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漢風再起之帝國時代 > 第一百七十一章 雲湧

第一百七十一章 雲湧(1 / 1)

推荐阅读:

inf

在大秦境內,長途旅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人們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路程遙遠,交通不便,天氣惡劣,露宿山野,甚至還可能會遭遇劫匪強盜……各種麻煩的事層出不窮。

雖然,大秦對民間的管製較前明時期出現不少鬆動,但自由出行仍舊受到各種約束和禁忌,可不是普通人腦子一熱,就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一般情況下,大秦民眾出門旅行分為遊學與遊曆、貶官與流放、趕考、做生意、探親、欣賞壯麗河山等這樣幾種情況。

與曆代王朝一樣,在大秦的官場中,被貶官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權力鬥爭的失敗者,被從權力中心驅逐到邊境苦寒之地,幾百上千裡的流放路途,成了某些人生命曆程中的一次蛻變。

趕考的學子秉承“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原則,在科舉考試前一年就出發了,這一路的江山壯麗和人生百態可以為他之後的科舉考試,提供諸多生活素材。

對商人而言,南貨北賣才能牟利,所以購入某一區域的特產,並將之運到國家的另一邊,成了牟利的關鍵。於是,這些商人長年累月走在路上,成了旅途中的行者。

普通百姓出行所攜帶行李秉承“寧多毋少”的原則,恨不能將全部家當都用繩子捆好,用布包好,帶走身邊才放心。

這樣做的原因,一是大秦境內交通並不方便,有時候出行時間甚至會長達數年,而若是在他鄉有了其他的際遇,要在彆處置業,也隻需要安定後派人回去處理祖宅就好;二是沿途客棧、民宿內,許多東西並不能準備齊全,一些生活用品、床上用品、蠟燭、茶葉、棋子、折疊棋盤、筆墨紙硯、茶盞、刀子等,都需要自己準備。

在行李之中,出行者還會準備好有芳香開竅、除穢殺蟲功效的熟艾、大黃、芒硝、甘草、乾薑、蜀椒等類物品。

在大秦境內,道路難行是最大的一個問題,若是能選擇走水路,就算需要繞遠也在所不惜。

因為,許多道路並不算平整,更沒有齊國境內那種鋪設瀝青、煤渣或者水泥之類的一等國道。即使是主要的交通乾道,許多路麵也是坑坑窪窪,雨天時泥濘不堪,根本難以通行車輛。

相較於其他地區,身處江南的民眾,旅行則要方便許多,常常舟車並濟。出行者隻需到江河渡口花上數十上百文錢,就能乘船而行。某些地方的渡船更為便利,數百文錢還能租下一艘小船,順流而下,欣賞沿途大好風光。

作為大齊皇室訪秦慰問團一行成員而言,在這隆冬時節,前往登萊祭奠先祖皇陵,自然也是選擇乘坐舟船這種方式出行。

從江南至登萊,若是走水路的話,一般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沿著大運河,一路緩緩而行,走揚州,經淮安,過濟寧,抵達東昌府(今聊城),然後棄舟坐車,轉陸路前往登萊;另一個則是直接乘船沿長江而下,駛入大海後,掉頭北上,進抵膠州(今青島),並於此乘坐火車,抵達登萊治所——蓬萊。

鑒於冬日大運河水位降低,吃水較淺,甚至多處路段還存在擁堵等待的情況,丹王齊惟檸和皇孫齊澤烜稍事商議後,便決定走海路前往。

“大東方號”鐵船早在兩個多月前,便滿載著旅客和貨物返回了漢洲本土,無法再為此次出行“裝一次逼”,但作為皇室成員,應有的排場還是要講的。

一艘隸屬於齊國江南商社旗下排水量達一千五百噸的機帆船便被臨時征用,成為此次皇家使團出行的專屬船隻。

在船上,除了幾名大秦皇室子弟和鴻臚寺官員一路陪同外,還有數十名齊秦兩國的商人順路搭載,前往北方地區。

出了長江口,入眼之處,皆是無儘的海水,在頂著強勁的東北信風下,“福順”號將全部風帆落下,開啟蒸汽機,噴吐著滾滾濃煙,以12-15節的速度,航向北偏西,馳騁於大海之中。

