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不是袁術 > 三百零九 雒陽暗流湧動

三百零九 雒陽暗流湧動(1 / 1)

推荐阅读:

第一股潮流自然就是想要向袁樹靠攏的。

這股潮流裡的人要麼就是對袁樹的學術很感興趣,仰慕他的能力,或者佩服他的戰功,亦或者就是純粹看好他未來接班的事實,自然而然產生了想要與他接近、向他靠攏的想法。

至於靠攏袁樹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以及未來可能得到的利益……

他們並不認為一定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也不認為就得不到什麼回報。

他們覺得袁樹作為一個優秀的領袖,而且對待部下如此優厚,隻要成為了他的部下,自然也會得到同等待遇。

至於加入進去要不要付出些什麼,這都是正常的,最初可能確實要付出些什麼,但那都是暫時的。

之後能不能得到足夠的補償,這也是自然的。

隻要袁樹不蠢,肯定不會讓為他辦事的人吃虧,否則還會有人跟隨他嗎?

所以向他靠攏,加入他,準沒錯!

未來,正在向他們招手!

第二股潮流就是向袁基靠攏的。

袁基到底是袁逢的嫡長子,這個身份地位在這邊放著,天然就有相當一群人選擇向他靠攏,比如他的妻族,比如一些很早就開始安排子弟靠攏袁基、投效袁基的家族。

這些家族往往具備一定的實力和地位,否則也沒資格接近袁基。

他們自身的能量已經相當有規模,與袁樹集團還有不少利益層麵的分歧所在,很難保證袁樹在未來接班以後不會拆分他們的既得利益去滿足袁樹自己的親信。

且因為過早的投靠袁基,想要跳船也不太可能,很難得到袁樹的信任。

這部分人自然不願意看到袁樹順利接班。

但是這部分人數量比較少,遠遠不如第一股潮流那麼多,畢竟袁逢與袁樹之間的關係已經明朗了,就差正式公布袁樹是繼承人了,這個時候還跟著袁基,多少有點看不清局勢或者懷著一些妄想了。

第三股潮流則是中立派。

在袁樹和袁基之間,他們選擇了之間。

不討好任何一方,也不得罪任何一方,直接躺平,以最柔軟的姿態等待未來的到來。

當然不是說這群人最無欲無求,這群人也是很雞賊的。

他們不想承擔提前投靠任何一方可能帶來的支出和隱性危險,他們隻想在塵埃落定之後接受既定事實,選擇利益不大風險也最小的這一條路,他們賭的就是不管誰獲勝都需要人手來執行政策。

他們可以接受較低的地位,但是他們需要活著。

這三股潮流裡,選擇靠攏袁樹的那股潮流是最大的,且隨著袁樹的勢力增長,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選擇靠攏袁基的那股潮流則是最小的,且隨著袁逢態度的明朗,有越來越小的趨勢。

