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你說什麼?”黃忠一臉的難以置信。
“你是說呂奉先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了縣城,毫無傷亡……而且,他拿下縣城的過程也未有任何殺傷?”
黃忠將得到的消息重複了一遍,再度得到了確定的答案。
這時,他才相信,原來這真的是呂布乾的。
雖然他心中還是覺得難以置信。
聞訊而來的田豐聽了此消息,驚歎道:“吾此前見呂將軍身形長相皆是剛猛,不想呂將軍竟然粗中有細,是我眼拙,看錯了人了!”
聽到這句話,黃忠也有些不好意思說田豐其實沒有看錯人。
他眼見著田豐手中拿了一紙公文,立馬轉移話題道:“君來此,可有要事?”
田豐則將手中的文書交給了黃忠,說道:“正是為了呂將軍而來。”
黃忠一看,其上說的正是呂布強借城中大戶錢糧一事。
他隻覺得血氣上湧——呂布前腳才立下大功,後腳就乾出這等事。
難道朝廷還能少了大軍所需的錢糧嗎?何至於此?而且,這也顯得將軍過於跋扈了……在今年年初遇到了周瑜之後,在周瑜的提醒之下,黃忠敏銳的發現了自己的這點問題,但很顯然,呂布並沒有此項覺悟。
黃忠正要對田豐致歉,並表示一定嚴令呂布退回所借錢糧,卻忽然聽到田豐說話了——
“呂將軍所謂恰到好處……這些錢糧原本就是被賊寇所搶走的,並不算是劫掠民財。”
眼見著黃忠似乎有些不解自己的態度,田豐進一步解釋道:“將軍應該知曉,這運糧過來,路途越遠,民夫所要服徭役的時間便越長,途中的損耗便越多。”
“今各處民亂多生於五月夏收之際,北方各州郡但凡以麥為主者,府庫多空虛……如今呂將軍借的錢也就罷了,但穀糧一石,足足可等同於三輔運糧之兩石。”
從三輔向東運糧並不簡單,在出函穀關之際黃河有個喚作三門峽的地方,此處通船常有傾覆,是以在此路段,必須要轉陸路……如此,便增加了太多消耗。
這些道理黃忠自然是明白的,眼見著田豐都表態支持了,他自沒有反對的理由。
黃忠忽然覺得自己似乎誤會呂布了。
難道呂布如今真的和田豐所言的一樣,粗中有細嗎?
“不過,借穀糧倒也罷了,呂將軍所借之錢財……便是這些城中大戶有通賊之罪,這些錢財也該沒官。”田豐繼續直言道,性情一如過往。
黃忠對應田豐直來直去地態度並不覺得反感,反而十分親切,隻是想到田豐話裡的內容,他立馬將方才心中對呂布的“歉疚”拋掉。
哪有什麼誤會!
這呂布,還是那個莽夫!
黃忠當即承諾道:“君放心,我這便傳令,命呂布立刻歸還錢財!”
“隻不過,我有一事不解,現下借了穀糧,將來如何還呢?難道還要由三輔運來?”
田豐答道:“將軍莫要忘了,在這十三州南北,乃有一官,掌管物資運輸之事,每年獲利不少,同時亦能輸多補少……將軍不妨上書天子,以表其用。當然,我亦會上書天子。”
均輸官?
黃忠會意,為國事借的債,又用於國事,自然不用他來擔心怎麼還債。
“不過,在陛下準許之前,還是莫要再做借糧之事為好。”田豐說道。
“多謝君提醒!”
田豐滿意地離開了,黃忠要忙於軍務,而他也要儘可能地為平叛大軍解除後顧之憂。
正如他此前所說的,最好的辦法是直接由本地供給軍資,但他身為太守,也不可能不去考慮百姓的生計。
不過,田豐相信,等到獲得天子的批準之後,起碼汝南這邊,應該就沒有軍糧上的壓力了。
雒陽。
劉辯看著來自田豐和黃忠兩人的奏書,其內容基本差不多。
他倒不擔心兩人勾結起來欺騙他,但允許軍隊去借糧?
這讓劉辯想到了一個久遠的名詞——軍隊經商。
“呂布啊,呂布,你可真會給朕添麻煩。”話雖如此說,但劉辯心中明白,這也怪不得呂布,甚至於呂布在借糧之時心中如何想的,恐怕也隻有他自己知道。說不定呂布啥都沒想,隻是單純地不願意讓他繳獲的錢糧輕易的回到城中大戶的手中。
這的確是一個減輕後勤壓力的事急從權的辦法。
“卿等如何看待?”劉辯詢問著荀彧和賈詡。
荀彧先回答道:“事急從權,臣以為並無不可。隻不過倘若大軍隨意借糧,勢必使得人人自危。是以,要借糧的民戶,須得慎重選擇。”
賈詡則思索了一會,才問道:“敢問陛下,可是擔憂開了此例之後,有軍紀敗壞之危?”
荀彧聞言,用餘光掃視了一下麵無表情的賈詡。
後者近年來近乎越來越在天子麵前展示才能,靠著閱曆和年紀,賈詡時常能在思慮一些大事之時比他考慮地更深遠些。
這次亦然,都不用看天子的回應,荀彧便明白賈詡所言便是天子召見他們的目的。
或許,他該請求去州郡做個一兩任的刺史或二千石。
這些想法轉瞬即逝,荀彧正聽天子問道——“可有兩全其美之法?”
荀彧看向了賈詡,卻發現賈詡並未第一時間回答。
見狀,心中已經有了答案的荀彧答道:“陛下,臣以為,或可令均輸官與將官一同前往借糧,其穀糧皆經由均輸官至於軍中,如此,則正好由均輸官來還。將來也不虞有均輸官以此強借錢糧之擾。”
荀彧說完後,賈詡說道:“臣附議。”
荀彧見狀心中暗想:又是這樣……儘管賈詡已經不在乎藏拙了,但多年養成的習慣卻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他。
他有的煩惱,賈詡也有賈詡的問題。
劉辯在得到了還算滿意地答案後,說道:“吾思及一法,或可使均輸官借糧,不需將官陪同,然承諾來年除了還糧之外,還許之以利。一兩成不行那便許以三四成,總歸,其利低於運糧之損耗便能接受。”
“如此,若有人自願借糧,那自然是最好的。”
荀彧與賈詡聞言,皆道:“臣附議!”