“一個顫顫巍巍挺硬槍,一個搖搖擺擺弄鋼劍。一個舍死忘生往裡鑽,一個尤雲帶雨將功乾。撲撲通通皮鼓催,嗶嗶啵啵槍付劍。……一個紫騮猖獗逞威風,一個白麵妖嬈遭馬戰。……你死我活更無休,千戰千贏心膽戰。口口聲聲叫殺人,氣氣昂昂情不厭,古古今今廣鬨爭,不似這般水裡戰。……”

“嘿嘿嘿……”

“哈哈哈……”

甲板一處角落裡,幾名齊國皇家禁衛軍軍官腦袋湊在一起,盯著一本話本,一邊看著,一邊發出陣陣猥瑣的笑聲。

船舷另一側,一些商人則趴著欄杆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有的還發出一陣一陣的乾嘔聲,顯見是暈船了。

他們在將腹中的苦膽幾乎都要吐完後,癱軟地靠在舷邊,心中暗暗發誓,即使陸路再辛苦,也不要坐這勞什子的海船了。

瞧著那邊幾名齊**官圍坐在一起,一個個眉飛色舞的,宛若無狀,還真他娘的是天生的海洋國民。

“……男兒氣急,使槍隻去紮心窩;女帥心忙,開口要來吞腦袋。使雙炮的,往來攻打內襠兵;一個輪傍牌的,上下夾迎臍下將……”

“哈哈哈……”

猛然間,那幾名軍官突然爆發出一陣轟笑,引得甲板上透氣的旅客紛紛側目。

話說,這齊國也真是了得,連一群丘八都能認得字,讀得書,還看得懂。

“爾等身為皇家禁衛軍,需謹言慎行,注意點體統。”一名禁衛軍明威將軍(準將)神色威嚴地走了過去,大聲地嗬斥道。

“是,將軍!”

幾名翻看話本的禁衛軍軍官立即起身肅立,朝這名明威將軍敬了一個軍禮。

“《金瓶梅詞話》?”那名明威將軍將書本收了過來,赫然是一本民間流傳甚廣的世情,臉上露出一絲古怪的神情,不由搖了搖頭,隨即又甩手扔了過去,“淫穢汙濁之作,私下觀之,自當無礙,但你們這般……這般無狀喧嘩,徒增笑話。……都滾回船艙去!”

“是,將軍。”

幾名禁衛軍軍官收起書本,逃也似的奔向舷梯,準備躲到船艙裡,繼續欣賞這本精彩絕倫的世間“奇書”。

“這位劉將軍怕是有些苛責過甚了。”朱嘉熙看到那一幕後,不由笑著搖頭說道“這要擱著大秦兵將身上,說不定在這漫長旅途中,早就吆五喝六,聚在一起喝酒賭錢了。”

“那你們明國呢?”福泰商行的東家袁祖庚聽了,心中有些不喜。伱這是幾個意思,開口捧齊國人,也不至於這般貶損我大秦呀,遂慍言反問道。

彆看麵前這位從事皮毛和木材生意的朱大掌櫃,留著寸許的短發,穿著對襟袍服,下著直筒長褲,一副齊國人裝束的模樣。但打交道的時間長了,圈子裡的商人都知道,這位朱大掌櫃是地地道道的北明人,而且還有朱明皇室血統,說不定經營的生意也屬於北明皇家所有。

在大秦境內像他這種從事半公開半走私貿易的北明商人不在少數。據說,這些商人隻需在齊國清遠總督領地(今日本北海道函館市)繳納一定的手續費,就能領取一份齊國給他們頒發的憑證,從而以齊國商人的名義,大搖大擺地跑來大秦境內做生意。

當然,這些冒充齊國人的北明商人,其中不乏大量北明政府派出的細作,用來刺探大秦的情報,傳播各種謠言,拐帶大秦百姓,甚至暗中策反大秦官員和商人。

若是北明的細作不慎被擒獲,大秦朝廷皆會予以嚴厲懲處,以罪行輕重,判以斬、絞、徒、流等刑罰。

不過,對這些半遮半掩的北明商人,官府有時會睜隻眼閉著眼,任其往來。一則,北明商人畢竟明麵上是打著齊國人的名義,有齊國地方總督領地頒發的憑證,冒然處置,必然引發與齊國的紛爭;二則,北明運來的許多商品,還真的是大秦所需要的。

糧食、木材、毛皮、人參、鹿茸、東珠……,在大秦境內都有強勁的市場需求,尤其是糧食和木材,多多少少可以減輕對齊國商人的依賴度。

在江南這片集中了大秦近四成的人口和六成的經濟產出地區,幾乎所有的農戶已經不怎麼種植糧食了,轉而開始栽種經濟價值更高的棉、麻等農作物,使得該地區極度依賴外部地區的糧食輸入。

