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登基開始,就在危機和內憂外患中煎熬。少有能讓他開心的事情。
很多時候,更多的是讓他感到無奈。
每一次平台會議,都有大量的事情無法落實。他也隻能勤加督促。畢竟,辦事是需要條件的,他知道下麵的難處。
自從他發現和使用了楊凡開始,情況終於有了好轉。他驚奇的發現,不論什麼事情隻要到了楊凡手裡。就能辦理的又快又好。
雖然,每次都感覺很冒險,心裡一直懸著。但是,每一次都賭贏了。
隻要把決心下在楊凡這裡,每一次的結果都沒有讓他感到失望。
“楊卿啊,你說大明上百萬的軍隊,兩萬萬人口,為什麼朝廷就這麼缺少將才呢。三年一次武舉考試,怎麼就選拔不出人才呢。這讓朕十分困惑。”
楊凡有些躊躇,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容易得罪人。
“楊卿儘可暢所欲言。今日這裡沒有外人。”看出楊凡有顧慮,聞言安慰道。
“陛下,武舉考試過於簡單,和戰場需要距離很遠,考上武進士也沒有帶兵作戰的能力。”
崇禎聞言點頭,武狀元一般直接授副總兵。但他可不敢讓武狀元帶兵出征。武舉出來的人確實還需要曆練。
“臣讀史書,發現曆代名將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個是行伍出身,也就是從士兵一步步在戰爭中積累功勞,逐步升遷最後成為將帥。例如嶽飛、韓世忠等人。他們從最底層士兵做起,一步步成為了獨當一麵的將帥。他們深刻的了解軍隊是怎麼回事。知道戰爭的基本規律。所以他們能打勝仗。”
崇禎點頭,認可了楊凡的說法。確實大明很多名將都是戰爭中鍛煉出來的。
“另一種,就是將門世家出身。他們的父輩和祖輩,長期帶兵作戰。經驗十分豐富。這些人從小耳染目睹,甚至被帶在身邊曆練。從小就熟悉軍隊和戰爭。很多帶兵的經驗是從長輩那裡獲得傳授的。這些經驗都十分寶貴,都是一代代的官兵用人命和鮮血換來的。”
崇禎點點頭,這一條,他也能認可。楊凡說的非常的中肯。
“武舉先考策論,也就是兵書戰策。再考弓馬,主要是射箭、騎馬、舉重等比試力氣的項目。考試按內容分為初九、十二、十五三場第一場考試馬射;第二場考試步射;第三場考試策論,也就是軍事理論。考生的主要來源是武學學生以及各地官員推薦的熟讀兵法、有勇有謀、武藝高強的“清白”人。”
“但是,這些和軍隊、戰場離得太遠。一個合格的將軍,需要懂得很多專業知識。這些知識武舉考試是沒有的。比如將軍要懂地形,地形對勝負極其重要。也要懂天氣氣候,風霜雨雪、嚴寒酷暑都會對戰爭造成影響。如果是水師,不懂氣象,一場暴風就會讓艦船傾覆。”
“按照大明的武舉出來的人才。他們既不是格鬥人才、又不是軍事人才,既不是技術人才,也不是指揮人才。就是一些能騎馬射箭比較優秀,能舉起重物,有力氣的人。這樣的人是不能做主將的。最多當個下級軍官。”
崇禎聽的津津有味,繼續問道“楊卿覺得,武學應該學什麼呢。”
“如果陛下開設武學是以選拔軍官為目的的話,臣覺得至少要學習以下學科。戰術學、軍製學、兵器學、築城學、交通學、地形學、財經學、軍醫學、車馬學、火器學、船舶學、氣象學、輜重學、地圖學等學科。這些知識都是帶兵作戰所必須了解的。”
崇禎第一次聽說,作為一個將領居然要學這麼多學問。他也不是很了解這些學問都是什麼。
“楊卿,能否簡單說說,這些學科都是什麼內容。”
“陛下,戰術學可以理解為如何作戰的學問。軍製學是軍隊編成和兵種配置的學問。兵器學自然是各種武器如何使用,如何配合的學問。築城學主要是研究城池和工事、營壘如何建造,以及攻防方法的學問。……”
崇禎聽完,漠然良久,才唏噓道“朕看楊卿每戰必勝,還以為作戰很簡單,原來裡邊還有這麼多的說道啊。”
“陛下,這些東西都是必須要了解的。但這些教條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軍隊是由成千上萬的官兵組成的。所謂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人才是軍隊的靈魂。很多時候,為將者必須時刻了解下屬官兵的思想活動和動向。否則極容易出現問題。”
“軍隊是暴力機關,軍法森嚴。而軍法的第一要務,就是防止士兵逃跑。百姓當兵就是為吃糧和領取軍餉。他們的目的不是上陣送死。養家湖口才是目的。這是士兵的真實想法。如果士兵上陣就逃散了,就萬事皆休了。”
崇禎覺得楊凡說的在理,如果換位思考,當兵就是一個職業。沒有人願意用命去博。況且陣亡和傷殘了必然被趕出軍隊,到時候生存和養家都是問題。
聽楊凡一說,崇禎也感覺十分棘手。如何防止官兵臨陣脫逃,這可是大問題。
“楊卿,你是怎麼預防這一點的。朕看你的軍隊從來沒有逃兵。你是怎麼做到的。”
“陛下,這個問題非常複雜。針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陛下可聽說過二八律。”
崇禎搖頭道“朕不曾聽說,願聞其詳。”
“十個士兵裡,有兩個是勇敢的。剩下的八個人都是隨大流的。作戰時,勇敢的人就會向前衝。而剩下的人就會悄悄地,不為人注意的,偷偷放慢腳步。以此拉開和勇敢者的距離。結果就是勇敢的人衝進敵陣,寡不敵眾,全部戰死。剩下的懦弱的人,就會一哄而散。也就打了敗仗了。”
崇禎倒吸了一口涼氣。他第一次知道,底層的小兵小卒,原來也如此的奸猾。
“楊卿,這可如何是好。”崇禎傻眼了,這仗還怎麼打。
天啟年間,大明和建奴野戰,每戰必敗,想必原因就在這裡了。
大明的將領打仗全靠少數家丁。可不就是這個二八律嗎。家丁死光了,剩下的人全都跑了。
“把步兵結成軍陣,隊列整齊,前後監視。有一人脫離隊伍,立刻就能發現。落實前後左右相互監督的責任,把人牢牢固定在一排排的軍陣中。不論是誰,畏縮不前的,轉身逃跑的,都有監視的責任人。都有當場處決他的責任人。使得勇敢者不能冒進,懦弱者也不能後退。所有人必須向前格鬥求生。”
崇禎恍然大悟,說道“原來打仗結成軍陣的目的,居然是防止士兵逃跑和不出力。”
他心裡一想,確實是這個道理,人都跑了,還打什麼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