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時已到!
鐘鼓齊鳴,樂聲悠揚。
身著華服的舞者走上祭台,翩翩起舞,長袖如同彩雲般翻滾,將莊嚴肅穆的氛圍渲染到極致。
祭舞過後,身穿黑色袞冕的皇帝緩緩從宮中走出。
一眾宮人立刻簇擁而上,禁軍在一旁護衛,錦衣衛更是挺直了腰杆看向人群。
所視之處,群臣皆是低下頭,不敢直視。
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的舉動,會讓錦衣衛產生誤會,從而惹出禍端來。
新任禮部尚書明顯有些緊張,走上前僵硬地行禮後,這才引著慶帝走上祭台的台階。
當慶帝踏上台階那一刻,周圍的護衛便全部停下了腳步,守衛在祭台周圍,隻有慶帝一個人緩緩登上台階。
台上早已擺放好了祭祀用品,香爐中青煙嫋嫋,祭祀的鐘鼓聲悠揚地回蕩在空中。
慶帝身著袞冕,神情肅穆,每走一段台階,就有一段祭祀儀式。
他親自點燃香燭,向列祖列宗敬獻貢品,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之後才能繼續往上走去,一步一步皆有古禮可循,皆帶著帝王之氣。
這就是禮!
看到這一幕,原本對這一切都不太理解的李徹,突然心中有所明悟。
老祖宗為何如此注重祭禮,真是因為虛無縹緲的鬼神之說嗎?
李徹覺得不是。
廣場之上齊聚數萬人,除了禮部主持的官員外,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李徹能感覺到數萬顆滾燙的心臟在跳動,這一刻仿佛一切陰謀詭計都悄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大慶興起,天下太平,萬邦來朝!
一些老邁的儒士,早已感動得熱淚盈眶。
將士們更是麵色肅穆,熱血上湧。
此刻若是慶帝大手一揮,指定某個敵人,李徹毫不懷疑他們會不顧生死地衝上去,將敵人撕成碎片!
就連李徹這個外來者,都不由得感到一陣心潮澎湃。
或許,將整個民族團聚在一起的凝聚力,便是‘禮’的最大作用!
我們有祖先,我們知道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有了‘禮’的存在,我們的民族就不會因國家的滅亡而滅亡,而是會一直繁榮昌盛下去。
李徹想到了什麼,瞥向遠處的使臣方陣。
果然不出他所料,如果說在場的慶人感受到的是肅穆,是熱血,是民族自豪感!
那麼這些外邦使臣的感受就截然相反了。
他們眼中滿是忌憚,有些人甚至已經打起了擺子。
這一刻,沒人想和這樣一個王朝為敵,一個強大的、有傳承的、有上天庇護的王朝為敵。
祭祀儀式漫長繁瑣,相當考驗參與者的體力和耐心。
好在李徹年輕力壯,又經過了一年的戰爭磨煉,並無任何不適。
武將們也能堅持,倒是一些缺乏鍛煉的文官搖搖欲墜,臉色有些蒼白。
李徹看向身旁,一眾皇子錦衣玉食,是最不能遭罪的。
其他藩王習過武,加上歲數比較大,還能堅持。
蜀王、小胖子周王、齊王、潭王年歲尚小,身子骨還沒長好,可就遭老罪嘍。
一個個晃晃悠悠,好似下一秒就能暈倒似的。
李徹默不作聲,向身側走了兩步,將最小的潭王拉住。
周圍官員的注意力都在祭台之上,無人注意李徹。王爺們倒是看到了,但也都當做沒看見。
“六哥?”潭王的聲音有些虛弱,抬起頭瞪大眼睛看向李徹。
“坐一會兒吧,莫要強撐著。”李徹柔聲道。
潭王倔強地搖了搖頭:“我還能行,若是讓父皇看見了”
李徹開口打斷:“你躲在我身後,我替你擋著,沒事的,相信我。”
這都快一個時辰了,這麼小的孩子哪能這麼站著,容易留下毛病。
除了李霖外,潭王是眾兄弟中唯一對李徹表示過善意的藩王,李徹不介意對他好一些。
潭王到底是孩子,被李徹一勸,便不再堅持了。
眾藩王見到李徹撐開王袍,站得筆直,將幼弟護在身後,心中皆是有些複雜。
以老六的性格來說,此舉不像是弄虛作假。
雖然眾藩王幾乎都是李徹的政敵,是皇位的爭奪者,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老六對身邊人是不錯的。
在老六未封王之時,性情還沒有大變,那時候的老六不管受到什麼委屈,依然對身旁的皇兄皇弟愛護有加。
若非生在帝王之家,或許老六會是最受人喜愛的兄弟。
又過了一會,祭祀結束。
接下來就是閱兵儀式。
禁軍邁著整齊的步伐,從廣場中央走過。
步兵方陣氣勢如虹,騎兵方陣英姿颯爽,軍官高喊著口令。
士兵們身穿盔甲,手持武器,隊列上迎風招展的旗幟更添幾分威武之氣。
皇帝站在城樓上,親自檢閱這支軍隊,不時揮手致意。
閱兵不是給彆人看的,正是給李徹這些藩王,和諸國使臣看的。
為的就是告訴他們,慶軍很強大,少起歪心思!
李徹在一旁看得很清楚,不和奉軍相比,慶軍絕對是他穿越之後,見過的軍隊中聲勢和紀律最強的了。
這還是被關在軍營中,十年沒進行過戰鬥的禁軍。
那些經常戍守邊境,偶爾和鄰國發生小規模摩擦的野戰軍,肯定會更加精銳!
大慶畢竟才立國十年,軍隊還沒完全糜爛,戰鬥力完全不可小覷。
李徹心知,假如自己此刻起兵造反,絕對不是大慶的對手。
還是不能浪啊,穩步發展才是王道。
祭天儀式結束後,便是各國使臣朝賀的環節。
來自五湖四海的使臣們,身著各自國家的服飾,依次向皇帝進獻貢品。
貢品沒什麼特殊的,都是些老生常談的寶物。
西域使臣的汗血寶馬,南洋使臣的珍珠瑪瑙,北胡使臣的狐裘……
慶帝一一接受,並對各國使臣的到來表示歡迎,再回贈一些回禮。
這些禮品其實早就交換好了,此刻再拿出來說一遍,不過是為了走個流程罷了。
各國使節入座後,百官覲見。
文武百官身著朝服,按照品級依次進入大殿,向皇帝行禮祝賀。
各地藩王和地方封疆大吏,也要在這個時候進獻賀禮。
首先進入大殿的,便是包括李徹在內的一眾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