第三股中立潮流介於二者之間。

但是比較有趣的是,這一潮流當中雖然不斷有人選擇進入袁樹潮流,可是其數量也在不斷增大。

主要承接的就是來自原先袁基潮流中的那一部分。

總體來說,袁樹的能量在這一階段是遠遠超過袁基的能量的。

如果袁基不是嫡長子,如果不是他提早成年、結婚、當官,得以經營了一部分勢力,在袁樹崛起之前就有了一些跟隨著,恐怕現在他的勢力還要更加微弱,甚至近乎於沒有。

儘管如此,在袁樹一心會集團這個龐然大物麵前,袁基的勢力集團依附在他郡守的身份之下,依然顯得非常弱小,起步雖然早,卻依然有種不堪一擊的感覺。

至於袁氏集團內部屬於袁紹的勢力,倒也不是真就那麼微弱。

袁紹雖然在宗法意義上已經不是袁逢的兒子,而是接了袁成的班,但是血緣關係擺在那邊,並不是完全的局外人。

如果真的出現非常可怕的事情,袁基和袁樹都噶了,那袁紹肯定會成為最好的繼承人人選。

到時候袁紹手握袁逢、袁成兩支勢力,統合萬眾,成為唯一的繼承人,那情況不要太美妙。

當然這種情況成真的可能性不太大,所以願意追隨袁紹的人也不是很多,除了傳統意義上屬於袁成那一脈的親緣勢力,剩下的就十分有限了。

要麼就是袁紹自己拉攏的狐朋狗友,比如許攸,要麼就是袁紹上任郡守之後招募的一些輔助官吏,數量和質量反正都不如袁基。

袁紹和袁基兩人綁在一塊再乘以十,都不是袁樹的對手。

但是要真就是那麼小看袁基、袁紹,倒也不應該。

因為整個雒陽中央朝廷內部的勢力團體除了執政的袁氏集團之外,還有其他士人集團,更有一個最近才回歸的黨人群體。

這兩個群體不屬於袁氏集團自己人,但是也擁有一部分能量,並非沒有對未來的參與權力,也不是任由袁氏搓扁搓圓的吉祥物。

他們也有自己的基本盤,作為一個大而化之的群體,簡單的用士人這兩個字來概括顯然不合適,但是這個群體之中也能分出大概的三顧潮流。

第一股潮流就是親袁氏勢力,雖然不屬於袁氏集團,但是願意跟袁氏集團合作,他們認可袁氏集團對天下的掌控。

第二股潮流占多數,就是安於現狀、想要混日子的一群人。

這天底下到底還是日子人比較多,並非每個人都是惟恐天下不亂的那種人,能安安穩穩的活著過日子,能吃飯,能結婚,能傳承後代,能有一些自己的小愛好,那再好不過了。

這部分人不在乎天下到底是誰做主,反正不管是誰做主,他們都是被人統治著,不會有太大的區彆。

第三股潮流自然就是對袁氏政權不滿意、想要結束袁氏專政、恢複漢天子實權的人。

這部分人終究是少數,以張儉為代表,勢力比較微弱,且遭受袁樹的打擊之後,基本上偃旗息鼓,不複存在。

第四股潮流最開始並不存在,但是因為一件事情的發生,他們開始出現。

這群人就是對袁氏政權感到不滿、對其有一些負麵看法且懷著想要做出改變的心思的人,而那件事情,就是張儉事變。

張儉事變的最終結果雖然隻是張儉一個人受到懲戒,甚至沒死,但是隨之而來的影響很大。

這是袁氏政權第一次對一名士人領袖發難。

這件事情的發生使得袁基和袁紹獲得了意外之喜,特彆是袁紹。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他的妻子李氏是黨人領袖李膺的女兒。

最初,袁紹在家族裡的定位就是靠攏黨人、吸引宦官火力的工具人,所以迎娶李膺的女兒為妻子,又因為李氏而得到了一部分黨人的關注。

後來,袁逢在袁樹的推動下選擇正麵剛,發動兵變,鏟除宦官。

雒陽兵變之後,宦官覆滅,東漢帝國的政治格局天翻地覆,徹底換了一副模樣。

士人與宦官之間的矛盾以士人取得最終勝利而告終,袁氏專政局麵出現,黨人集團大規模回歸朝堂擔當職位。

於是,袁紹的重要性直接降至冰點,被袁逢安排出去做郡守,從零開始重新走官路仕途。

在那個時候,黨人們幾乎已經沒有把袁紹還放在眼裡的了,就算是李膺的親屬、故吏們也隻是對袁紹表示友好,並沒有跟著袁紹混的想法。

他們的眼睛都盯著袁逢,或者袁樹,他們都認為隻有追隨袁逢或者袁樹才有更好的前途。

袁紹?

沒什麼意義了。

然而張儉突如其來的劍走偏鋒卻打碎了袁氏與黨人的蜜月期美夢。

袁氏和黨人本來可以度過更長時間的蜜月期,但是張儉的暴起卻讓這種可能性消失,並且提前把袁氏與黨人之間的矛盾擺在了明麵上,使得雙方都非常尷尬。

尷尬之後,為了維持袁氏專政的局麵,袁樹頂替袁逢上了大號,連出狠招,把張儉整的身敗名裂,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雖然情況最終得到控製,袁氏和黨人並未進入全麵針對的態勢之中,但是還沒有度完的蜜月也隨之終結。

過早的終結。

並且這場張儉事變讓不少黨人意識到了袁氏政權的鐵拳之強大,意識到了袁氏政權對權力的渴望以及守護權力的意誌,更意識到了雙方在不少利益層麵不可調和的矛盾。

無論是袁逢,還是袁樹,似乎都不能完美的代表士人集團的利益。

士人集團謀求的是大家一起分潤帝國中樞權力,並不追求強勢天子和其他的權力集團,張儉的行為其實也不符合士人集團的利益,但是張儉的行為卻歪打正著,暴露了袁氏集團的質變事實。

袁氏集團已經變為了袁氏政權,開始有了自己的利益訴求,他們開始為自己謀取利益,有脫離士人大家庭的跡象。

他們代持皇權的事實已經不可更改,甚至他們也成為了皇權的擁躉,出現為了皇權而打壓士人的跡象。

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這要是發展下去,袁氏集團會比宦官集團更加可怕,乃至於發生變革天命之類的士人們並不太願意看到的情況。

與袁氏集團決戰並不是士人們的追求,甚至士人當中的激進派——黨人們在看到了張儉的下場之後,也不想正麵和袁氏集團發生衝突,這樣做勝算不大。

特彆是袁樹組建新的常備野戰兵團這件事情在他們看來就是袁氏捍衛自己政權的行動,這一行動會大大增強袁氏政權的力量。

直接對抗絕不是什麼好的選擇。

那麼,直接從袁氏集團內部找尋能夠符合他們利益的重要成員,幫助他,輔佐他,讓他在未來成為袁氏集團的掌權人,再根據士人集團的需求改造袁氏集團,就最好不過了。

本章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