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地窖裡的朱元璋 > 第七十一章 將計就計

第七十一章 將計就計(1 / 1)

推荐阅读:

濟寧城中,朱棣的聖駕占據了州府衙門。

朱雲峰親自下廚,用隨船帶的佐料炒了二十多個菜,做了滿滿兩大桌。

宴會上朱棣與眾人談笑風生,諸多山東官員心裡雖戰戰兢兢,美味佳肴在桌,卻如同嚼蠟,臉上還得不斷應和,勉強至極。

若不是朱棣見朱雲峰臉色不太好,便肅起臉說,這是吳王殿下親自下廚做的飯菜,諸位難道覺得不合胃口嗎?

引得諸多官員連忙動筷子吃飯,一邊吃還一邊點頭誇讚,恐怕飯桌上那麼多菜肴今天就得全部浪費。

朱雲峰那一瞬間都想不吃牛肉了。

很顯然,槍斃王永吉起到的是殺雞儆猴的效果,諸多官員紛紛表示願意歸附,聽從太祖太宗調遣。

結束宴會後,朱棣召徐標奏對。

奏對時朱棣也說了,徐標未來殉國,是大大的忠臣。

他此行的主要目的還是奉天靖難,打上北京,地方處理的事情不歸他管。

殺王永吉也是恨其叛國當了漢奸,自己並不想插手山東事務。

等後續太祖陛下來山東,自有一套屬於太祖的辦法。

包括殺山東的投降官員,清查山東地主劣紳,給山東百姓分發田地,迅速恢複生產等等。

朱棣要求徐標配合,一切聽從太祖的指示行事。

徐標知道自己過關了,心中的石頭總算是落了地,恭恭敬敬地表示自己服從安排。

翌日,小朱棣再次出發。

隊伍浩浩蕩蕩,進入了運河下一個城池,山東東城府聊城。

由於山東皆已歸附,所過之處,除了山東本地的三司的官員以外,地方官員也是一直在迎接歡送。

徐標,山東巡按陳潛夫,以及山東布政使、按察使、參議等官員送他們到了德州。

德州是魯運河最後一站,過了德州後就是河北東光縣,進入南運河。

山東官員就歡送到這裡。

他們還以為是把閻王送過境,都暗自慶幸自己運氣不錯,後來沒有叛國,苟活了性命。

卻不知道真正的閻王還在後麵。

崇禎十七年五月上旬,這個時期的大明本該已經處於更加混亂的時代。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縊,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

在李自成、吳三桂以及清軍發生了山海關大戰之後,五月份李自成逃出北京,清軍占領了大明都城,自此開始了統一、屠殺的道路。

史料記載,明朝後期人口約六千萬,史學家估算真正人口在一億兩千萬到一億五千萬左右。

但到了清初就隻有七千萬人。

根據後世曆史學家研究表明,明末清初因為天災,瘟疫,農民起義,清軍入侵,總共損失人口約3500萬。

直接因清軍屠戮所死的漢人百姓數以百萬計,間接造成的死亡達上千萬。

由此可見滿清帶來的災害有多大。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

農民軍起義已經被老朱鎮壓,南方也在進行內部改革。

這段時間光被老朱殺死的叛國官員、地主劣紳及其家屬就多達四十餘萬。

並且這還隻是四川、湖廣、江西、南直隸、浙江等地。

後續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的改土歸流以及田畝政策也將持續進行。

再加上老朱大量收繳藩王土地財富,把散落在各地的藩王召集於南京。

斥責他們的過失,將很多作惡藩王的爵位取消掉,按照罪責交由南京都察院審理定罪。

林林總總,解放的田畝數量達到了驚人的七八千萬畝,可以說極大地緩解了土地矛盾與社會矛盾。

雖然處理朱家子孫還是讓他有些猶豫,但考慮到大明的江山應該放在第一位,老朱也不得不下定決心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

當然。

殺肯定是不會殺。

隻是把各藩國主宗如蜀王朱至澍,福王朱由崧,魯王朱以海等人圈禁起來。

其餘郡王也進行削藩。

郡王之下,重新核定宗室籍貫。

允許宗室經商、種地、讀書、參軍、科舉。

如此解決大量底層宗室什麼都不能做,最終淪為乞丐的問題。

一係列政策下,南方正在迅速進入安穩期。

這就導致李自成沒有攻陷北京,吳三桂也沒有受到李自成的威脅而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

