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李倧處理問題時,並不能很好的平衡臣下的利益訴求。而且,他政變上台。大明也拒絕承認其合法性。
他試圖上書辯解自己發動政變,其實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可是直接遭到了大明內閣的訓斥,並拒絕承認他的政權合法化。
李倧急了,要是遲遲得不到大明皇帝的認可和冊封,朝鮮還有繼續政變的可能。其他有資格坐上那個位置的人也都暗中開始串聯,蠢蠢欲動。
幸好,有人給他牽線搭橋,和毛文龍聯係上了。毛文龍一直有做朝鮮太上皇的打算。他對這件事十分感興趣,於是,發動他在大明的後台,幫助李倧。這才讓大明認可了這種政變上台的既成事實。
在國際上,他們處境不好,而且被大明嫌棄。在國內,李倧其實也不得人心。前朝對朝鮮底層的壓迫十分嚴重。很多人都盼望改朝換代,百姓能有個好的生存環境,可是李倧上台後的所作所為,讓下層百姓十分失望。
仁祖治下的形勢並不強於光海君,百姓生活並未明顯改善,失望情緒在朝鮮社會不斷蔓延。
光海君時期權貴所掠奪的土地,仁祖不但不歸還原主,反而聽任反正功臣取而代之,繼續據為己有。
這時候,百姓也看的清楚了。隻是換一幫人繼續欺壓他們罷了。私底下全都在咒罵國王和大臣們。
人們歎息:“隻是變了下主人而已啊!”
平壤和漢城、開城等大城市裡,諷刺仁祖及反正功臣的歌謠也開始出現。
小孩子到處傳唱:“嗟爾勳臣,毋庸自誇,爰處其室,乃占其田,且乘其馬,又行其事,爾與其人,顧何異哉?”
“孰謂清時?今亦昏時。昔在昏時,爵人以賄。今在清時,爵人以私”。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軍隊也上下離心,根本沒有戰鬥力。他們又卷入了明金(清)戰爭的旋渦中,對社會造成了更加巨大的衝擊和影響。
直到領議政金瑬走進來,議論聲才平息下來。
剛才在書房裡,金瑬和李貴等人先去和李倧商議許久,這才出來到朝堂上。李倧出兵鎮壓的決心已定,但他也知道東人黨、北人那幫人肯定會搗亂。
李倧心裡明白,絕對不能放任女真人作亂。
大明就是例子。如果不能儘快撲滅,一但成了氣候,就麻煩大了。
大明那個體量,努爾哈赤才四五萬人,就搞成這個樣子。朝鮮才多大,有多大的實力。現在就有兩萬多女真起來造反。
要是讓他們聯合起來,站住了腳那還了得。
他熟讀史書,清楚地知道,鎮壓叛亂一定要快速。不能遷延猶豫。否則一旦釀成大禍,就麻煩大了。
西夏李繼遷剛開始造反的時候,北宋就是沒重視。結果搞得後來弄不下來了。
大唐對吐蕃和南召不也是同樣的例子嗎。
李倧在侍女和侍從的擁簇下坐上王座。
“諸位愛卿,鹹鏡道的女真作亂一事,諸位這些天也都知曉了。你們在北邊的牧場和莊園多有被焚燒劫掠的。今日,寡人就和諸位議一議,如何應對。”
經過李適之亂後,東人黨勢力大不如前。然後西人黨分裂,因為分功勞不均,引起內部動蕩。李貴、金鎏一夥,金尚憲、崔鳴吉為另一夥。
李貴和金鎏已經提前在書房和李倧密談了半小時。已經定下了儘起大軍,犁庭掃穴,直撲鹹鏡道,快刀斬亂麻鎮壓的策略。
李貴立刻出班說道:“臣以為,女真不可小覷。俗話說女真滿萬不可敵。誠非虛言。大明殷鑒不遠。必須立刻集結五衛兵馬鎮壓,以免這些女真蠻子做大,到時候尾大不掉,就麻煩了。”
高麗王朝的早期,其軍事製度,在地方上,學習明朝衛所製度。以五衛製為主,分為五衛:義興衛(中衛)、龍驤衛(左衛)、虎賁衛(右衛)、忠佐衛(前衛)和忠武衛(後衛)。
在中央設兵曹和五衛都總府統一掌管軍政和軍令,兵曹就是中國六部中的兵部,長官稱判書,正二品,五衛都總府長官稱都總官,都總官、副總官共10人,具體掌管五衛部隊。
李氏王朝建立後,沿用了高麗王朝兵農合一的軍事體製,同樣創立了王朝軍隊,全國共設5衛。平時為農,戰時為兵,一切軍需給養均由士兵自行負擔,國家無養兵之負擔。
嚴格意義上講,五衛製治下的仍然是農業社會的非職業兵,其弊端是嚴重缺乏軍事訓練,內守有餘,外戰不足,戰鬥力不強。也就搞點治安戰啥的還行。
五衛兵馬製度比大明衛所還爛。但能延續到了清末,主要原因就是省錢。不發軍餉的軍隊誰不想要呢。當然,戰鬥力就不要想了。
朝鮮那個地方,地狹人窮,養不了太多貴族。所以搞了從母法,貴族和賤人生的孩子歸為賤人。用來嚴格限製貴族人數,保證生活質量。
那這些從母法生出來的賤人怎麼處理呢。那就是男的都歸入軍隊管束。女的賣為奴婢。
這些人在服役期間需要自行負擔裝備和糧食,因此參軍屬於費力不討好的,而且因為和平年代,久了之後,很多人隻要定時提供一定量的賦稅就能免除服兵役。這就造成了基本上服役的都是窮苦百姓出來的良人,讓這些人飯都吃不飽,更談不上對曆史朝鮮的忠誠。
李朝軍隊基本上軍官都是世襲的,也讓大批的軍官缺乏競爭力,戰鬥素養很差,甚至還經常發生軍隊貪墨的事件。
朝鮮也是被大明保護的太好了,他們舍不得軍費。有那錢兩班貴族老爺們享受好不好。何必花在大頭兵身上呢。
這導致,李朝開局時有一定戰鬥力的軍隊徹底腐朽衰落。他們不是舍得花錢搞募兵製,隻是湊合著用五衛兵馬搞搞治安,鎮壓一下國內民變、叛亂啥的。真來大事了,就求助大明這個大哥來平事。
本章完
喜歡明末鋼鐵大亨請大家收藏:明末鋼鐵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