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nove.com/最快更新!無廣告!
周元獲得掌門之位前下山回京,與獲得掌門之位後下山回京,所造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
之前他是少年英傑,雖潛力巨大,但也需大魏朝廷提攜庇護。
此時他是清源分院掌門,雖實力不明,卻能增幅大魏國運。
其實在魏軍西征、儋州戰起後,探查隱藏秘境之事便不再重要了。
因為一州之地所存秘境眾多,遠超周元儘心探秘之果。
所以大魏朝堂轉移了關注重點,在防守楚國的同時欲儘快壓服虞國,好奪回夢寐以求的儋州之地。
在這種局勢下,大魏皇帝與儲君岐王已經有一段時間未收到周元的文書了。
最近的消息還是清源掌教李思傳信,言周元入觀修道,多受三位傳法真人看重,若儘心修道或能承接清源道觀。
那時他們還感覺周元天資橫溢,再過個二三十年或許能統領偃山清源觀。
未曾想,他們還是太保守了,事實卻是五月得知入道事、六月上旬為掌門。
當清源掌教李思傳信最新變化與返京之事時,大魏皇帝很難想象李思這段時間經曆了什麼。
是的,他不是好奇周元的天生道心有何等潛力,而是擔心李思此刻是否還能保持平穩。
畢竟李思已經營偃山清源觀多年,最終不僅真丹未成,還被入道僅一月的少年全麵超越。
天賦無法類比、苦勞不得獎勵、職權未有撫照,這未免也太過悲傷了一些。
為此大魏皇帝收到李思的傳信後,立刻給予了回複。
“李公法事眾多,孤又政務纏身,未能多加看望以儘後輩敬仰之心。
您若能回京當是大善之喜,我會安排家宴靜待李公到來。”
“還請李公轉告周元,讓他攜禁衛留心護送,莫在途中生出事端。”
魏皇全程不提周元,又許諾家宴相招,為的就是平衡李思之心。
最後又點了周元之名,並希望途中順利,便是點明已知曉清源觀之事,你們兩人皆要平安返回。
於魏皇而言潛力無窮的周元代表大魏的未來,實力不凡的李思則是大魏立國底蘊之一。
為此兩者皆不可失,更不能因秘境之人的偏愛而互相爭鬥。
李思自然聽出了他的意思,道了聲陛下安心,偃山至豐京不過三十餘裡今日必達。
聞言魏皇才舒心一笑,天佑大魏、明珠化星。
一旁整理軍報的儲君岐王見此,便知父皇心中有喜,需出言詢問喜訊方可與父同喜。
“父皇因何而喜,可是儋州之戰異常順利。”
“非也,我是為大魏傳承有序而喜,你素來禮賢下士、聰慧勤勉,可承擔國朝之運。
然我時常憂心,多年之後你當以何新貴壓製功勳舊臣,現在終於有了答案。
那些勳貴子嗣還未長成、少羽林郎還在積攢實力,但新元武魁周元已有化星之兆。”
“他有天生道心、赤心純元、福德深厚,現已得清源道脈認可,授分院掌門之位。
假以時日必能助你統領朝堂,使我大魏興盛延續。”
不同於千年前的普通王朝,似大魏這類武威之國,僅靠一張傳位詔書可坐不穩皇位。
為此大魏自建國之初就有君王臨朝的傳統,即皇帝施政、儲君輔政。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儲君儘早有兌現許諾的權力,好獲得部分青年才俊與朝臣的追隨。
即便如此,魏皇還是感覺儲君聲望不足,需要獲得更多派係的認可,方能繼承更多的國力。
如此一來,周元這位代表軍中新貴、百姓寒門、清源道門、懷州派係的新元武魁就很關鍵了。
他的政治背景使他能與各派係溝通,加之天資卓越、未來實力定然不凡,可為後繼之君的公卿重臣。
儲君岐王聞言,忙起身恭行大禮。
“兒臣必不負父皇所托,願燃儘心血盛我國朝。”
特殊的國朝風骨使岐王說不出推脫之言,更說不出唯恐做不好之類的話。
那樣不僅會令魏皇失望,也會令大魏宗室有變。
在大魏這樣的國家中儲君不能出現畏懼推脫之態,否則便是不足以托付大業,當選心堅如石者承擔責任。
“你有此心便好,我欲舉辦家宴招待清源李公與周元,你可接妻兒一同參宴。”
“兒臣領命,這便去文華殿喚孩兒過來。”
周元還不知道李思有參加帝王家宴的待遇。
待他們在魏百將與禁軍的陪同下抵達皇宮德陽殿時,才發現此宴雖小,卻是大魏最貴國宴之一。
概因三位少年嚴肅坐、五個小童偷閒聊,帝王帝後居主位,岐王夫婦側為輔。
周元與李思一入殿門,魏皇便迎向李思、岐王則迎向了他。
那場景猶如新舊交接,長者有餘德,少君有新友。
“周將軍多日未見又威武幾分,我家孩兒亦知你威名,皆吵著見見你這位獨身立業的少年英傑。
且與我一同入席,我為你介紹幾位孩兒認識。”
“愧不敢當,多謝殿下關照使我有緣此等貴宴。”
宴會期間多是皇後與太子妃暢談,魏皇與岐王為輔,不見威嚴儘是閒說家事。
皇後言安仁公主已入楚國,不知楚國風氣如何,可會善待魏室公主,憂慮之意顯慈母牽掛。
李思作為清源掌教曾多次參加三山法會,與楚國金壇乾元宗的交情過節一分不少,自然了解楚國之事。
話題由此展開,魏皇故作不知引他介紹楚國風情。
他知無不言痛斥楚國一番,又說楚國宗室在郢都風評不錯,也算有禮法的人家,必不會輕慢安仁公主。
此言魏皇說出皇後不一定信,畢竟兩國結親多為政事,豈會顧及兒女喜好。
但李思來說便有了幾分可信性,他是得道之士,不會一味訴說好處不言壞處。
相比李思的悠閒,周元就頭痛多了。
太子妃參宴有何事可做,自然是審視賢才,伺機介紹一些宗室之女,多有做媒之意。
周元裝作聽不懂,等家宴結束後才道明緣由。
“陛下,我有赤心道誓成丹之前不可為情欲所困,否則真丹難成、道法難修。”
李思之前便於魏皇說過道誓索心,他也知道周元身上亦有道誓,為此不再言年少成家之事。
“此事就此作罷,日後無需再提。
真情實意方為牽掛,虛情假意卻是負擔,我欲用你之才、怎可阻你道路。”
魏皇言畢,年越五旬的大魏皇後溫和慈祥道。
“少年誌氣盛、不困情思也好,日後若遇到喜愛者可帶來與我看看。
你父母早亡,無人可主持大事,我為國母當為你們賜婚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