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打到北極圈了,你讓我繼承皇位? > 第233章 四大生產建設兵團!

第233章 四大生產建設兵團!(1 / 1)

推荐阅读:

生產建設兵團,是建國初期的一種軍墾形式。

1965年後開始大規模推廣,可以理解成現代版本的屯田製。

在那個年代,雖然全國都迎來了解放,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我國疆土遼闊,有不少國軍殘兵藏匿其中,還有盤踞在鄉間的強盜土匪時不時出來打個劫。

長期駐軍才能保證安全,但管控過於嚴格又會影響經濟發展、恢複民生。

所以,兵團製度應運而生。

國家對駐軍下達命令:“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

175萬新中國軍人放下槍炮,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建設兵團,開始大規模的墾荒。

這些勇敢的軍人,把戰爭中鍛煉出的紀律性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運用在了生產建設當中。

他們前往最荒蕪的地方,從零開始建設。

沒有房子住,就自己建房躲避風沙;沒有水源,就自己動手挖井;沒有牲畜和農機,就靠肩膀拉、靠雙手推。

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裡,全國陸續出現過12個兵團,3個農建師。

這種軍民合一的製度,將大片邊境國土牢牢控製在國家手中。

李徹將這種兵團製度簡單講述給眾人聽,並做了些許改變。

兵團中的士卒成員,保留他們的軍籍,並混編加入百姓、奴隸、戰犯。

兵團除了開墾荒地、建設聚集地外,還要承擔訓練、警戒、戰鬥任務,以保持戰鬥力。

一旦發生戰爭,這些兵團要有迅速響應,並出兵的能力。

饒是最具智謀的霍端孝和諸葛哲,聽到李徹的計劃,也不禁緊緊皺眉。

“此事太過冒險了吧?”霍端孝擔憂道,“軍團官員掌握了軍、政、農、工、商等大權,可完全自主,難以控製。”

“所以,我們要在人選方麵多下心思。”李徹說道。

“初次嘗試,我打算以‘團’為單位,先選出四名團長,不計出身,但要忠心、要可靠、要有能力。”

眾人聞言,互相對視一眼,皆是不敢開口。

若是其他官職,大家早就開始推薦自己人了。

但兵團團長的權力太大,沒人敢做這個保。

李徹見沒人吱聲,倒也沒覺得意外。

繼續說道:“人選暫且不提,你們覺得這個製度,是否可行?”

這一次,其他人依舊是沉默,但諸葛哲站了出來。

“臣覺得,可行!”

李徹眼睛一亮,不愧是擅於決斷的‘小諸葛’。

“說來聽聽。”

“此舉最妙之處,在於寓兵於民,將軍隊融入百姓當中,既增加了工作效率,又能達到儲存兵源之目的,可謂一舉兩用。”

“要知道,殿下以武開國,麾下最忠誠的團體,便是奉軍了。此舉極大增加了兵團的穩定性,便是團長有反心,麾下將士也絕對不會跟從。”

李徹輕輕點頭,這個製度畢竟是拿來搬用的,他心裡也沒個準。

若是從諸葛哲這個古人視角,也找不出毛病,那應該就不會出大錯了。

“關鍵還是在於三點。”霍端孝起身說道,“團長人選,兵團建設的位置和規模。”

“嗯,人選暫且不提,咱們先說位置。”

李徹看向一旁的秋白,後者立刻會意,從一旁拿來輿圖,掛在李徹王座後麵的牆上。

“本王仔細觀看了奉國疆土的情況,初步規劃了四個適合建城的地點。”

李徹從秋白腰間抽出佩劍,指向地圖上的四個點位。

其一,位於關外地區最南端,三麵環海。

後世有‘浪漫之都’之稱的港灣型城市——大連!

“此地位於奉國最南端,位置靠海,資源豐富,氣候溫暖。在此建城,既可以控製奉國南部疆域,還可以發展海產、造船業和水軍。”

“此地位置特殊,發展潛力巨大,可作為控製高麗、倭國的跳板,不可不拿下!”

