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同在百貨商場,不過明顯人流要比熱門櫃台少了一大半,一般隻是看看,真正花錢購買的沒幾個。
六十年代結婚主流還是36條腿,大衣櫥、五鬥櫥、大床和方台子,四件一共是16條腿,再加上四張方凳,或是四把椅子又是16條腿,還有一個床頭櫃,全部加起來就是36條腿了。
隨著日子好過一點,36條腿演變成40條腿,48條腿,添一個梳妝台4條腿,加個書櫥又是4條腿,弄個沙發2+2+4就多了8條腿。
然而到了六零末,七零初的時候,主流就變成了四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以及收音機。
“都是些好東西!”
張玉梅盯著縫紉機雙眼冒光,縫紉機的地位,就和自行車在男人心中的地位一樣,哪個女人能收到一台縫紉機當彩禮,信不信,十裡八村的女人,婦女,能把你家門檻踏破。
蔣翠花則是一個勁的盯著收音機,尤其歲數大的和小的,喜歡收音機的不得了,簡直是兩個極端。
試想一下,公公婆婆,一邊聽著收音機裡傳出來的戲曲,沒事聽個曲哼唧兩嗓子,完了還有兒子,兒媳婦伺候著,哪個老人不想過這種日子。
恰好,李有福手裡頭這幾種票他全都有。
“娘,咱們買個收音機回去,你看咋樣?”
“買這玩意回去乾啥,又不當吃又不當喝的,亂花錢。”
蔣翠花就是看看,收音機對這個年代的人來說,絕對稱得上是一件奢侈品,就拿最普通的牡丹牌收音機,最便宜也要120元,一些高端型號的收音機,價格更是能賣到三四百元。
有這錢的話,老百姓第一個選擇肯定是自行車,接著是縫紉機。
原因其實也簡單,你換個角度去想,自行車,手表,就是人的臉麵,騎自行車上下班,多少雙眼睛能看見,戴手表,彆人一看,連手表都能買的起,自行車更不在話下。
而且戴手表的是些啥人,要麼知識分子,要麼家底殷實,要麼廠裡的乾部。
縫紉機雖然是放在家裡,縫縫補補,給家裡人做身衣服啥的,總有它的價值吧,彆忘了,這個年代啥都不多,就是每家每戶的人多。
幫人納個鞋底,做個碎布頭子,也能落個一毛兩毛,反觀收音機就不一樣了,大多數人看來,收音機就是聽個響。
李有福笑了笑,“娘,你喜歡咱買就是了,而且有台收音機的話,你無聊的時候也能解解悶。”
“老六,四哥這裡還有80元,你拿去。”
“你說的對,等過完年我就要回部隊,你也要去上班,有台收音機的話,娘正好也能解解悶。”
“不過收音機票我這裡沒有。”
李衛國看見李有福想買收音機,原本打算一會給李有福的飯錢,還有身上留著應急的錢,雜七雜八,掏完這80元錢後,他身上就剩下回部隊的車票錢。
“沒收音機票買啥收音機。”
“而且這裡最便宜的一台收音機也要120元吧!”
就在這時,身邊響起一道不和諧的聲音。
聞言。
蔣翠花臉色一變,“有福,衛國,咱不買了,買這玩意有啥用,咱去那邊看看,買些年貨回去。”
說完,蔣翠花就要拉著李有福走。
那道聲音再次響起,“買不起就買不起,找那麼多借口乾啥。”
“你說誰買不起了。”
李有福轉過身,怒目而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