並且孫傳庭送了一百多萬兩銀子給崇禎,都讓崇禎送往山海關發餉銀,又調河北山西精銳,薊遼地區一時間明軍兵力達到了近十萬之多。

曆史上多爾袞還是吳三桂寫信求他入關,加上範文程勸說,這才下定決心南下入侵。

如今吳三桂沒有寫信,大明國內漸漸安穩,邊境明軍兵馬眾多,也讓多爾袞完全沒有任何想要進攻山海關的意思。

隻是隨著老朱下凡的消息在短短的半年內傳遍大江南北,各種消息也是滿天飛。

哪怕是山海關內外也已有所耳聞。

此刻山海關外的寧遠城中,遼東總兵吳三桂在他的府邸當中看著京城的信件,眉頭緊皺。

在他的旁邊是他的親信幕僚方光琛。

信中的內容很簡單。

一是說了一下南方太祖的事情。

二來則是現在京城的謠言。

據說太祖遨遊曆史長河,看到了大明的未來。

本來在今年四月初,被李自成攻破京師,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大明滅亡。

接著清軍入關,大敗李自成,之後一路屠戮,殺死漢人無數,建立了滿清政權,讓漢人成為異族的奴隸。

這個消息是確定了的。

因為老朱自己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說過,後來是建奴得了天下。

至於建奴是怎麼得的天下,吳三桂作為防備建奴的最後一道關隘,是戰死沙場,還是投降了建奴,卻是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

京城很多人都說吳三桂投降了建奴,引清軍入關。是華夏罪人,應當淩遲處死。

一時間吳三桂在輿論場上的處境就很微妙。

秦檜還有好友,吳三桂在京城自然也有朋友,甚至當官的朋友也有不少,便紛紛向他寫信說了一下這個情況。

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可以說是如坐針氈,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廷獻,你說說,太祖下凡的事”

吳三桂看向方光琛。

方光琛其實不是吳三桂的屬下,是他的結拜兄弟。

隻是他爹死後就投奔吳三桂,現在寄居在吳三桂府邸中,因為頗有謀略,吳三桂做什麼都會詢問他的意見。

曆史上也是方光琛建議吳三桂向滿清借兵,效仿所謂的唐朝時向回紇借兵平定安史之亂的先例,結果建奴可沒想著退兵回去,直接鯨吞了華夏大地。

聽到吳三桂的問話,方光琛猶豫片刻,遲疑說道:“如今南麵到處都在說,連宮裡都有消息傳出來,陛下都已經承認,這恐怕”

“那你說,真是我放的建奴入關嗎?”

吳三桂臉上露出驚恐的表情。

現在聽說太祖在南方到處殺叛國官員,如果真是他開關放的建奴入關,以太祖的秉性,怕是要將他誅十族,淩遲處死。

“額”

方光琛沒有回答,隻是沒有回答,就是最好的答案。

吳三桂頓時沉默下來。

現在的邏輯其實很簡單。

太祖下凡,告訴了人們未來之事。

未來是建奴入關得了天下。

那麼作為關外守將,建奴入關他是首當其衝。

如此擺在他麵前的就隻有死戰,逃跑,以及投降三條路。

而根據太祖預言未來之事可知,李自成拿下北京,就想奪取山海關。

這就意味著吳三桂麵臨兩麵夾擊的情況,逃跑就不存在了。

也就是說,他隻有死戰和投降兩條路可以選。

京城那邊的謠言都在說他是投降,這讓吳三桂很是惶恐。

畢竟投降不投降,以他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哪怕心裡堅定自己不會做,卻也是自欺欺人而已。

“唉。”

吳三桂長歎一聲道:“現在也隻能聽天由命吧。”

“大帥。”

就在這個時候,外麵吳三桂的心腹將領吳國貴急匆匆進來,說道:“大帥,城外出事了。”

“怎麼了?”

“是高監軍來了,後麵還有人在追他。”

“義父?”

吳三桂瞪大了眼睛,然後馬上說道:“他現在在何處?”

