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內的顧客絡繹不絕,有身著綾羅綢緞的達官顯貴,也有穿著粗布麻衣的普通百姓。
夥計們熱情地穿梭其中,為顧客們介紹著各種款式的衣服,推薦著當下最流行的款式。
在這熱鬨非凡的場景中,一個身著白粗布衣衫的婦人,正滿心歡喜地為孩子挑選新衣。
她的身旁,站著一個八九歲模樣的小男孩,名叫喚兒。
“喚兒啊,你看,這件衣服怎麼樣?”
婦人雙手捧著一件淺藍色的小褂,臉上帶著期待的笑容,在喚兒麵前輕輕比劃著。
婦人的眼角已有了細細的皺紋,幾縷碎發從她隨意挽起的發髻中垂落,搭在略顯疲憊的臉頰旁。她的眼神中,是對孩子的疼愛。
喚兒身形單薄,小臉略顯蒼白,在這喧鬨的店內,他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的大眼睛裡是迷茫,眼神空洞而又呆滯,直勾勾地看著母親,腦袋不自覺地歪向一側,像是在努力理解母親的話,卻又似懂非懂,隻是靜靜地站著,一言不發。
婦人似乎早已習慣孩子這樣的反應,並未在意,隻是自顧自地繼續擺弄著手中的衣服,嘴裡輕聲嘟囔著:“娘覺得這件衣服可好看了,這顏色鮮亮,料子摸著也舒服,給你穿上肯定精神,娘給你買這一件怎麼樣?”
她的聲音充滿愛意,飽含著對孩子的關懷。
然而,喚兒依舊一聲不吭,隻是緊緊地攥著手中那隻嶄新的的竹壺。
那竹壺是新做的,上麵還刻著歪歪扭扭的“喚兒”兩個字,不難看出這是母親為他精心準備的,被他視作珍寶。
婦人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失落,那光芒稍縱即逝。
她很快便調整好了情緒,臉上重新綻放出溫暖的笑容,輕輕摸了摸喚兒的頭,說道:“好,那喚兒,娘就給你買這一件了。”
“等你去了學院,可得好好用功讀書,知不知道?”
喚兒聽到這話,像是突然明白了什麼,小腦袋像撥浪鼓似的拚命點著,嘴裡含糊不清地說道:“喚…喚兒知道啦!”
聲音雖然稚嫩,還帶著些許口齒不清,但卻充滿了孩子的純真。
婦人笑了,眼中欣慰無比,又接著說道:“好,等你穿上新衣服,在學院裡就沒人敢欺負你了!”
“竹壺娘也給你做了一個新的,以後可彆再不開心啦,要開開心心的,知道嗎?”
喚兒乖巧地點了點頭,原本黯淡的眼睛裡閃爍出一絲喜悅的光芒,那光芒雖然微弱,卻讓婦人的心瞬間暖了起來。
李承乾就站在不遠處,手中輕輕搖著一把折扇,他將這對母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看在眼裡,聽在耳中。
李承乾一眼就看出,這喚兒心智不太健全,是個智力低下的孩子。
起初,他隻是心中微微泛起一絲憐憫,並未過多在意。
可當婦人提及孩子在學院被欺負時,他的心中猛地一震,眼神也變得銳利起來。
李承乾暗自想著,這樣的殘疾孩子,在學院裡確實極易成為被同齡人孤立、欺負的對象。
如今大唐推行教育普及,越來越多百姓家的孩子有了入學的機會,可針對校園暴力的律法卻還是一片空白。
過去能讀書的大多是達官顯貴、富家子弟,這類事情從未出現過,現在卻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想到這兒,李承乾心中湧起一股責任感,決定走向這對母子。
他先是不動聲色地觀察著。隻見婦人小心翼翼地摸出腰間那隻破舊的腰包,那腰包的邊角已經磨損,顏色也變得灰暗。
她的手微微顫抖著,將裡麵的幾錠碎銀子和一些銅板一枚一枚地拿出來,仔細地數著,每一個動作都展現了生活的艱辛與謹慎。
數好錢後,她才放心地買下了那件衣服。
就在母子倆準備離開時,李承乾快步上前,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禮貌地說道:“這位妹子,勞煩請問一下。”
婦人聽到聲音,猛地抬起頭,看到李承乾,眼神瞬間警惕起來。
她迅速將喚兒護在身後,雙手緊緊地抓住孩子的胳膊,像一隻護崽的母獸,眼中滿是戒備,開口道:“你問吧。”
聲音中帶著一絲緊張不安。
李承乾看著婦人的反應,心中頓時明白了幾分。
在這個世道,一個婦人帶著孩子,平日裡必定遭受過不少欺負,才會如此警覺,對陌生人充滿防備。
他不自覺地問道:“你家裡的男人在嗎?”
話一出口,李承乾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有些唐突。
果然,婦人眼中的警惕更甚,原本就緊繃的神經此刻更是繃得緊緊的,厲聲反問道:“我男人在家,你問這個乾嘛?”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憤怒與恐懼。
李承乾連忙解釋:“不不不,妹子,你誤會了,我不是這個意思,我也有妻兒,隻是看孩子可愛,想問問……”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尷尬的神情,一邊說著,一邊揮舞著手中的折扇,試圖緩解緊張的氣氛。
可他話還沒說完,婦人便拉著喚兒匆匆離去,腳步慌亂。
她的背影顯得那麼無助慌張,讓李承乾心中有些說不清的不舒服。
李承乾望著母子倆離去的背影,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他注意到,剛剛孩子的大拇指上沒有指甲,這或許是長期遭受欺負留下的傷痕。
李承乾輕輕揮了揮手中的扇子,指了指那對母子,隨後轉身回到清華閣。
就在他轉身的瞬間,兩個在路邊賣煎餅的小販,看似不經意地悄悄跟了上去。
這兩個小販,一個身材魁梧,滿臉絡腮胡,另一個身形瘦小,眼神卻十分機靈。
那熟練的跟蹤動作,顯然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
回到清華閣後,李承乾有些心緒不寧,正好張顯懷帶著李季明走了下來。
看見李承乾的一瞬間,李季明眼神發亮,加快了腳步。
然後湊到李承乾的麵前拉住了他的手。
悄聲的說道。
“哥,你來了啊!”
李季明並沒有引起周圍人的注意。
因為這兩位公主,鹹陽的百姓幾乎總是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