有接觸、理解很深的。
他找到一本希臘文的《天父真經》,進行考證、修訂,加以筆削,務求去掉附會之處,和那些明顯不合乎天父義理的地方。
經過上千年流傳,經書裡明顯出現了眾多紕漏和錯誤,有些甚至文不對題,不知道是從哪來的。
經書本來說,天父愛世人。作為最高的神聖存在,天父的愛應當是至愛則不仁、以萬民為芻狗的。因為在祂愛的是整個人類,萬民被他一視同仁,沒有絲毫的偏袒,也完全沒有私情。
因此,哪怕兒子天兄要做出犧牲,天父也毫不阻攔,或是給與保護,因為這正是“大愛”的體現。當需要的時候,哪怕受難的是至親,天父也不會有絲毫猶豫。
但一些經文段落裡,天父卻像個脾氣暴躁的村裡老頭,整天說自己特彆偏袒某些人、特彆選中了某些人,還不準信徒們質疑公平性。對於不喜歡的人,則動不動就讓信徒殺戮,甚至自己親自下場。
這些行為,哪怕是個普通君王,都十分掉價。作為至高、至聖的存在,對世人保有大愛的神,就太唐突了。
張牧首認為,這肯定都是老子離開之後,傳播的過程中,被一些水平不高的人亂加進去的。考慮到教會長期在基層活動,這種可能性不低。
雖然情有可原,但這種行為毫不疑問不值得提倡,應該及時進行糾正和批評,讓教眾們意識到其荒謬之處。所以,他把類似的情節都從經文中剔除,以正本清源。還把特彆典型的例子,專門篩選出來,斥之為“戎狄野老之謬言”,要求大家引以為戒。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張牧首最終編訂了紫帳國教的第一本《天父真經》。因為教義的核心是崇敬天帝,所以定正式名稱為“拜上帝教”。
紫帳教會也在他的努力下,逐漸建立起來,在郭蓋等人的幫助下,培訓了一大批教士。紫帳汗國很重視文教,對組織的要求也很高,但有文化的人一直不足,所以這些人經常參與到日常工作中,取代了原先那些鄉村教士的位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