“已經進城,外麵的人被我們擋住了,他們說是司禮監使者,司禮監調監軍回去,但監軍忽然逃走,他們才一路追過來。”

“快請義父過來。”

“是。”

吳國貴便出去了。

吳三桂想了想,還是整理了一下衣服,走出府邸。

此刻府邸外遼東監軍高起監十分狼狽地在外麵,他的表情很是慌張,在府邸外走來走去。

府邸大門打開,吳三桂徑直走出來,看到高起潛大吃一驚道:“義父。”

“吾兒救我。”

高起潛看到吳三桂,猶如看到救星一樣,立即撲上去。

“義父快進府中。”

吳三桂左右看看,拉著高起潛進入府邸內。

高起潛此刻驚魂未定,說道:“三桂,咱們要想活命,就必須”

話還沒說完,吳三桂打斷道:“義父,先進去再說。”

“快給義父端茶,要溫茶。”

吳三桂看高起潛應該是一路疾馳馬匹過來,累得夠嗆,立即吩咐。

奴仆隨即去倒茶。

進入府廳內,吳三桂讓吳國貴繼續回城外駐守,留下方光琛。

高起潛坐到了椅子上,喝了口溫差,擦了擦額頭的汗道:“三桂,出大事了。”

“怎麼了?”

吳三桂心中隱隱有了猜測,但還是追問。

高起潛苦笑道:“昨日司禮監忽然來人,要召我回去。我想起最近謠言,便暗中使了許多銀錢,你可知發生了什麼?”

“什麼?”

“南京來人,告訴了陛下建奴是你放入的關,後來我也投降了建奴,這次先召我回去,就是要把我殺了。”

“竟有這事?”

吳三桂大吃一驚。

懸著的心隨著高起潛的話總算是死了。

自己果然後來投降了建奴。

高起潛繼續道:“朝廷那邊恐怕已經在對薊遼謀劃,我是司禮監的人,先把我召回去殺掉。你坐擁三萬關寧鐵騎,他們不好對你動手。所以就派王家彥過來,先讓你在寧遠繼續駐紮,之後朝廷也會下來聖旨對你安撫一番,編個假話之類,說你後來戰死沙場殉國,是大明忠臣,對你一番獎賞。接著再召你去山海關,屆時王家彥便會趁機將你除去。”

聽到高起潛的話,吳三桂頓時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能回過神。

因為昨天新任薊遼總督王家彥還派人過來犒軍,帶了一些錢糧,王家彥給他的手信還說他是大明忠臣,陛下會獎賞他。

隻是最近謠言實在是太多,以至於讓吳三桂心中搖擺不定而已。

現在高起潛的話語讓他明白。

自己或許末日要來了。

“三桂,三桂?”

高起潛看他愣坐在那裡久久不說話,便喊了兩句。

吳三桂這才回過神來,依舊還有些發懵,片刻後聲音有些發虛顫抖地問道:“義父,這可如何是好?”

“三桂,這個時候可不能犯糊塗,我以為王家彥必然會讓你把我交出去,並且召你去山海關,你去了就是送死,必須要立即做出決斷。”

高起潛說道:“雖說我也是為了活命,但此事也寄托三桂你的身家性命。如果不能想出對策的話,我們很快就是刀下之鬼。”

吳三桂就看向方光琛。

方光琛有些猶豫。

見此吳三桂苦澀道:“廷獻,我若跑不掉,難道你也能跑掉嗎?”

方光琛頓時恍然大悟。

如果吳三桂投降了的話,自己一直跟在吳三桂身邊,又怎麼可能當大明忠臣。

甚至很有可能吳三桂投降建奴都是自己慫恿的,到時候也是全家被斬的結局,根本不存在自己能活命。

所以現在大家就是一條船上的螞蚱,誰也跑不掉。

想到這裡,方光琛也不再猶豫,即刻說道:“既然他們說我們投降建奴,那就投給他們看。開關,引清軍南下。”

“可是如今山海關在王家彥手中。”

吳三桂麵露難色。

山海關作為天下第一關,不僅地勢險要,且城高牆厚,絕不是引清軍南下就能短時間內攻破。

何況現在朝廷還調集河北山西諸多兵馬,清軍最多就是繞開山海關去京城周邊劫掠。

但山海關斷絕清軍後路,主城與副城都各自有兵馬包圍,想要攻破這樣雄偉的關隘談何容易?

方光琛思索過後,眼眸中閃爍過凶光道:“既然王家彥要召兄去山海關,那就將計就計如何!”

‘將計就計?’

吳三桂與高起潛對視一眼。

意思是趁著王家彥召他去山海關的時候,突然發動襲擊,奪取城門,然後大軍進攻?

這或許確實是個辦法,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辦法。

因為按照規矩,他去的話必然要帶上數千親兵以保護自身安全。

隻要把清軍引入關內,短時間內突襲城門,清軍馬匹疾馳快速趕到,說不準還真有機會。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