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楊凡和夫人們也登上了山頂。本來他不讓她們上來,可是聽說要打架了,她們的小臉兒都興奮的通紅,紛紛撒嬌要上來看。
尤其是塗山月和林月如,振振有詞的表示,她倆要一左一右的保護老爺。
楊凡也是無語了。家丁團是吃白飯的嗎。
什麼時候,危急到要靠老婆來保護他了。
況且,索倫步兵團也到了,正在山穀裡行軍。
楊凡把指揮所,臨時放在了南側的山脊線上。這裡已經用沙袋堆砌了一座簡單的營盤作為中軍。
楊凡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從山腳下,一直到十幾裡外的達阪城是分開闊的地方。
和碩特人很多,密密麻麻的一隊隊的正在開進開闊地。
“這麼多魯密銃,看來鄂爾齊圖汗是下了老本兒了。”楊凡笑道。
遠處的雪橇都停了下來,整捆整捆的火繩槍被搬了下來。
大批騎士下馬,開始分發火槍。
魯密銃可不便宜。看著列隊的火槍手,足足有上萬人了。
看來鄂爾齊圖汗很清楚,明軍現在在前沿布置的鹿角和拒馬槍陣、鐵絲網等障礙物,再加上地形的影響,是不能用騎兵硬衝的。
如果用騎兵硬衝,在這種喇叭口的逐步收緊的地形下,會被阻擋住,然後遭到三排火槍手的波浪式槍擊。
這個損失會很大的。而且明軍的布置是,堵住大路占兩廂。兩側形成交叉火力打擊。他看到了那些炮位。
不僅在山穀出口處布置了環形防線,兩側的山坡上也各布置了一個團。
鄂爾齊圖汗當機立斷,決定讓部分騎兵下馬。作為步兵參戰。
騎兵目標大,騎馬爬上仰攻對自己一方不利。
步兵著重甲,手持大斧和鉤鐮槍等武器,衝上去肉搏砍碎那些鹿角和拒馬槍。拉開鐵絲網之類的障礙物。
他雖然沒有望遠鏡,但是他目力如同鷹隼一般犀利。
他看到了山腰上蜿蜒的戰壕。以及戰壕挖出的土堆砌的炮台。
對方有重炮!這讓他十分吃驚。
因為重炮是不利於長途行軍的。聽說楊凡是走九百裡荒漠來的高昌,他是怎麼把重炮拖曳到這裡的。
儘管他想不明白,臉色也陰晴不定。
但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
楊凡的大軍打到家門口了,由不得他另做打算。
第(1/3)頁
第(2/3)頁
這一仗,不論有利不利,硬著頭皮都得打下去了。
“老爺,您看到和碩特人的重炮了嗎”小娘皮的小手指向遠處六門十二磅炮的位置。
“嗯,確實有點意外,沒想到鄂爾齊圖汗除了五百門駱駝炮,還有六門十二磅炮,真是武裝到家了。在蒙古人裡,他們也算是裝備一流了。”楊凡讚歎道。
“不過妾身看那些大炮好像比我們的笨重很多啊,也大好多啊,真的是十二磅炮嗎。”小娘皮有些疑惑的問道。
那些青銅重炮,看著明顯比楊家的鑄鋼炮,長而且厚,也更重些。
楊凡解釋道:“我們的材料不一樣,青銅可比鋼鐵重多了。同樣體積總量差百分之十三呢。而且他們的鑄造技術不行,內部有氣泡和裂縫。必須把炮壁加厚,再加上加強箍才行,不然會炸膛的。”
“我們的鋼炮是鑄造鋼柱,然後上巨型水錘鍛打,燒紅了鍛造擠壓很久才成型的。內部沒有裂縫和氣泡。”
“所以,內壁可以做的薄一點。這又節省了百分之十五的重量。然後我們的炮管是用鏜床挖出來的,再度切削掉百分之七的重量。”
“設計上我我們更合理,更符合火藥壓力從內部到炮口逐漸衰減的包線,再度減輕了百分之五的重量。這樣算下來,我們的鋼炮減輕了四成的重量呢。”
林月如問道:“老爺,我看和碩特人不僅有一萬多火槍手,他們還有五百門駱駝炮。咱們火炮數量上有優勢嗎。”
楊凡說道:“咱們每個營都有十八門的三磅炮。作為一線步兵直瞄火炮使用。也就是做平射炮摧毀敵軍的技術裝備和工事用的。步兵第一師有三個團加一個師部。”
“三個團合計有步兵營18個,團部和師部有步兵營7個,炮兵營一個。”