眾臣陷入沉思,唯有霍端孝微微蹙眉。

聽殿下的話,似乎對大海相當重視,甚至還要發展水軍?

不過大海向來是危險的代名詞,多少漁民葬身海底,為何殿下對那裡情有獨鐘呢?

李徹也沒有過多解釋,古人不知道大連這座城市對東北有多麼重要,他卻是很清楚的。

北方沿海的中心城市,東北經濟的領頭羊,硬核的軍工重鎮,綜合交通樞紐,一市獨占遼東半島。

每個頭銜單獨拿出來,都足以讓李徹全力投資了。

李徹手腕轉動,劍鋒指向下一個點位。

其二,同樣依山傍海,位於朝陽城正南方。

後世東北進入關內的重要門戶,素有‘關外第一市’之稱的港口城市——葫蘆島!

“此地距離朝陽城最近,西與山海關區毗連,南臨渤海,北又與朝陽城接壤,自古便是我中原領土。”

“在此建城,進可保持與關內的連通,退可拒敵於此,以免發生不測。”

聽到李徹的話,眾多官員和將領都麵露怪異的神色。

在這個地方建城,防的不是蠻族

而是山海關的慶軍!

李徹卻是麵色不改,並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

山海關至少有五萬守軍,不聽自己調遣,隻遵從朝廷的命令。

就像是一把匕首,頂在自己後背上,讓人渾身不適。

哪怕這把匕首的主人是自己的便宜父皇。

李徹不敢賭,這葫蘆島市本就是連通關內關外的樞紐。

若是慶帝對自己沒有惡意,那麼這座城就是貿易的中轉站。

若是有一天,慶帝突然對自己發難,那它也能成為一座據敵於外的壁壘!

待到王永年大喝幾聲,眾人安靜了下來,李徹才指向下一座城市。

其三,地處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遼河入海口處。

後世的鶴鄉、油城、濕地之都,資源型城市‌——盤錦!

“此地距離北鎮城二百裡,屬於奉國的中心區域。”

“我之所以選定這裡,除了此地距離北鎮較近外,還因為這裡蘊含重要的資源。”

聽到李徹的話,立刻有人問道:“殿下,不知是什麼資源?”

李徹想了想,微微一笑:“鹽。”

眾臣恍然大悟,都不再說什麼了。

鹽在古代一直是戰略資源,朝廷專賣,地位舉足輕重。

為了掌控鹽而建城,倒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李徹嘴上說‘鹽’,實際上真的隻有鹽嗎?

當然不是!

盤錦市地下除了井鹽外,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212億噸、天然氣儲量7286億方!

這就是一片寶地,在工業革命沒發展起來,能源源不斷地產鹽。

若是奉國能成功進入工業革命,這裡將化身為心臟,為各個工廠運送工業之血——石油!

“最後一個,也是最應該優先發展的一個。”李徹指向最後一個點位。

其四,位於朝陽城東北、遼陽城西北,三城呈‘品’字形相輔相成。

後世被譽為“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煤炭儲存豐富的城市——阜新!

“此地不需多說,盛產一物。”

“冬天點燃,可持續不斷地供暖,保護我奉國百姓度過寒冬。”

“不隻是何物?”諸葛哲連忙問道。

他在關外待了這麼多年,是最清楚東北的冬天是多麼難捱的。

春夏的東北雖然炎熱,但至少風是涼爽的,不至於熱死人。

而且這裡物產豐富,隻要百姓們不懶,每日去山上也能刨到些吃食。

一旦冬天降臨,這片大地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一念成魔。

呼嘯的北風像是刀子一般,不斷收割著黎民的性命,多少人熬過了一整年,卻被凍死在某個漫長的寒夜之中。

看著諸葛哲期盼的眼神,李徹麵色認真:

“此物名為,煤!”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