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咱們今晚這裡宿營嗎。”娘皮問道。
此時大軍已經到了鬆花江上。這個年代的江麵十分寬闊,冰凍三尺,可以走重達三十噸的基地房車。
楊凡看了看地圖,道:“是的,我們就在齊齊哈了濱的北邊宿營,這裡叫做,嗯,叫做呼蘭。”
“老爺,呼蘭是什麼意思啊。”林月如眨著大眼睛問道。
“呼蘭是滿語,呼蘭的意思就是獨立的煙筒。女真饒習俗,煙窗是不在房子內部的。而是離開房子幾米遠獨立矗立的一個單獨建築。”楊凡解釋道。
“老爺,那怎麼走煙氣啊。”梅香不解的問道。
“嗯,這個簡單,女真饒房子南西北三麵是火炕,都連著。西炕不住人,用來供神位。而灶坑燒火,煙氣從三麵炕盤旋一圈後,走地下煙道,或者矮牆煙道連接到房子旁邊五六米遠的獨立煙筒。”
直到七八十年代,東北傳統的民宅煙囪,不是建在山牆上方的屋頂。也不是從房頂中間伸出來,而是立在距房山牆三四尺遠的地麵上。
煙囪獨立聳立,有圓也有方,下粗上細,逐級向上收斂,外形像一座塔,高出房簷約數尺。這種在房屋外側豎起的煙囪,民間叫做“落地煙囪”、“跨海煙囪”,滿語則稱之“呼蘭”。
這種其他地方少見的落地煙囪,來源於滿族人山林中的住宅。
由於他們住宅屋頂是用樺樹皮或茅草覆蓋,東北冬季風特彆大,人們燒炕做飯多用茅草、樹枝,往往燃燒不儘。
如果將煙囪附在牆壁上或設在房頂上,煙火一旦被大風抽出去,落到屋頂上,很容易引起火災,危害極大。
所以,就把煙囪設在距離房子稍遠一點的地麵上,比較安全,經久耐用,成為了東北房屋建造的一大特色。
落地煙囪,通過有內留煙道的矮牆搭建連通屋內火炕的炕洞,俗稱“煙囪橋子”,煙火經過炕洞循環,再經過煙囪橋子,到煙囪口時,已經沒有半點火焰、火星兒存在,也就很少發生火災了。
“老爺,難道這裡是因為有個大煙筒才得名呼蘭的嗎。”娘皮問道。
“應給是這樣吧,這裡人少,這個地方有個不錯的大煙筒,就用作地名了。不過這裡往南,過了鬆花江,有一座古城廢墟,就是當年大金國的都城會寧府”
林月如問道:“老爺,嶽爺爺要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是不是這裡啊。宋朝的欽徽二帝是不就關押在這裡啊。”
“這個還真不是,黃龍府離這裡不遠了,過了鬆花江,有個扶餘城,過了扶餘城,不遠處就是黃龍府了,不過現在應該早已是廢墟了。”楊凡解釋道:“而欽徽二帝被關押在五國城。那個地方也不在這裡。沿著鬆花江向東北方向走五六百裡,有個依蘭城遺址,就在那裡。”
哈了濱沒有城,隻是一個村子,可是呼蘭卻有一座土堡。這裡駐守著建奴的一個牛錄。這裡是大清最北邊的一個據點。
其實,大清對北邊的女真人,他們也是防著的。
建州女真吞並了遼東各部之後,又吞並了海西女真四部。也就是葉赫、哈達、輝發、烏拉。這些人組成了現在的滿洲八旗。
而東海女真和索倫人、北山女真,始終處於冊封糜係狀態。這些人隨時都有可能襲擊建州的城鎮。
清朝建立後,花費了偌大心思,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把他們各個擊破。又通過聯姻拉近關係。用了一百年,才算把他們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