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除了強征琅琊百姓的糧食,還集附近的州郡往琅琊運糧。
再加上梁蕭從郡內這部分匈奴人手裡繳獲的存糧和農田,琅琊的存糧已經超過五百萬石,即使不用聞人氏捐糧,也可以保障百姓堅持到今年秋收。
不過,一百萬人的大郡糧食壓力不小,畢竟琅琊外麵的耕地大多數已經被匈奴人轉化為草原。
整個琅琊就算不計算南方草原,全郡範圍也應該有三分之一個徐州,官田卻隻有四百多萬畝,再算上民田,應該不足七百萬畝,實在不足以支持軍隊遠征,除非連年豐收。
畢竟梁蕭還要考慮荒年,提前儲存大量的糧食,這部分糧食不能輕動。
不過琅琊回歸意義重大,進一步保障了南方這一片草原的安全,有助於徐州養馬放牧,並在以後的日子裡慢慢把部分草原恢複為耕地。
唯一的問題,是馳援琅琊的難度不小。
因此梁蕭召集眾將和聞人氏的文官們,討論琅琊與徐州的融合。
“若是北疆軍營能往西北方向推進,可以照應琅琊,亦可隨時回援東海郡和沛郡。”聞人子義提醒道。
“此事我已經通知過車騎將軍,他應該在安排了。”梁蕭表示了肯定。
“等此次敵軍退兵之後,不如在琅琊西南一帶布置騎兵預警,然後把一部分老弱病殘的琅琊百姓遷移到徐州那邊,讓本地的青壯年更加安心。如此,就算琅琊不幸淪陷,武君也可以及時組織軍民撤退,不必擔心被拖慢速度。”聞人子明提醒道。
“此事很有必要,等鎮西將軍過來,再商議一下。”梁蕭深表讚同。
聞人子義又道:“等徐州局勢穩定,武君可以考慮重建琅琊故郡,正好再把這個琅琊郡換個名字,畢竟這是匈奴人取的郡名。”
梁蕭向他投去讚許的目光,“我與子房曾經討論過此事,這倒不失為妙策。”
當然,他與卓子房所討論的重建琅琊故郡,乃是掌控整個徐州之後的事,隻是連他們都沒有預料到,琅琊能如此迅速歸順。
以沛縣為根基,發展壯大,再以“驅逐胡虜,恢複中原”的口號收服人心,這個計劃已經因為琅琊的歸順而取得了進一步的成功。
可以想見,西秦,匈奴,江南,各地的有識之士和思念故國的百姓還會不斷往徐州雲集。
現在的徐州範圍比鼎盛時期多了至少一半,並開墾了大片荒田,足夠自保!
隻要不是連年旱災,養活四百萬人不在話下。
若是連年正常收獲,甚至偶有豐年,那便有足夠的軍糧支持自己遠征。
這隻是理想的情況,他還需要考慮匈奴報複和西秦發難,因此重建琅琊故郡也必須提上日程。
有了琅琊故郡作為支點,現在這個琅琊和東海郡相距接近七百裡,就不必擔心沒有中轉站和補給站,可以進一步降低運輸成本,提升運輸效率。
琅琊的聞人氏為自己博得了豪賭的勝利,迎來了自己的明主。
梁蕭已經當眾向他們表態,一定保障這支聞人氏的利益,至少也會讓他們在今後的徐州官場有一席之地。
不過目前的梁蕭需要團結所有能夠團結的力量,暫時不需要去考慮滋生門閥的隱患,這些矛盾可以在徐州穩定之後得到妥善解決。
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
這寥寥數語,直擊門閥弊病之本質。
搶占了最多的資源,卻鮮少為百姓的利益考慮,隻知以權謀私,否則時人與後世也不至於深惡痛絕,甚至連生性殘忍的異族都深深地鄙視他們。
這也是未來梁蕭亟待解決的矛盾,他向武朝三傑提及的科舉製,隻是手段其一,還需要輔以其他手段。
畢竟不能矯枉過正,逼迫他人與家族無私奉獻。
若沒有聞人氏的大量官吏協助,整頓琅琊的吏治都夠他喝一壺。
聞人節父子三人,代表整個聞人氏,趁著匈奴未至,尚有些許時間,與梁蕭詳細探討了琅琊與聞人氏未來發展。
等局勢穩定,他們打算把家族後生,包括幾個嫡係子女,全部送往梁蕭治下的三郡。
這是主動表明立場和忠誠,讓梁蕭可以放心托付琅琊之事,順便也給孩子們更安全的保障。
雙方談得非常融洽,琅琊聞人氏與下邳聞人氏不謀而合,都決定全力押寶梁蕭。
在此期間,常念俠與太史子義以武會友,一見如故。
在梁蕭的見證下,聞人子義,太史子義,常念俠,三人按年齡結為義兄弟,聞人子義為長兄,太史子義次之,常念俠為弟。
兩位武士皆以忠直聞名,聞人子義也是少有的俊傑,梁蕭自然是樂見其成。
在梁蕭的指揮下,太史子義弓馬嫻熟,也加入北疆騎兵,嘗試統領三千兵馬。
常念俠,太史子義,秦平,劉並,四將輪流帶兵,每日巡邏琅琊西方與北方,提前預警,以防匈奴奇襲發難。
匈奴皇子羅迦率眾返回北邊的縣城,原地駐紮。
後方的數萬步軍押送糧草,終於姍姍來遲。
羅迦清點運糧隊之後,滿臉不甘。
“琅琊失守,已經打亂了大國師原定的計劃,如今集結士兵眾多,重新殺到琅琊之時,可能久攻不下。若是敵軍來援,我軍早晚糧草不繼,再被迫撤兵的話,很可能重演右賢王之事。”
“重點還是,梁蕭先前擊破右賢王,我軍損失數以萬計的牲畜運力和上好戰馬,致使北疆騎兵崛起,最近又被他燒毀了幾千車糧草,還殺死了那些運糧的重要牛馬,以至於我軍短期內無法再集結足量的糧草,與敵軍僵持……”
眾將低頭不語。
這位匈奴皇子向來爭強好勝,連他都沒有拿下琅琊的自信,可見是何等的不容樂觀!
不過眾人也不得不敬佩羅迦的本事,輕描淡寫便為赫連泓推卸責任。
赫連泓感動不已,拍著胸脯表態:“殿下您隻管開口,末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羅迦遠望長天,長歎數聲,無奈揮鞭,調轉馬頭。
“就按剛才我說的彙報,糧草不濟,風險不可估量,唯有放棄攻城……”
現場陷入一片死寂。
羅迦的判斷是正確的。
秦勳的援軍在收到琅琊消息之後,為保萬全,已經第一時間趕赴琅琊,即將與梁蕭合兵一處。
“稟報武君:鎮西將軍秦勳率三萬兵馬來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