“25個步兵營,合計裝備了三磅炮450門。炮兵營裝備十二磅炮十八門。總數上不比他們少太多。而且我們的性能要遠超他們的駱駝炮。”
這是肯定的,三磅炮是模仿南北戰爭中的三磅炮改進設計而來。口徑75,最大射程有效750米。炮管外包可拆卸的鐵皮套,可以注水,起到馬克沁水冷機槍的作用,不用擔心炮管過熱的問題。
而且,這是鋼炮管,不是青銅炮管,不太容易過熱導致變形卡彈。
現在是冬季,沒用液態水,現燒火煮水也來不及了。不過沒關係,三磅炮的套筒開口有十五公分見方呢。直接用鐵鍬把積雪鏟起來扔進去就很好。一會開炮了。炮管非常熱,會自動把積雪融化的。
楊凡的加特林機槍不需要冷卻,因為轉管槍可以風冷散熱。隻有野戰炮有這個問題。十二磅炮又不可能裝冷卻裝置,所以,隻有三磅炮裝了水套筒。
駱駝炮不是製式的,大的一磅炮左右,這個不能行進間射擊,駱駝製式馱載工具。需要發射時,駱駝臥倒,支架放下。小的其實就是大口徑的火繩槍。和東瀛的大筒差不多的意思。
一般口徑也就三四十毫米的樣子,可以行進間射擊,炮架是回旋炮架,可以上下左右俯仰射擊。
“老爺,大軍已經布局好了,您看什麼時候開戰。”張疙瘩過來請示道。
家丁團此時都已經上馬,聚集在楊凡的中軍之外。
隨時等待一聲令下,就居高臨下的衝下去。打垮穀地裡的和碩特人。
“不著急,等他們布陣完畢,我想看看,漠西蒙古的駝城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麼作戰的。說起來,這還是我們第一次和他們真正的主力部隊,做熱兵器交火呢。”楊凡點了根煙,抽了兩口說道。
第三團三千六百人,已經在戰壕後麵用沙袋堆砌了胸牆。他們以中隊為單位。一個小隊三十四人一排。一共三排人組成三排橫隊。
手握燧發槍步槍,準備迎戰。
在弧形防線的後麵,索倫步兵團已經到了。
第(2/3)頁
第(3/3)頁
他們在弧形防線的後麵,已經整理好了進攻隊形。
索倫人每百人一組方陣,一共組成36個方陣。
他們穿著按照科學方式,添加了大塊整塊金屬板的胸部板甲,肩部肩甲、水桶頭盔和頓項,這種特彆編製的紮甲。
紮甲的內部穿的是繳獲自蒙古人的皮甲,最裡麵還有一層一厘米厚度的棉甲。棉甲用來抵消火槍中彈時的衝擊力。
楊凡的插鋼板的防刺服,數量有限,不可能裝備普及。外族士兵更沒戲了。
雖然裝備不如正規軍,但索倫人對這些甲胄已經極度滿意了。
他們十分窮困,平時都是穿著破爛皮子。
對金屬甲胄尤其眼熱,他們不喜歡輕便的防刺服,就喜歡鐵片甲胄。尤其是最裡層的棉甲,又軟又暖合,隔著貼身細棉布內衣褲,穿著十分舒服。
一會打起來,步兵第一師的三個步兵團是第一層防線。他們將直麵硬鋼五萬和碩特大軍,而索倫團和家丁團則負責擊敗他們的攻擊後,再打一個反擊。
第一師有三個步兵團每個3600人,合計10800人。
師部有一個炮兵營,外加兩個直屬步兵營合計一千五百人,斥候偵察兵騎兵大隊二百人。
加上中軍的參謀和各種非戰鬥人員,大概五百人左右。
這樣一個師有一萬三千人。
家丁團和索倫步兵團各有3600人。合計7200人。這樣總人數超過了兩萬人。此外,汽車中隊和民兵營還有兩千人左右,他們負責做輔助工作,以及看守輜重物資等,巡邏和保護公路等。
楊凡兩萬對五萬,並不感覺壓力多大。
主要是楊凡的人員素質更高,裝備也先進得多。
對麵火槍手編組完畢了,大概有一萬五千人,人手一支魯密銃。
他們排成五排,在火槍手前,是一排盾牌兵和一排長矛手。
火槍手五排陣列的後麵世駱駝炮隊。五百隻馱載著一磅炮駱駝炮的駝隊,一字排開,布置在後麵。
楊凡向兩翼看去,兩邊各有一萬五千人布置。
五千步兵,外加一萬騎兵。步兵都很精銳,因為他們全都披甲。
這還是楊凡西征以來,第一次看到一萬披甲的甲兵。
和碩特人果然有家底兒,有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