湖廣、安南、柬埔寨、暹羅、雲州、鎮州等地區,通過江河和海運,源源不斷地將稻米、小麥運至江南各地,其規模之大,價格之低,足以讓江南百姓做出“棄糧種桑”的決定。

可以看出,在這些糧食供給地名單裡,除了湖廣地區尚在大秦境內,可以完全掌控外,其他幾個地區的糧食產地皆為他國掌握,一旦發生地區局勢衝突,就很有可能影響整個江南地區的糧食供給穩定。

至於木材,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砍伐,大陸境內可供營建宮室和建造大船所需的巨木,差不多都已消失殆儘。僅憑自身的資源,根本無法大規模地建造大型建築和遠洋運輸商船。

而遼東地區雖然擁有大片原始森林,但皆位於深山密林之中,囿於陸路運輸的艱難,根本無法加以利用。

而北明所據的鎮州、苦葉島,齊國所據的安南、南洋領地,擁有大量的木材資源,而且距離海邊不遠,運輸便利,具有絕對的成本優勢。

不論是為了擴充糧食和木材來源地的渠道,還是為了平衡齊國商人的貿易壟斷形勢,大秦朝廷都有理由對北明這種半公開半走私的貿易行為,采取默許態度。

多一個貿易競爭對手,也能稍稍遏製一下齊國愈發強大的貿易商社所形成的價格壟斷。

就以糧食價格而言,齊國從安南、占城、柬埔寨和暹羅等地區輸入的稻米,從五十多年前每石不到白銀六錢,而到了現在,每石稻米的價格已緩慢增長至白銀一兩二錢,足足漲了一倍!

雖然,有通貨膨脹的影響,但這糧價漲幅也委實高了一點。

江南之地,遍及棉花桑麻,稻糧栽種不及耕地十之一二,數千萬人口所需糧食,皆由外地糶入。

而齊國通過極為優勢的海運方式,幾乎間接控製了江南的糧食供應,每年賺取的貿易利潤,未必少於棉織品,成為齊國少數幾種“出超”商品。

所以,為了穩定國內糧食價格也好,抑製齊國商業勢力擴大也罷,就算北明乃是我大秦欲除之而後快的心腹大患,但隻要能對大秦有所裨益之處,未嘗不能利用一二。

儘管,這種貿易行為,多少有些“資敵”、“助敵”的嫌疑,但兩害相較取其輕,我大秦也從中獲得了便宜的糧食和木材供應,於國於民,都是大為有利的。

作為大秦的商人,袁祖庚可能會對齊國商人高看一眼,甚至也會將自身的姿態稍稍放低一點,但你們北明,不過是遠竄海外偏僻蠻荒之地而繼續苟延殘喘之輩,哪會放在我大秦的眼裡!

“呃,也大差不離吧。”朱嘉熙瞥了一眼袁祖庚,麵色沉靜地說道“但我大明軍將即使這般荒誕嬉戲,在戰場上照樣打得你們大秦軍隊狼奔豕突、喪師失地。在朝鮮、日本海域,你們大秦水師可敢派船駛來與我大明水軍放對較量一番?”

“怎麼?你們大明該不會又想跟我大秦再打一場?”袁祖庚問道“今時不同往日,我大秦威鎮西北,準噶爾韃酋滅亡指日可待。你們大明若是再起邊釁,到最後怕是要麵臨滅頂之災了。”

“嗬嗬……,是嗎?”朱嘉熙冷笑兩聲,搖著頭說道“戰陣之事,可不是靠著自以為是和嘴皮子就能打贏的!……瞧著吧,最後誰會麵臨滅頂之災,戰場上見真章。”

說著,朱嘉熙將身上的裘衣緊了緊,昂著頭,轉身離去。

隨著朝鮮權知東南大總管李麟佐為自己請封新羅郡王、北明增兵東萊(今韓國釜山)和清津兩地,使得朝鮮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為應對北明的威脅,大秦也針鋒相對,除了從關內調兵至遼東外,還從山東抽調三千餘兵力,進駐漢陽,以此威懾北明勿要輕舉妄動,打破朝鮮現有平衡態勢。

兩國如此劍拔弩張,大有爆發第三次秦明戰爭的危險。

(本章完)

inf。inf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